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黑洞“一毛不拔” 科學家卻想從中“榨取”能量
都說黑洞“一毛不拔” 科學家卻想從(cong) 中“榨取”能量
提起黑洞,人們(men) 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其能夠吞噬一切的巨大引力。想象一下,如果在星際旅行時遭遇黑洞,將是一件多麽(me) 恐怖、絕望的事情。然而,對這個(ge) 連光也無法逃脫的“魔窟”,科學家們(men) 卻想要從(cong) 中“榨取”能量,為(wei) 我所用。
近期,一個(ge) 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物理實驗,嚐試著去解答這個(ge) 困擾科學家半個(ge) 多世紀的問題——我們(men) 可以從(cong) 黑洞中獲取能量嗎?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自然物理學》期刊上。
50年前就有大膽猜想
1969年,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提出了一個(ge) 從(cong) 黑洞中獲取能量的大膽猜想,被稱為(wei) “彭羅斯過程”。
黑洞其實是個(ge) 大家族,可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分成多種類型。如果根據黑洞的3個(ge) 參量——質量、角動量和電荷分類,可將其分為(wei) 4類,即史瓦西黑洞,不帶電荷且不旋轉;萊斯納黑洞,帶有電荷但不旋轉;克爾黑洞,旋轉但不帶電荷;克爾一紐曼黑洞,既帶電荷也會(hui) 旋轉。彭羅斯過程針對的就是後麵兩(liang) 類黑洞,即旋轉的黑洞。
“彭羅斯過程是通過將一個(ge) 物體(ti) 丟(diu) 入黑洞的能層來獲取能量。”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苟利軍(jun) 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能層是旋轉黑洞的特有結構,位於(yu) 黑洞的邊界——事件視界之外的一種結構。能層具有一個(ge) 令人驚奇的特性,能層中可以存在負能量的粒子,這種負能量的粒子與(yu) 黑洞轉動方向相反。苟利軍(jun) 解釋說,彭羅斯過程中,被扔進能層的物體(ti) 或粒子在某些條件下被一分為(wei) 二,一部分被黑洞吸進去,而另一部分則逃脫了黑洞。能量是守恒的,鑒於(yu) 能層的特性,如果被吸收的物質能量為(wei) 負,逃逸的物質能量則會(hui) 比初時更高。這就意味著,我們(men) 從(cong) 黑洞中獲取了能量。
“彭羅斯過程提取的能量來源於(yu) 黑洞的轉動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係教授袁業(ye) 飛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逃逸的物質能量增加,黑洞的能量必然減少,實際上就是黑洞的旋轉速度慢了下來,轉動能有所損失。可以預判,被吸入的物質旋轉方向必然會(hui) 與(yu) 黑洞的旋轉方向相反。
黑洞不是實驗室裏的小白鼠,無法簡單“抓”來一個(ge) 仔細研究。因此,彭羅斯過程始終是個(ge) 猜想,沒有人敢斷言這個(ge) 瘋狂的想法是否真能實現。
1971年,即彭羅斯過程提出2年後,蘇聯物理學家澤爾道維奇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檢驗方法。他建議用能夠吸收能量的材料製成圓柱體(ti) ,模擬旋轉的黑洞,再向其發射光波。他預言光波會(hui) 被圓柱體(ti) “放大”,即轉動的金屬圓柱體(ti) 吸收負能量的光波,撞擊圓柱體(ti) 後出射光波頻率會(hui) 增加,輻射總能量增加,即所謂的超輻射。
然而,現有條件的限製又一次給科學家潑了一盆冷水。
“如果要達到這一效果,必須讓圓柱體(ti) 旋轉的速率足夠大,至少應與(yu) 入射光波頻率數值相當。”袁業(ye) 飛進一步解釋,光波的頻率一般在兆赫茲(zi) (MHz)或吉赫茲(zi) (GHz)。這意味著圓柱體(ti) 一秒內(nei) 要轉動100萬(wan) 圈甚至10億(yi) 圈,這是現實中的機械馬達無法實現的。
