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堅持統籌抓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 綠富同興 小康路寬
白帆點點,水光瀲灩,成群成群的赤麻鴨、海鷗,在水中嬉戲覓食。這裏是塞外草原——內(nei) 蒙古第三大內(nei) 陸湖岱海。
“前幾年岱海麵積一直在縮減,2018年開始停了下來。”在岱海邊生活了一輩子的農(nong) 民索太平保激動地說,“現在再也不擔心岱海繼續縮小了。”
生態向好,得益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烏(wu) 蘭(lan) 察布市實施的以農(nong) 業(ye) 節水、工業(ye) 節水、河道疏浚、應急補水、生態恢複、水質恢複為(wei) 主的“兩(liang) 節兩(liang) 補兩(liang) 恢複”綜合治理措施。截至2019年底,岱海周邊地下水位比2016年上升22.66厘米,湖麵不再萎縮,水質有了改善,遊客也越來越多。2019年,烏(wu) 蘭(lan) 察布市共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1943萬(wan) 人次,增長10.4%;全市旅遊業(ye) 帶動貧困戶3711戶、8944人增收793萬(wan) 元。
內(nei) 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嚴(yan) 重的省份之一。對內(nei) 蒙古工作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努力把內(nei) 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祖國北疆構築起萬(wan) 裏綠色長城”“探索以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近年來,內(nei) 蒙古自治區黨(dang) 委和政府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理念,以紮實舉(ju) 措統籌抓好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呼倫(lun) 貝爾草原致富帶頭人米吉格道爾吉——
“科學利用草場讓我們(men) 受益無窮”
夏日的草原,處處綠意盎然。7月16日,記者一行來到呼倫(lun) 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lun) 蘇木芒來嘎查,隻見原野上許多網圍欄已被拆除,牛羊正在悠閑地吃草,碧草隨風搖曳,湧動如浪。
芒來嘎查曾經是貧困嘎查,如今是全旗牧區現代化試點建設的排頭兵。這一變化,離不開嘎查“80後”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米吉格道爾吉。
“過去由於(yu) 分散經營,收支成本沒有很好計劃與(yu) 控製,牧民收入很低。”米吉格道爾吉帶著嘎查兩(liang) 委班子反複討論和研究致富門路,發展脈絡漸漸清晰——成立牧民養(yang) 羊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按照自願原則,將18戶牧民家的牲畜和草場進行集中分配,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產(chan) 業(ye) 化經營。合作社成立4年後,18戶牧民戶年均收入提高近1萬(wan) 元。
輪牧釋放活力,合作嚐到甜頭,牧民的幹勁越來越足。在米吉格道爾吉帶領下,2019年6月,新巴爾虎右旗第一個(ge) 股份製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芒賚畜牧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整合了嘎查39萬(wan) 畝(mu) 草場和5800多頭(隻)牲畜,讓88戶、248名牧民成為(wei) 合作社股東(dong) 和社員。
米吉格道爾吉介紹,合作社按照草畜平衡的標準,製定了牲畜劃區輪牧方案,拆除了網圍欄,科學劃分四季輪牧草場和打草場,在保障草牧場生態平衡的同時,畜牧業(ye) 也得到持續健康發展。
牧民阿拉登倉(cang) 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合作社後,他和妻子將自家的180隻羊加入到合作社的集體(ti) 羊群中共同放牧。阿拉登倉(cang) 告訴記者,“去年一年純收入11萬(wan) 元,貸款還完了,也脫了貧,現在生活富裕了。這樣的合作社好得很,我會(hui) 一直幹下去。”
芒賚畜牧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成立以來,牧民生產(chan) 成本明顯降低,就業(ye) 擇業(ye) 渠道拓寬,生活質量顯著提升。“科學利用草場讓我們(men) 受益無窮。”米吉格道爾吉深有感觸。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內(nei) 蒙古自治區10.2億(yi) 畝(mu) 可利用草原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製度,年均完成人工種草1500萬(wan) 畝(mu) ,居全國前列,2019年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44%,比2012年提高4個(ge) 百分點。
大興(xing) 安嶺老林業(ye) 工人於(yu) 久江——
“不再砍樹當導遊,小康生活不用愁”
