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考古、幹考古是種什麽體驗?考古是挖古墓的嗎?
學考古是種什麽(me) 體(ti) 驗?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 雪
這個(ge) 夏天,湖南女孩鍾芳蓉火了,在她考出676分的高考成績,並在北大眾(zhong) 多專(zhuan) 業(ye) 之中報考冷門的考古專(zhuan) 業(ye) 以後。
有的人豎起大拇指為(wei) 小姑娘點讚,欽佩她堅持自我、堅持夢想的初心,也有的人擔憂鍾芳蓉今後的前途,認為(wei) 冷門專(zhuan) 業(ye) 不好找工作,幹考古收入不高,勸她不如換個(ge) 專(zhuan) 業(ye) 。
8月2日,鍾芳蓉通過微博發聲,稱自己從(cong) 小就喜歡曆史和文物,受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的影響,選擇報考考古專(zhuan) 業(ye) 。內(nei) 容不長,但足以表明她的堅定。
鍾芳蓉的舉(ju) 動,讓“冷清”慣了的考古界集體(ti) “出圈兒(er) ”,從(cong) 樊錦詩先生,到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各地博物館,無一不對鍾芳蓉的選擇送上祝福和鼓勵。
學考古、幹考古,究竟是什麽(me) 體(ti) 驗?外行看熱鬧,而對於(yu) 內(nei) 行來說,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一言難盡。
“考古是挖古墓的嗎?”
趙誌軍(jun)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從(cong) 1977年考上北京大學考古專(zhuan) 業(ye) 算起,今年是他與(yu) 考古結緣的第43年。
看到鍾芳蓉的新聞後,他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寫(xie) 道:考古確實辛苦甚至艱苦,但我們(men) 大考古充滿了樂(le) 趣甚至驚喜。人生短暫,全部用來掙錢謀生太不值得,還是應該有點夢想和追求。感謝小鍾同學,讓我們(men) 大考古突然由充滿神秘感的冷門學科變成了萬(wan) 眾(zhong) 矚目的熱門學科。
說考古冷門,是因為(wei) 大多數人對它不了解,對考古的認識多半來源於(yu) 影視劇、紀錄片、小說,再加上點合理想象。
趙誌軍(jun) 說,在進入大學學習(xi) 之前,他對於(yu) 什麽(me) 是考古也是“一臉懵”。當年高考填報誌願,由於(yu) 喜歡曆史,他選擇了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史專(zhuan) 業(ye) ,卻未能如願。在學校給出的調劑法律和考古專(zhuan) 業(ye) 之間,他選擇了和曆史有關(guan) 的考古。“拿到錄取通知書(shu) ,我就在琢磨,考古是挖古墓的嗎?我趕緊找了本書(shu) ,查查考古是什麽(me) 。”
有的人從(cong) 學術的角度,闡釋考古學,說它的任務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研究人類古代社會(hui) 的曆史。還有的人從(cong) 感性出發,把考古描述為(wei) 包含詩和遠方的學問,能回答“我是誰”“我從(cong) 哪裏來”“我將到哪裏去”……
考古離我們(men) 其實並不遠,最近這些年,從(cong)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的發掘、良渚古城遺址申遺,到“南海1號”古代沉船的保護發掘……一項項重磅考古成果呈現在世人眼前,不僅(jin) 讓曆史迷驚呼過癮,也讓普通人感受到了考古的魅力和文明的力量。
人們(men) 眼中的冷門專(zhuan) 業(ye) ,某種程度上是和熱門相對應的,熱門專(zhuan) 業(ye) 往往就業(ye) 前景看好,收入可期。趙誌軍(jun) 說,正因為(wei) 冷門,願意學考古的學生少,人才更是稀缺,因此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缺少工作機會(hui) 。“考古的確不是一個(ge) 賺大錢的行業(ye) ,但不用為(wei) 柴米油鹽發愁,也不用替將來退休生活擔憂,這種安定感和滿足感不是所有職業(ye) 都能夠獲得的。”
“苦的另一麵是樂(le) ”
盡管40多年過去了,趙誌軍(jun) 對自己第一次參加田野發掘工作的經曆依然念念不忘。
針對在校學生的田野考古實習(xi) ,是北大堅持至今的一項傳(chuan) 統。1979年,趙誌軍(jun) 和全班同學一起來到山西曲沃縣的曲村遺址,開始為(wei) 期半年的實習(xi) 。他的工作之一是清理一座西周時期的墓葬,墓主人頸部有一條石頭和骨頭製成的項鏈,“我每天趴在幾米深、陰冷潮濕的墓底,和墓主人的頭骨大眼瞪小眼,拿竹簽一點點把項鏈上的珠子清理幹淨”。
