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航天“十三五”:商業航天發展穩步推進
問鼎蒼穹 創新引領“十三五”中國航天
“十三五”成就巡禮
本報記者 付毅飛
開欄的話 “十三五”時期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決(jue) 勝階段。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領導下,五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經濟結構持續優(you) 化,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給社會(hui) 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喜人變化。從(cong) 今天起,《科技日報》開設“‘十三五’成就巡禮”欄目,用事實和數字,用人們(men) 切身感受的點點滴滴,為(wei) 您呈現我國各領域,特別是科技創新引領改革發展的輝煌成就。
9月21日,國家航天局發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消息: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二次軌道中途修正。已在軌飛行60天的它,距離地球約1900萬(wan) 千米,飛行路程約1.6億(yi) 公裏,探測器各係統狀態良好。
於(yu) 2020年7月下旬實施的中國火星探測任務舉(ju) 世關(guan) 注,不過,“十三五”期間,中國航天的亮點遠不僅(jin) 如此。從(cong) 2016年至2020年9月27日,我國共實施140次宇航發射任務,2018年和2019年航天發射次數連續居於(yu) 世界首位。5年來,中國航天在重大工程推進、技術創新迭代、運營模式探索等多方麵取得顯著進展,成績斐然。
重大工程邁入新階段
2020年5月5日18時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搭載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從(cong)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首戰告捷。
此前,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於(yu) 2019年7月19日受控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至此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隨著空間站階段任務拉開大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踏上了新征程。按計劃,我國自2021年起將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於(yu) 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建造。
2020年6月23日,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7月31日,我國向全世界宣告,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係統全麵建成。
2017年11月5日,我國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北鬥三號首批組網衛星送上太空,開啟了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在31個(ge) 月時間裏,我國共發射30顆北鬥三號衛星和2顆北鬥二號衛星,成功率達100%,創造了世界衛星導航係統組網發射新紀錄,比預定計劃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2020年9月23日、24日,玉兔二號月球車和嫦娥四號著陸器分別結束第22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此時它們(men) 已在月球背麵度過630個(ge) 地球日,玉兔二號累計行駛了547.17米。
嫦娥四號任務於(yu) 2018年開始實施。是年5月21日,我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中繼星,其成為(wei) 世界首顆運行在地月L2點Halo使命軌道的衛星。12月8日,嫦娥四號踏上探月旅程,於(yu) 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在位於(yu) 月球背麵南極艾特肯盆地馮(feng) ·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成為(wei) 世界首個(ge) 在月球背麵軟著陸並開展巡視探測的航天器。
嫦娥四號任務拉開了我國探月四期工程的序幕,而探月三期工程也將於(yu) “十三五”末期收官。按計劃,我國將於(yu) 2020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施月麵取樣返回任務,完成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目標。
新技術逐漸挑大梁
“十三五”期間,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集體(ti) 亮相,逐漸在密集、複雜的航天任務中擔綱重任。中國運載火箭發展邁入了綠色無汙染的新階段,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2016年,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相繼首飛成功。2017年,長征七號遙二火箭成功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送出我國首個(ge) “太空快遞”。2020年起,長征五號係列火箭迎來高密度發射,從(cong) 執行空間站首飛、我國首次火星探測發射任務,到將要執行的嫦娥五號、空間站艙段發射任務,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自2015年首飛後,幾年間十戰全勝,將51顆衛星送入軌道,同時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繼首飛創造我國一箭多星發射紀錄後,分別於(yu) 2017年和2019年完成首次商業(ye) 發射和首次低傾(qing) 角圓軌道發射。此外,長征八號運載火箭計劃在年內(nei) 首飛,將進一步優(you) 化我國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布局。
“十三五”期間,我國火箭技術攻關(guan) 取得多項階段性成果。重型運載火箭開展關(guan) 鍵技術深化研製,一係列重大關(guan) 鍵技術取得突破;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飛行器、組合動力飛行器等新技術領域研發取得突破,相繼完成了演示驗證等工作。
同時,中國衛星技術也躍上新台階。
2019年12月27日,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發射。這是東(dong) 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台首飛試驗星,也是目前我國技術含金量最高的衛星。“如果說是東(dong) 四平台讓我們(men) 具備了和國際同行同台競技的實力,那麽(me) 憑借東(dong) 五平台,我們(men) 將能實現從(cong) 跟跑到領跑的轉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工程師周誌成說。
2020年5月8日,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經過2天19小時在軌飛行,其返回艙在東(dong) 風著陸場預定區域成功著陸,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麵向我國載人月球探測、空間站運營等任務需求而論證,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具備高安全、高可靠、模塊化、多任務、可重複使用等特點,未來將在我國近地空間和月球探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商業(ye) 航天發展穩步推進
2015年被稱為(wei) 中國商業(ye) 航天發展元年。進入“十三五”,中國商業(ye) 航天發展由破冰啟航時的紛亂(luan) 邁向有序,部分民營航天企業(ye) 將藍圖變為(wei) 現實。
2019年7月25日,由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
如今多家商業(ye) 航天公司在發展道路上取得了進展。藍箭航天瞄準液氧甲烷運載火箭路線,已圓滿完成“天鵲”80噸、10噸級發動機多項全係統熱試車考核。北京翎客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專(zhuan) 注於(yu) 可重複使用火箭研製,數次成功開展火箭低空飛行及垂直回收試驗。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天儀(yi) 研究院等研製的商業(ye) 衛星已經運行於(yu) 太空,為(wei) 社會(hui) 經濟建設各領域作出了貢獻。
有關(guan) 部委積極為(wei) 商業(ye) 航天發展創造環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在2019年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國際論壇上表示,該局將在政策層麵支持商業(ye) 航天企業(ye) ,做好服務工作,促進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國家發改委也在《關(guan) 於(yu) 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yu) 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提出:支持商業(ye) 航天發展,延伸航天產(chan) 業(ye) 鏈條,擴展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應用。
麵對商業(ye) 航天大潮,航天“國家隊”也積極推出了相關(guan) 計劃。
在2016年舉(ju) 行的第二屆中國商業(ye) 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宣布重點實施飛雲(yun) 、快雲(yun) 、行雲(yun) 、虹雲(yun) 、騰雲(yun) 5大商業(ye) 航天工程。次年該集團又發布了高速飛行列車項目。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五雲(yun) 一車”工程目前正穩步推進。
2016年2月,航天科工集團按照社會(hui) 化、市場化成立了專(zhuan) 業(ye) 從(cong) 事商業(ye) 發射服務的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其研製的快舟係列運載火箭近年組織實施了多次發射,在商業(ye) 發射市場中嶄露頭角。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提出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係統邁出實質性建設步伐,係統首星於(yu) 2018年12月29日成功發射,一期60顆衛星計劃在2022年組網運營,麵向全球提供通話、數據采集及互聯網接入服務。該集團部署高景一號4星組網,形成了我國首個(ge) 全自主研發的0.5米高分辨率商業(ye) 遙感衛星星座,大幅提升了我國商業(ye) 遙感服務能力。由該集團旗下中國火箭公司研製的捷龍一號固體(ti) 運載火箭於(yu) 2019年首飛成功,對利用社會(hui) 資本開展研製生產(chan) 的新模式做出了有益嚐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