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就“錦繡中華圖”
織就“錦繡中華圖”
——寫(xie)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際(下)
初秋已至,正是天高雲(yun) 淡。白河水潺潺流淌,映照著北京延慶的青山綠水,補給著周邊京冀兩(liang) 地的水庫。從(cong) 高空俯瞰,這一定是一幅美麗(li) 的山水畫卷。放眼全國,這樣的畫卷還有很多,它們(men) 連綴成一幅“錦繡中華圖”。
這是中國各地開展生態保護帶來的“紅利”。15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巨輪乘風破浪,繪就美麗(li) 中國的宏圖。
綠染華夏南北
交出亮眼生態“答卷”
幾十年前,甘肅蘭(lan) 州人都熟悉這樣一句話:“皋蘭(lan) 山上一棵樹,白塔山上七棵樹。”“8棵樹”裏藏著蘭(lan) 州人的辛酸與(yu) 無奈。蘭(lan) 州地處黃土高原,降水稀少,蒸發量大,“種一棵樹比養(yang) 活一個(ge) 娃還難”。上世紀50年代起,蘭(lan) 州市每年都組織機關(guan) 幹部上山植樹造林,幾十年來造綠不輟。森林麵積287.39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15.5%,蘭(lan) 州市2019年底交上的這份生態“答卷”著實亮眼。
這是中國持之以恒建綠、增綠的一個(ge) 縮影。
在“最中國的一座山”——秦嶺,每到春季,陝西寶雞都會(hui) 開展聲勢浩大的植樹活動,這一切都是為(wei) 了給秦嶺北麓增綠。目前,位於(yu) 秦嶺北麓中段陝西省周至縣境內(nei) 的秦嶺國家植物園,園區森林覆蓋率已達95%,成為(wei) 秦嶺北麓自然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最好和最豐(feng) 富的區域。
在中國最長的河流長江沿岸,造林綠化一直是沿江各省區市開展長江大保護中重要的一項。近日,江蘇省已提前完成2020年在長江兩(liang) 岸造林綠化5000畝(mu) 的目標任務,江岸“顏值”又提升了。
而在曾經的生態脆弱之地,今昔對比更加鮮明。橫亙(gen) 陝西、內(nei) 蒙古、寧夏三省區的毛烏(wu) 素沙地,已有1200年“沙齡”,如今,在它的腹地,綠色已成主色調;在甘肅古浪八步沙林場,40年前,這裏茫茫黃沙、一片荒蕪,沙漠以每年7米多的速度向南推移,周邊3萬(wan) 多群眾(zhong) 被逼離開家園,如今,不僅(jin) “人進沙退”成為(wei) 現實,林下經濟、旅遊觀光等也發展得紅紅火火;在內(nei) 蒙古庫布齊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人們(men) 種草、種樹、治沙、治水、修複土壤,不僅(jin) 讓沙漠綠起來,也讓生態環境逐漸恢複……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ti) ”,中國各地持續進行的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生態文明建設,讓華夏大地上的綠色版圖不斷擴大。中共十八大以來,全國共完成造林約7.8億(yi) 畝(mu) 。衛星監測數據表明,全球從(cong) 2000年到2017年新增綠化麵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這是為(wei) 世界所讚歎的中國經驗,也是中國的“綠色名片”。
奏響發展新曲
“推倒高煙囪,開起大花籃”
2019年5月20日,山西太原迎憲焦化集團有限公司年產(chan) 50萬(wan) 噸鑄造焦的焦爐熄火關(guan) 停,在清徐縣城東(dong) 北門戶聳立17年之久的高煙囪也同步開拆。與(yu) 此同時,清徐縣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係列工程之一花籃公園同時開園。“推倒高煙囪,開起大花籃。”這是新舊發展動能的主動切換,其背後是地方政府發展觀的深刻變革。
在“兩(liang) 山”理念誕生的浙江,向綠色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序曲已經奏響。
位於(yu) 浙蘇皖三省交界處的煤山鎮,是浙江省唯一的產(chan) 煤基地,曾以煤為(wei) 名,也因煤而興(xing) 。2013年,最後一個(ge) 礦口被封閉,煤山鎮靠開采資源發展的曆史結束了。高耗能與(yu) 高汙染的老路不能再走。騰籠換鳥,煤山鎮開啟了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xing) 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之路。昔日的長廣煤礦舊址上,一座綠色產(chan) 業(ye) 園區拔地而起。
“呼倫(lun) 貝爾草原太美了,隨便一拍都是‘大片兒(er) ’!”8月上旬,王蓓娜和朋友一起,從(cong) 北京自駕來到呼倫(lun) 貝爾,這裏四處散發的綠色生機與(yu) 活力讓她們(men) 驚歎。這片大草原的魅力遠不止自然風光。
“把內(nei) 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深情囑托,激勵著草原人在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為(wei) 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上奮勇前行。陳巴爾虎旗地處呼倫(lun) 貝爾大草原核心腹地,通過富集的草原生態資源打造現代化草產(chan) 業(ye) ,同時憑借便利的交通區位優(you) 勢和獨特的冬季冰雪資源,打造汽車冬季試驗試駕產(chan) 業(ye) ,走出了一條既符合產(chan) 業(ye) 發展要求,又具有草原特色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化道路。
探索永無止境
“環境能不能入股,能有多大收益?”
8月15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周年理論研討會(hui) 在浙江安吉召開。站在這一曆史節點上,如何進一步實踐這一關(guan) 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事關(guan) 長遠。
“探索建立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已經迫在眉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表示,要讓生態環境與(yu) 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一樣,成為(wei) 現代經濟體(ti) 係構建的核心生產(chan) 要素,讓生態產(chan) 品成為(wei) 老百姓美好生活品質的重要組成,逐步將生態產(chan) 業(ye) 培育成為(wei) “第四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
理念最大的生命力在於(yu) 實踐。有些地方已經趟出了一條路。
“待在這綠水青山裏,過得就是向往的生活。”看著浙江桐廬的美景,來自江蘇南京的遊客傅羅舍不得走。桐廬縣白雲(yun) 村大力開展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生態環境治理,村莊環境“靚”了,村民搞起生態旅遊。隨後,大企業(ye) 看中這裏的好環境,也來了。
“環境能不能入股,能有多大收益?”村裏憑借生態環境入股招商引資項目。“僅(jin) 40年期項目分紅便可獲1000萬(wan) 元收益,這些收益50%屬於(yu) 村集體(ti) ,50%分配給居民。”桐廬縣白雲(yun) 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林雪標說,村集體(ti) 和村民收入都增加了,白雲(yun) 村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
蒙陰縣是山東(dong) 省第一個(ge) 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綠起來後,如何富起來、美起來,蒙陰縣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文化+”“互聯網+”等新業(ye) 態,構築“農(nong) 業(ye) 新六產(chan) ”,實現產(chan) 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nong) 耕變體(ti) 驗,讓百姓實實在在獲得“生態紅利”。
年輕一代則嚐試著當“新農(nong) 民”,以更好地挖掘當地的生態價(jia) 值:手機是新農(nong) 具、數據是新農(nong) 資、直播是新農(nong) 活。季小飛每晚7時都會(hui) 準時直播,“上周,我一晚賣出2000多箱桃子。”季小飛激動地說,“我們(men) 這裏生態好,桃就好,有了互聯網,銷路更好了。”在依循“兩(liang) 山”理念發展起來的中國鄉(xiang) 村,像季小飛一樣的年輕人將是未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中堅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