考古學中的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跡和遺物,它們(men) 多埋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係統、完整地揭示和收集,考古學研究的基礎就在於(yu) 田野調查發掘工作。搞田野發掘,揮鐵鍬、拿鏟子,每天一身土一身泥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在曲村遺址的實習(xi) 讓趙誌軍(jun) 第一次飽嚐了考古之苦,除了意料中的工作之苦,還有意料之外的生活之苦。“實習(xi) 的學生雖然單獨開夥(huo) ,但夥(huo) 食還是比較差;住在老鄉(xiang) 家裏的土炕上,每天晚上我們(men) 都躺在被窩裏捏虱子。”回憶過去,趙誌軍(jun) 臉上隻看得到雲(yun) 淡風輕,但他說,那段經曆確實讓同學們(men) 叫苦連連,當時有的人甚至發誓不幹考古了。
田野考古實習(xi) 就像一道分水嶺,一側(ce) 是對考古神秘、未知的衝(chong) 動,而另一側(ce) 則是對考古之苦現實的認知,翻過這道嶺,有的人選擇轉行,而有的人初嚐考古的魅力,選擇繼續跋涉。
趙誌軍(jun) 是後者。上世紀90年代,趙誌軍(jun) 到美國繼續學業(ye) 。有一次參加考古調查,需要穿過一片茂密森林,毫無經驗的他,第一天下來褲腿就被灌木叢(cong) 剮成布條,腿上布滿血道子。這讓他感慨,考古之苦不分國界。
考古之所以冷門,很多人不願學、不愛幹,就是因為(wei) 這份辛苦甚至艱苦。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整體(ti) 改善,現在考古隊的生活條件早已不同往昔,但因為(wei) 考古工作的特殊性,發掘現場多在艱苦的偏僻之壤,新一代考古隊員和從(cong) 事其他工作的同齡人相比,生活條件仍然有差距。
趙誌軍(jun) 對記者說:“我總是呼籲,在政策條件允許的範圍內(nei) ,相關(guan) 部門或院校應當盡量為(wei) 考古隊員改善生活條件,例如提高夥(huo) 食標準,改善住宿條件,解決(jue) 洗澡和洗衣等困難,他們(men) 為(wei) 了自己的職業(ye) 理想已經放棄了很多,不應該讓可以解決(jue) 的生活之苦澆滅他們(men) 的熱情,畢竟人才難得。”
“考古工作確實苦,但就像一枚硬幣有兩(liang) 麵,苦的另一麵是樂(le) ,考古是一個(ge) ‘有樂(le) 子’的專(zhuan) 業(ye) 。”趙誌軍(jun) 說,因為(wei) 發掘現場遠離喧囂,正好可以讓人靜下心感受自然之美。“有一次,在新疆的一處考古工地,我有生以來頭一次看到萬(wan) 點繁星的浩瀚銀河,你知道多麽(me) 震撼心靈嗎?”
“幹考古,每天打交道的都是珍貴文物,普通人隻能去博物館隔著櫥窗看看,而我們(men) 可以用手觸摸到。”他說,天天徜徉在曆史的長河、藝術的海洋中,雖然賺不了大錢,但精神上絕對富足。
“不斷發掘,就永遠有驚喜”
考古更大的樂(le) 趣在於(yu) 探索未知,“每次發掘都不知道會(hui) 發現什麽(me) ,不斷發掘,就永遠有驚喜”。趙誌軍(jun) 說。
趙誌軍(jun) 迄今遇到的最大驚喜在江西萬(wan) 年仙人洞遺址。“經過年代測定和其它技術鑒定,專(zhuan) 家們(men) 認為(wei) 仙人洞遺址裏的文化堆積大概在10000年以前,這是從(cong) 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最關(guan) 鍵的一環,而新石器時代的一個(ge) 標準是農(nong) 業(ye) 的出現。”趙誌軍(jun) 通過植物考古的植矽體(ti) 分析方法,找到了距今1萬(wan) 至1.2萬(wan) 年之間的栽培稻穀遺存,同時還找到了1.2萬(wan) 年之前的野生稻遺存,這個(ge) 成果將中國稻穀的種植時間提前到1萬(wan) 年前。趙誌軍(jun) 就此在英國的《古物》(Antiquty)學術刊物上發表了題為(wei) 《中國長江中遊地區是栽培稻起源地之一》的論文,在國內(nei) 外學術界引起了轟動。
近些年,綜合運用植物考古的方法,探索農(nong) 業(ye) 發展與(yu) 中華文明起源的關(guan) 係,耗費了趙誌軍(jun) 和他的團隊的大量時間和心血。他們(men) 在與(yu) 中華文明形成相關(guan) 的六大區域內(nei) ,通過浮選法找到了大量植物遺存,通過係統研究發現,這六大區域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特點和發展模式大體(ti) 可分為(wei) 4種方式:以種植粟和黍這兩(liang) 種小米為(wei) 特點的古代北方旱作農(nong) 業(ye) ;以種植水稻為(wei) 特點的稻作農(nong) 業(ye) ;稻旱混作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以多品種農(nong) 作物種植為(wei) 特點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我們(men) 的植物考古研究揭示,在中華文明的形成時期,隻有黃河中遊地區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是以多品種農(nong) 作物種植為(wei) 特點的,而黃河中遊地區是夏商周文明的核心區域,所以農(nong) 業(ye) 的發展應該與(yu) 文明的起源存在著某種相應關(guan) 係。所謂‘五穀豐(feng) 登’多品種農(nong) 作物種植,對中華文明起源而言,不是讚美之詞,而是必要條件。”趙誌軍(jun) 說。
對於(yu) 趙誌軍(jun) 和千千萬(wan) 萬(wan) 的普通考古人來說,苦樂(le) 交織的日子,驚喜永遠在路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