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新農貿市場00後也喜歡逛 買菜成了“順便”

胡義華 吳曈 馬輝 發布時間:2020-08-05 09:35:00來源: 長江日報

  8月4日,武漢戶外溫度直逼40℃,但長江日報記者走進位於(yu) 武昌徐東(dong) 大街宏祥路12號的“明成一品”沙湖邊市集(以下簡稱沙湖邊市集),馬上感到一陣涼爽。正在售賣西紅柿、茄子等新鮮蔬菜的商戶塗麗(li) 女士忙得不亦樂(le) 乎:“現在環境好多了,幹淨整潔,而且還有智能化收費係統。”

  “當市民走進來買(mai) 菜,感覺不像一個(ge) 菜場,這就對了!我們(men) 要讓00後也喜歡來這裏,打造我們(men) 武漢人自己的市集。”沙湖邊市集創始人周明成說,這個(ge) 市集由原來的宏祥路生鮮市場改造而成,7月17日正式亮相,已經成了00後都喜歡逛的地方,“社交逛街是主要目的,買(mai) 菜成了順便”。

  新潮市集複古又智慧

  1500平方米,兩(liang) 層樓,40家商戶,各種生鮮,不僅(jin) 有武漢名小吃燒麥、豆皮、熱幹麵、“精吾坊”豬油餅等,還有磁帶、縫紉機、手搖電話等90後年輕人少見的複古老物件。買(mai) 菜之餘(yu) ,拍照打卡,坐二樓喝咖啡聊天,是件挺愜意的事。

  記者看到,在每位商戶攤點上,都有個(ge) 統一的智能收費係統,儼(yan) 然超市一樣。將每種生鮮價(jia) 格輸入進去,直接稱重後掃碼支付,價(jia) 格和普通集貿市場一樣,一目了然。

  前來購物的90後女孩張妮說:“這是市場改造後我第一次來,真沒想到,一個(ge) 集貿市場能做得這麽(me) 時尚,很幹淨,不是亂(luan) 糟糟的,而且沒有傳(chuan) 統集貿市場的異味。”

  傳(chuan) 統集貿市場困擾市民的有一點:垃圾。在銷售幹貨的商戶陶林連眼裏,原來的宏祥路生鮮市場中,下雨的時候,顧客前來買(mai) 菜,地麵返潮,濕漉漉的。每個(ge) 攤位上的生鮮都堆得滿滿的,不像現在有層次感,顧客對生鮮一目了然,而且,在水產(chan) 品區也有腥臭味。“雖然當時有抽風係統,但到了夏天,整個(ge) 市場很悶。”

  而在改造後的沙湖邊市集裏,記者看到,新鮮豬肉銷售商戶左壽斌攤位上,前麵一排排骨、蹄花等都擺放在冰箱中,後麵有統一的冰櫃、操作案板、水池等。他說:“市民來我們(men) 這裏買(mai) 菜是一種享受。”不僅(jin) 如此,在沙湖邊市集看不到泡沫箱,即使是生鮮蔬菜,也錯落有致擺放。

  市集裏也幾乎看不到垃圾。原來,在沙湖邊市集後麵專(zhuan) 門設有存菜區、理菜區。存菜區相當於(yu) 倉(cang) 庫,商戶進貨比較多時放在裏麵,方便隨時“補貨”。而在理菜區,每位商戶備有5個(ge) 周轉箱,商戶整理後的垃圾等用垃圾箱送到垃圾簡易處理設備處處理後,垃圾水分流出去,會(hui) 減少垃圾儲(chu) 量。每天,環衛部門兩(liang) 次前來清運垃圾。

  娛樂(le) 、小吃、買(mai) 菜、直播“四合一”

  1990年出生的安徽女子李婷婷,已經獨立在這裏經營6年。“市場改造後大變樣,即使在後麵理菜區也有遮陽篷,下雨時人都不會(hui) 淋濕。”談起沙湖邊市集,她有說不完的話題,“我們(men) 這裏,娛樂(le) 、小吃、買(mai) 菜、直播四合一。”

  而且,沙湖邊市集特別注重武漢本地文化元素。李婷婷說,從(cong) 沙湖邊市集外麵看,三個(ge) 門“開市、燥夢、現食”,儼(yan) 然長江大橋拱門,二樓圍欄也是模仿長江大橋圍欄,還有3000多個(ge) 鉚釘。在沙湖邊市集逛一圈,你總可以找到武漢元素。“這裏也有年輕人的文藝氣息,二樓的咖啡店、長排座椅,還有老武漢的磁帶、黑白電視機、煤炭爐子煨排骨藕湯等物件,既適合參觀,也適合照相打卡。”

  沙湖邊市集才開業(ye) 不久,李婷婷就看到一些年輕麵孔走進來,“菜場不僅(jin) 是中老年人的專(zhuan) 利,年輕人能來這裏,連00後也喜歡逛這裏”。

  與(yu) 其他市集不同,沙湖邊市集在寸土寸金的二樓還設立一個(ge) 直播間,供大家交流廚藝,推薦各種生鮮。同時,還專(zhuan) 門設有“明成一品”微信公號,每周推出一期,聚焦沙湖邊市集的點點滴滴。

  長江日報記者胡義(yi) 華 吳曈 馬輝 通訊員齊雪楊

  鏈接>>>

  城市功能升級迭代

  全市集貿市場本月底完成改造

  一直以來,菜場都是牽動普通人生活和感情的場所。

  今年年初,武漢啟動農(nong) 貿市場改造工程,這也是武漢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標準最嚴(yan) 的一次顛覆式改造。如今,很多改造完的農(nong) 貿市場已經不僅(jin) 是買(mai) 菜的地方,更是民生、經濟、商業(ye) 的集中展現。

  為(wei) 了改造工程的有效推進,全市各區分別成立農(nong) 貿市場改造指揮部,多部門共同參與(yu) ,保障新市場早日麵世。

  據悉,此次農(nong) 貿市場集中改造,我市對標上海等地改造標準和經驗,分別推出了1.0、2.0、3.0三個(ge) 標準的改造方案。除了1.0標準強調市場基礎功能外,另外兩(liang) 項標準均對智慧化、公益性、經營模式等諸多方麵提出要求。

  長江日報記者從(cong) 市農(nong) 貿市場標準化改造指揮部獲悉,截至7月31日,全市425家農(nong) 貿市場中,因與(yu) 城市規劃衝(chong) 突、不具備改造條件而關(guan) 停或轉向經營的市場有100家,已改造完工142家,預計8月底將全麵改造完成。

  過去,菜場是一種社交場所。街坊鄰居在菜場碰到,互相拉拉家常,生活味十足。今天,生活氣息在3.0版的農(nong) 貿市場裏得到保留,休息區、免費WiFi、免費製冰機、免費照片打印機……一應俱全。

  “改造後的農(nong) 貿市場更清潔、更安全、更智慧,也成為(wei) 新的‘鄰裏中心’。”市農(nong) 貿市場標準化改造指揮部相關(guan) 負責人說,這既是武漢疫情後城市功能的升級,也是城市窗口的迭代,有利於(yu) 社會(hui) 治理更新。

  (長江日報記者胡義(yi) 華 吳曈 馬輝 通訊員齊雪楊)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