“高高的興(xing) 安嶺,一片大森林。”在這樣的歌聲裏長大的護林人於(yu) 久江說:“祖祖輩輩靠山吃山,砍樹賣錢,現在不砍樹了,收入反而翻了好幾倍,真是不敢想。”7月17日,記者在阿爾山市白狼鎮林俗村見到他時,他正忙著套馬車,駕好轅,緊了緊籠頭,把韁繩係在車頭,等著遊客上車。
白狼鎮地處大興(xing) 安嶺中段嶺脊南側(ce) ,居民主要以林業(ye) 職工為(wei) 主。於(yu) 久江以前是阿爾山市白狼林業(ye) 局的一名林業(ye) 工人,一個(ge) 月收入2000元。2000年,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正式實施,大興(xing) 安嶺林區得以休養(yang) 生息。於(yu) 久江的工作從(cong) 伐木變護林,管護3萬(wan) 畝(mu) 林地。
“林區最怕的就是火了,等鬆針一積厚,護林防火的壓力特別大。”在林區生活了幾十年,於(yu) 久江很是清楚。
不伐木了,老林業(ye) 工人雖然還有工資,但算不上富裕。為(wei) 此,白狼鎮鼓勵大家搞特色旅遊增加收入。
於(yu) 久江也在2013年辦起了林家樂(le) 。夏天拉馬車,帶遊客欣賞林區風情;冬天拉爬犁、雪圈,帶遊客體(ti) 驗冰雪樂(le) 趣。“這兩(liang) 年日子真是紅火,來玩的大巴車常在門口排隊。”老於(yu) 開心地說,“真正實現了‘不再砍樹當導遊,小康生活不用愁’。”
林家樂(le) 之外,於(yu) 久江還種了5萬(wan) 多棵樹苗。每月拿一份4000多元的護林工資,加上搞旅遊、種樹苗,一年收入10多萬(wan) 元。“現在這日子別提多充實,這就是我的小康生活。”老於(yu) 一臉幸福。
近年來,阿爾山市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讓旅遊產(chan) 業(ye) 成了脫貧奔小康的“金鑰匙”,目前旅遊直接從(cong) 業(ye) 人員已超1.4萬(wan) 人。2015年到2019年,旅遊人數從(cong) 252.19萬(wan) 人次增長到498.63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從(cong) 32.99億(yi) 元增長到60.77億(yi) 元。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內(nei) 蒙古生態屏障功能得到進一步鞏固。年均完成林業(ye) 生態建設任務1200多萬(wan) 畝(mu) 、居全國第一;森林麵積3.92億(yi) 畝(mu) 、森林蓄積量15.27億(yi) 立方米,分別比2013年增加1905萬(wan) 畝(mu) 和1.82億(yi) 立方米……
毛烏(wu) 素沙地牧民吉日嘎拉圖——
“和沙地‘打仗’40年,我們(men) 勝利了”
2019年,內(nei) 蒙古的森林覆蓋率為(wei) 22.1%,比2013年提高1.07個(ge) 百分點。剛聽介紹時,感覺這個(ge) 數字似乎不大亮。但打開地圖,看著成片成片黃色的沙地,就發現這一個(ge) 百分點有多麽(me) 難得。
毛烏(wu) 素沙地,總麵積4萬(wan) 多平方公裏。7月19日,記者來到這片沙地腹部的鄂爾多斯市烏(wu) 審旗。
車沿著沙漠公路往裏開,兩(liang) 旁是一棵挨一棵、一行接一行、一片連一片的各種綠植,很難想象,這裏曾經是漫漫沙海。
“和沙地‘打仗’40年,我們(men) 勝利了。”58歲的吉日嘎拉圖感慨。
吉日嘎拉圖,蒙古族,烏(wu) 審旗烏(wu) 審召鎮布日都嘎查牧民。他告訴記者,1984年,布日都嘎查實行“草畜雙承包”責任製,他家分到14000多畝(mu) 草場,但真正能放牧的不足600畝(mu) ,零散分布在沙丘間。那時風沙肆虐、土地貧瘠,自然條件十分惡劣。
“必須封住明沙!”全家人下定了決(jue) 心。封明沙要用沙柳,吉日嘎拉圖和妻子趕著毛驢到30多裏外找沙柳、運沙柳,回來栽沙柳。好不容易把沙丘圍住,風吹一夜,沙柳又全被埋了。
“就這樣種了埋,埋了又種,一直堅持了五六年。”吉日嘎拉圖記得,直到1990年才摸索出治理沙丘的辦法——先固一麵坡,再治一堆丘。他和妻子找準沙丘的一個(ge) 側(ce) 麵全種上沙柳,這樣柳條就不會(hui) 被埋……
摸索出這個(ge) 辦法後,全家人信心大增。隨後購置了拖拉機等,種樹種草效率大大提升。這些年過去,吉日嘎拉圖家的14000多畝(mu) 草場,如今已有八成實現綠化。
馴服沙地,沙地吐金。吉日嘎拉圖家在治沙增綠中也收獲了好日子。他家如今養(yang) 著200隻羊、50頭牛,每年草畜平衡補貼有5萬(wan) 多元,公益林補貼4000多元,每年平茬後的沙柳枝賣給生物電廠又有一筆收入,農(nong) 閑時還能出去打工掙錢。吉日嘎拉圖在他家160多平方米、寬敞明亮的大房子裏告訴我們(men) :“我家去年純收入就有20萬(wan) 元。”這個(ge) 樸實健壯的漢子笑得合不攏嘴。
烏(wu) 審召鎮鎮長黨(dang) 新峰介紹,當地生態治理總規模目前已達181萬(wan) 畝(mu) ,植被覆蓋度達74%,森林覆蓋率達33.29%,2019年農(nong) 牧民人均純收入達2萬(wan) 多元。
毛烏(wu) 素沙地隻是一個(ge) 縮影。如今,內(nei) 蒙古境內(nei) 四大沙漠都已相對穩定,林草蓋度均有提高。過去5年,內(nei) 蒙古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麵積900多萬(wan) 畝(mu) ,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封禁麵積200萬(wan) 畝(mu) ,烏(wu) 審旗、杭錦旗、磴口縣等27個(ge) 旗縣迎來防沙治沙與(yu) 脫貧致富的雙贏。2019年,全自治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555元,比2013年增加近一倍。
內(nei) 蒙古,正走在綠富同興(xing) 的小康路上。(陳沸宇 李林寶 吳 勇 張 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