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重要論斷的實踐理據
【學習(xi) 明理】“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重要論斷的實踐理據
作者:周宏春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是《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一個(ge) 重要專(zhuan) 題,凸顯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事業(ye) 的高度重視。學好用好《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對我們(men) 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昌盛,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具有重要曆史和現實意義(yi) 。
認清中華文化內(nei) 涵與(yu) 精神力量
文化興(xing) 國運興(xing) ,文化強民族強。《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一文指出,理解中華民族迎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就要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來曆史性變革中所蘊藏的內(nei) 在邏輯,講清楚曆史性成就背後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理論、製度、文化優(you) 勢。愛國主義(yi) 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把握中國發展的根本脈絡,需要深入挖掘偉(wei) 大成就背後的文化優(you) 勢,提升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對社會(hui) 發展持久而深沉的影響力。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製度是我國製度體(ti) 係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推動力。人才作為(wei) 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資源,實踐中更堅持以長效機製激勵和正確選用人才。在我們(men) 黨(dang) 領導文化建設發展的曆史進程中,既在堅持中見常態,又向製度建設要長效,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文化製度體(ti) 係,對於(yu) 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jia) 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促進全體(ti) 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密團結在一起,中華民族精神力量勢不可擋。
曆經5000年文明孕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不僅(jin) 為(wei) 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豐(feng) 厚滋養(yang) ,也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人民創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機勃勃的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崇高的價(jia) 值追求和精神品格,是激勵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不斷前進的力量之源。
源自人民、為(wei) 了人民、屬於(yu) 人民,是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的根本立場和鮮明特點。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將繁榮中華文化作為(wei) 奮鬥目標之一,從(cong) “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到“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熱愛人民”,再到“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人民群眾(zhong) 在文化繁榮中享受越來越豐(feng) 碩的成果,更為(wei) 中華文化繁榮昌盛並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新動能。
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了“兩(liang) 步走”的戰略。從(cong) 2020年到2035年的第一個(ge) 階段目標中,有“社會(hui) 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的要求;從(cong) 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的第二個(ge) 階段目標中,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hui) 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麵提升”的要求。“自信人生二百年,會(hui) 當水擊三千裏。”在曆史的長河中,隻要認定我們(men) 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以愛國為(wei) 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堅持為(wei) 之奮鬥,這個(ge) 大道終將通向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通向永續發展彼岸!
世界進入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以發展道路、國家形象、價(jia) 值觀念、民族精神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文化競爭(zheng) 愈加激烈。當前的挑戰來自於(yu) 如何積極主動闡釋好中國道路、中國特色,摒棄“以洋為(wei) 尊”“以洋為(wei) 美”“唯洋是從(cong) ”心態。在邁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過程中,中國智慧、中國文化貢獻於(yu) 世界文明,為(wei) 世界文明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中國方案。這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也為(wei) 維護文化安全奠定基礎,做好長遠規劃。
鑄就先進文化新輝煌
堅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關(guan) 係國家前途、民族複興(xing) 、人民幸福。沒有文化自信,就沒有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文化繁榮既要不忘本來,還要吸收外來,更要麵向未來。牢牢把住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的源頭,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高揚革命文化理想信念、堅定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不斷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認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正確看待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明,虛心學習(xi) 與(yu) 借鑒國外先進文化,講求開放包容、兼收並蓄,取長補短、擇善而從(cong) ,秉承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積極汲取各種文明的有益成分豐(feng) 富發展中華文化,始終堅持立足中國、麵向世界;把握發展大勢、順應時代潮流,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chan) 力,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湧流,讓一切優(you) 秀的文化成果充分展現,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以文育人。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振聾發聵;“張百苓之問”“錢學森之問”,既是教育之痛,也是人民的期盼,現實的期許。國勢之強由於(yu) 人,人材之成出於(yu) 學。麵對世界局勢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教育同樣需要在危機中育新機、於(yu) 變局中開新局,需要用辯證統一思維去看待和應對挑戰和機遇,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jia) 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ti) 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培養(yang) 新時代青年有紮實基礎、專(zhuan) 注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立誌於(yu) 投身中華民族千秋偉(wei) 業(ye) ,擁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和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勇於(yu) 砥礪奮鬥、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立誌為(wei)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奮鬥終生的時代新人。製度優(you) 勢轉化為(wei) 治理效能,創新動能來自於(yu) 精神文化的力量,把下一代教育好、培養(yang) 好,是教育的神聖使命,更是祖國未來發展的根基。
推出精品力作。偉(wei) 大的時代呼喚偉(wei) 大的作品,作品是現實的觀照、投影和思考。文化離不開時代,更離不開人民。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必須搞清楚為(wei) 誰創作、為(wei) 誰立言這個(ge) 根本問題;樹立正確的曆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持以人為(wei) 本、雅俗共賞、普惠均等、揚棄兼顧原則,用心用情用功抒寫(xie) 偉(wei) 大的時代,推出謳歌黨(dang) 、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用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以貼近生活貼近群眾(zhong) 的語言,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文化需要,著力補齊薄弱環節;藝術源於(yu) 生活,更高於(yu) 生活。文藝創作應當以文化述民,表達人民心願、心情、心聲;以文化育民,把服務群眾(zhong) 與(yu) 教育引導群眾(zhong) 結合;以文化富民,通過文化產(chan) 業(ye) “開財源”;以文化便民,把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送到家,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為(wei) 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糧,讓文化發展深深植根於(yu) 群眾(zhong) 內(nei) 心和百姓生活,並給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培植文化軟實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形於(yu) 中”而“發於(yu) 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men) 的奮鬥目標,追求高質量的發展,不僅(jin) 要滿足衣食住行等生產(chan) 生活需求,更要滿足人民在思想文化提升方麵的需求,做到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堅持全麵深化文化體(ti) 製改革,形成有利於(yu) 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調動全社會(hui) 參與(yu) 文化改革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古為(wei) 今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深入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積極推進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大眾(zhong) 化,創作更多體(ti) 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文藝作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信仰教育,以喜聞樂(le) 見、靈活多樣的形式,發揮示範和樣板的培訓培育功能,提供係統理念、文化、製度和物質支撐,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增強人們(men) 的危機意識與(yu) 情感認同,引導全社會(hui) 形成積極向上、文明健康的社會(hui) 風氣。
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文化推廣離不開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富有魅力的文化應是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把繼承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麵向世界的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chuan) 播出去。當代中國形象在世界舞台閃耀,中國的發展與(yu) 成功經驗日益得到廣泛關(guan) 注,數億(yi) 人脫貧為(wei) 全世界減貧事業(ye) 做出突出貢獻,中國綠色植被麵積為(wei) 全球植被增加做出巨大貢獻等等,一係列實踐證明我們(men) 的道路、理論體(ti) 係、製度是成功的,在加強提煉和闡釋,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ti) 係,把當代中國價(jia) 值觀念貫穿於(yu) 國際交流和傳(chuan) 播的各方麵,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主動講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治國理政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塑造為(wei) 世界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的大國形象。
(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