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不是所有公共事件都適合調侃

朱昌俊 發布時間:2020-07-31 08:15:00來源: 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針對“杭州51歲女子離奇失蹤遇害”案,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召開新聞通氣會(hui) ,通報了此案情況。杭州警方在通氣會(hui) 上通報,經許某某初步交代,其因家庭生活矛盾對來某某產(chan) 生不滿,於(yu) 7月5日淩晨,在家中趁來某某熟睡之際將其殺害,分屍後分散拋棄。犯罪嫌疑人許某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偵(zhen) 辦中。

  盡管案件還未結案,但此時真相已經足夠駭人。隻是此事件所引發的輿論反映,從(cong) 真相公布前的各種“福爾摩斯上線”,逐漸演變為(wei) 真相公布後的泛娛樂(le) 化解讀,乃至諸如“化糞池警告”等各種調侃、惡搞在社交平台、短視頻網站盛行。

  客觀說,移動互聯網時代,任何一起個(ge) 案的輿論走向,都可能讓人始料未及。一些事件被網絡語言、調侃包裹乃至形成“梗”,多數時候其實也無傷(shang) 大雅。但就這起駭人聽聞的案件而言,輿論的諸多調侃,顯然已有變味的嫌疑。雖然不能說由它所引申出的各種段子、網言網語都帶著惡意,但相較於(yu) 案件本身的悲劇色彩,它無疑是輕佻的,也缺乏對逝者及其家人的應有尊重。

  案件越駭人、離奇,可能引發的關(guan) 注越多,從(cong) 而引發“歪樓”解讀的概率也越大。這是移動互聯網時代輿論反饋的普遍規律。雖說社會(hui) 的公共情緒不必總是處於(yu) 嚴(yan) 肅、緊張狀態,但一個(ge) 健康、正常的輿論生態,也應該是能夠在該嚴(yan) 肅的地方嚴(yan) 肅,該放鬆的地方放鬆。若一切都可被調侃,一切話題都首先服膺於(yu) 流量的需要,這種對公共事件嚴(yan) 肅性無遠弗屆的消解傾(qing) 向,恰恰是應驗了英國作家赫胥黎所預言的“美麗(li) 新世界”。而它所帶來的危害,將令每個(ge) 人都成為(wei) 潛在的受害者。

  比如,這次案件中,杭州警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調查,在體(ti) 現對生命負責的同時,也為(wei) 失蹤案件的處置樹立了一個(ge) 正麵樣本。即如一些分析者所指出,很多成年人失蹤案件由於(yu) 難以獲得足夠的調查重視,往往不了了之,像這次案件一樣能夠最終“水落石出”的,其實有著諸多的“偶然性”。那麽(me) ,如何讓這種“偶然性”成為(wei) 必然性,就至少是這起事件應該真正引發關(guan) 注的嚴(yan) 肅議題之一,也是真正關(guan) 係到每個(ge) 人利益的公共議題。

  必須承認,互聯網話語對於(yu) 公共事件的嚴(yan) 肅性、公共性有著很強消解能力。比如,當前從(cong) 自媒體(ti) 到主流媒體(ti) ,都習(xi) 慣把對公共事件的圍觀稱為(wei) “吃瓜”,而每個(ge) 參與(yu) 者自然成了“吃瓜群眾(zhong) ”。對應的潛台詞就是,每個(ge) 人都成為(wei) 抽離事件本身的“看客”,而事件本身隻是一隻孤立的“瓜”。這種預設立場的說法,其實與(yu) 忽視事件內(nei) 核,形成了一種邏輯上的自洽,很容易將輿論圍觀導向一種泛娛樂(le) 化狂歡。

  的確,以最壞的惡意去揣測輿論調侃動機是不必的。但從(cong) 另一角度看,相較於(yu) 明顯的惡意和善意,沒有立場的無意識、不加思考的集體(ti) 調侃,反而更值得警惕。因為(wei) 它意味著對於(yu) 公共事件嚴(yan) 肅性的審視,已經被條件反射式的調侃所代替,每個(ge) 人首先去找“噱頭”,而自動放棄了價(jia) 值立場、善與(yu) 惡乃至是與(yu) 非的判斷和審視,這才是最可怕的。

  克製意識,在“樂(le) 於(yu) 吃瓜”的輿論風氣中,恰恰是最珍貴的品質。一句話,不是所有的公共事件都適合調侃,或者適合以戲謔的態度來解讀,把握好個(ge) 中分寸——法律、公序良俗、倫(lun) 理道德,全在於(yu) 克製——克製濫情,克製不假思索的跟風式調侃,也克製對流量的無底線追逐。

  (作者:朱昌俊,係媒體(ti) 評論員)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