在此次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巧妙地利用聲波代替光波,模擬了這一實驗,輻射的聲波果然被“放大”,增加的能量多達30%以上。袁業(ye) 飛告訴記者,這是由於(yu) 聲波的頻率範圍廣,研究人員可以選用遠比光波頻率低的低頻聲波,如此“黑洞替代品”的轉速就能降到人為(wei) 可實現的速度。
“該研究實際上模擬的是彭羅斯過程背後的物理本質,並不代表彭羅斯過程真能實現。因為(wei) 黑洞離我們(men) 很遙遠,無法在現有條件下用黑洞做實驗去驗證。”袁業(ye) 飛表示。
正如研究人員所說,他們(men) 的研究成果並沒有使人類在從(cong) 旋轉黑洞中提取能量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榨取”能量有兩(liang) 種方案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推動科學發展的一雙翅膀。雖然目前彭羅斯過程尚無法驗證,但這絲(si) 毫不能阻擋科學家對“榨取”黑洞能量的執著追求。
“目前學者們(men) 提出了兩(liang) 種思路。”袁業(ye) 飛說。
一種是提取黑洞的轉動能。當然,這一思路針對的是旋轉黑洞。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如果我們(men) 從(cong) 中成功獲取能量,黑洞的轉速將會(hui) 降低,損失一部分轉動能,就如彭羅斯過程一般。
另一種思路是提取黑洞的引力勢能。這一思路對黑洞的類型沒有要求,因為(wei) 所有黑洞都具有巨大的引力。日常生活中,如果從(cong) 高樓上扔下一個(ge) 物體(ti) ,物體(ti) 的速度將越來越快,這是重力勢能轉變為(wei) 物體(ti) 動能的常見例子。黑洞也是如此,如果將處於(yu) 等離子體(ti) 態的氣體(ti) 扔到黑洞裏麵,隨著距離黑洞越來越近,氣體(ti) 的運動速度也會(hui) 越來越快,等離子體(ti) 中粒子相互碰撞,從(cong) 而熱化,輻射出攜帶能量的光子。這種能量提取的過程,實際上是黑洞的引力能轉化為(wei) 物體(ti) 的動能,再轉化為(wei) 熱能,將能量從(cong) 黑洞中“搬運”出來。這就是我們(men) 通常所知道的黑洞周圍吸積盤輻射的能量來源。
袁業(ye) 飛補充道,據估計,黑洞引力能的能量提取率約為(wei) 5.7%。可別以為(wei) 這樣的效率很低,要知道目前人們(men) 從(cong) 核聚變中提取的能量僅(jin) 有0.7%。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1克物質通過黑洞的引力能轉換後,獲取的能量理論上要高出其靜止質量對應能量的5.7%,這一數值極為(wei) 可觀。
而對於(yu) 提取黑洞轉動能這一思路,其能量提取率則可高達43%左右。
未來或成星際旅行“充電站”
“浩瀚的宇宙中,黑洞數不勝數。此前有科學家估算過,質量大於(yu) 1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數目應該超過1億(yi) 個(ge) 。如果能將這些黑洞都改造成能源‘補給站’,將是件非常震撼的事情。”苟利軍(jun) 感慨道。
想象一下,漫長的星際旅行中,人們(men) 正因燃料告罄而瀕臨(lin) 絕望時,突然發現附近就有一個(ge) 黑洞。今時的恐懼屆時將化為(wei) 滿腔歡喜——能源問題迎刃而解,宇宙飛船“滿血複活”,向著更深的太空和更多的未知進發!
然而,理想很豐(feng) 滿,現實卻很骨感。目前由於(yu) 諸多現實條件的限製,隻能讓“黑洞能源站”的設想停留在科幻的世界裏。
首先,“我們(men) 還不具備能夠仔細觀測黑洞的高分辨率望遠鏡。如果連觀測對象的本質都沒有搞清楚,談何利用。”苟利軍(jun) 說。
“黑洞距離我們(men) 十分遙遠,利用這一遙遠的天體(ti) ‘發電’,目前還隻是個(ge) 概念,我們(men) 很難設計一個(ge) 具體(ti) 的方法和過程。”袁業(ye) 飛坦言。
不過,未來總是充滿未知,正如人們(men) 古代的飛翔夢已經在現代成為(wei) 了現實。“很多時候,科幻會(hui) 為(wei) 科學埋下一顆種子,我們(men) 期待著它能在未來生根發芽。”苟利軍(jun) 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