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大學生返鄉創業:從“反麵教材”到“正麵典型”
大學生返鄉(xiang) 創業(ye) 從(cong) “反麵教材”到“正麵典型”
11年前,杜贏是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第一個(ge) 走出山村的大學生。令鄉(xiang) 親(qin) 們(men) 費解的是,他大學畢業(ye) 後沒有留在城市工作,而是選擇回鄉(xiang) 從(cong) 事白茶生產(chan) 工作。
對杜贏來說,回鄉(xiang) 創業(ye) 並非一時衝(chong) 動,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他說,2013年以前,福鼎當地以產(chan) 綠茶為(wei) 主。白茶與(yu) 綠茶的製作工藝不同,雖然赤溪村家家戶戶都有幾畝(mu) 茶園,但村裏沒有白茶加工廠,茶葉沒法就地消化,村民得肩挑手提到外地出售。加工成白茶,不僅(jin) 售價(jia) 高,而且經得起長期存放,即使當年賣不掉也不用擔心變質。
當時,親(qin) 朋好友都勸杜贏找個(ge) 安穩的工作。但他下決(jue) 心賭一把,“窮怕了,反正一無所有”。小時候,父母外出打工供他和妹妹念書(shu) ,“條件非常艱苦”。杜贏心想,如果按父母的建議去當教師、領一份工資,在短時間內(nei) 根本沒法改變家裏貧窮的狀況;如果創業(ye) 成功,或許五六年就能大變樣。
父母東(dong) 拚西湊了10萬(wan) 元,再加上村幹部跟銀行擔保貸款的10萬(wan) 元,杜贏靠著這些本錢開了家小茶廠,向附近一位小有名氣的師傅學習(xi) 製作白茶的工藝。
盡管杜贏開廠後提高了當地茶葉的收購價(jia) 格,但他還是被村民視為(wei) “反麵教材”。創業(ye) 之初的窘迫被大家看在眼裏,老人們(men) 私下議論:“讀了大學還回來幹農(nong) 活,那何必上大學呢?”
杜贏說,為(wei) 了推銷白茶,“除了新疆、西藏,其他省份都去過,但大多數時候都吃了閉門羹”。他不死心,依然挨家挨戶遞名片。
轉折發生在創業(ye) 兩(liang) 年後的2015年,此後,茶廠的營業(ye) 額以每年100萬(wan) 元的速度遞增。去年,茶廠純利潤達四五十萬(wan) 。在杜贏看來,這是他長期在外跑客戶、頻繁參加專(zhuan) 業(ye) 茶博會(hui) 對接客商的結果。白茶產(chan) 業(ye) 步入正軌後,家裏便還清了債(zhai) 務。
杜贏的白茶事業(ye) 也給村民帶來了甜頭。2013年,當地一畝(mu) 茶園收入4000元左右,現在多了一倍以上。如今村民們(men) 改口稱讚杜贏,“以後讀大學,就要讀成他這樣的”。
這個(ge) 90後青年逆襲的故事不僅(jin) 改變了村裏老人的觀念,也吸引了一些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杜贏認為(wei) ,自己之所以成功,是趕上了國家支持大學生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好政策,也恰好在白茶的快速發展期介入了這一行業(ye) 。
當然,這還與(yu) “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的發展分不開。2015年,高等級公路開通後,赤溪村到高速公路口隻需20分鍾,赤溪村的生態旅遊業(ye) 紅火起來,將近三分之一的白茶銷量是由遊客撐起來的。
杜贏告訴記者,他下半年準備擴建廠房,一方麵代客戶倉(cang) 儲(chu) ,節省對方的儲(chu) 存成本,同時可以容納更多的客人到現場體(ti) 驗製茶。“赤溪白茶要走出去,品牌得更響亮,讓客商對我們(men) 更有信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