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研學遊,更要“研學優”

管璿悅 發布時間:2020-08-21 14:13:00來源: 人民日報

  每年暑假,研學遊都會(hui) 迎來旺季。背上行囊,結伴去看看,已經成為(wei) 許多孩子的假期標配,而各類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是非常受歡迎的目的地。不過最近,上海一家博物館的聲明引發了關(guan) 注。聲明表示,大量企業(ye) 在館內(nei) 辦有償(chang) 研學遊等活動,許多活動團體(ti) 在館期間不遵守博物館參觀規範和公共場所文明規範,極大影響了展廳秩序和文物安全。

  博物館是公益性文化場館,肩負教育科普的職能。近年來,從(cong) 更加智慧、精美的策展,到辦起科普講座、提升互動體(ti) 驗,博物館不斷升級的服務舉(ju) 措,都旨在讓曆史文化觸手可及,走向更廣闊的人群。走進博物館享受這些免費服務無可非議,但一些機構卻將其包裝成研學遊的噱頭,在各平台上進行有償(chang) 銷售,甚至冒用博物館的名義(yi) 誤導參與(yu) 者,客觀上擠占了有限的公共資源。

  感到鬧心的還有博物館裏的觀眾(zhong) 。對動輒幾十人的研學團而言,組織管理好孩子,培養(yang) 他們(men) 的參觀禮儀(yi) ,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環節。然而,不少研學團不遵守參觀秩序,有的團隊“講師”嗓門很高,形成不良示範;有的還放任孩子們(men) 喧嘩吵鬧,甚至堵塞安全通道。這不但影響了其他觀眾(zhong) 的參觀體(ti) 驗,甚至有可能造成安全隱患。

  更讓人擔憂的是,一些研學遊傳(chuan) 遞的知識不嚴(yan) 謹、不準確、不科學。以博物館為(wei) 例,每個(ge) 展陳側(ce) 重不同主題,每件文物都是沉澱的知識。可有的研學遊設計隨心所欲,講解同樣毫無章法,有時還會(hui) 因為(wei) 自身儲(chu) 備不足,或者追求好玩有趣,出現誤解乃至曲解的情況。家長花費高價(jia) ,孩子求知若渴,換來的卻是錯誤的知識。如此研學遊不僅(jin) 誤人子弟,還造成公共文化資源的浪費。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到大千世界、草木深處研學遊,探訪印於(yu) 書(shu) 本、講於(yu) 課堂之外的鮮活故事,大大豐(feng) 富了學生們(men) 的生活經驗。近年來,正因疊加了研究性學習(xi) 和實踐性體(ti) 驗,研學遊日漸升溫,市場蛋糕越做越大,衍生出戶外跋涉、鄉(xiang) 村農(nong) 耕、傳(chuan) 統文化等多樣的主題與(yu) 形式。然而,火熱背後,問題也不少:組織者、承辦方五花八門,一些機構並不具備資質;原來的旅遊項目改頭換麵成為(wei) 研學遊項目,價(jia) 格卻翻了數倍;遊中研學變成多遊少學、隻遊不學、走馬觀花的“打卡”式參觀……無論哪種,都背離了最初的用意,讓研學遊變得低效甚至無效。

  其實,研學遊的關(guan) 鍵,在於(yu) 平衡遊和學。這離不開優(you) 質內(nei) 容的開發,社會(hui) 資源的支持,更需要專(zhuan) 業(ye) 人士的把關(guan) 。為(wei) 了促進研學遊的規範發展,不少地方陸續出台相關(guan) 文件,同時推出精心設計的推薦路線,滿足不同需求。隨著各地研學遊基地、公共場館設施與(yu) 服務的不斷升級完善,家門口的紅色景點、非遺工坊,不遠處的田間地頭、綠水青山都是很有價(jia) 值的“第二課堂”,能夠讓孩子獲益匪淺。規範使用,好好利用,研學遊才能“研學優(you) ”。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