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帶來生態效益
南水北調東(dong) 、中線一期工程全麵通水,不僅(jin) 讓幾代人的夢想變為(wei) 現實,緩解了用水緊張,也讓沿線地區水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生態效益進一步顯現。
據了解,工程全麵通水5年多來,中線工程輸送的南水占北京城區日供水量的75%,有效緩解了北京水資源緊張局麵,也使密雲(yun) 水庫得以休養(yang) 生息,水庫蓄水量持續攀升。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進入密雲(yun) 水庫的南水累計超過5億(yi) 立方米,目前密雲(yun) 水庫蓄水量達到23億(yi) 立方米,水庫水位超過147米。
談起南水進京後水庫的新變化,在密雲(yun) 水庫工作了20年的王榮臣表示:“2014年以前,密雲(yun) 水庫處於(yu) 低水位運行,水麵可以看到十幾個(ge) 島嶼。而現在,水庫隻能看到兩(liang) 三個(ge) 島嶼,其餘(yu) 都淹沒在水麵以下了。”
不隻在北京,南水北調工程在推動整個(ge) 受水區生態文明建設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沿線水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中線工程自2017年9月起,連續4年利用丹江口水庫富餘(yu) 水量,通過沿線退水閘先後向北方47條河道開展了生態補水。截至8月28日,生態補水總量累計已超47億(yi) 立方米,其中華北地區回補27億(yi) 立方米。東(dong) 線工程通過幹線工程引南水向南四湖、東(dong) 平湖補水逾3.74億(yi) 立方米。
通過實施華北地區生態補水,沿線七裏河、滹沱河、瀑河、北拒馬河等20條河流得到生態補水,天然河道得以階段性恢複,水生態環境的改善提升非常明顯。
這些措施使沿線的河湖重現生機。河北省石家莊的滹沱河曾一度斷流,南水北調讓它再一次恢複生機。“近兩(liang) 年有了水,能看見小魚小蝦,野鴨子也來了,老人和小孩都喜歡到這裏玩。”滹沱河周邊群眾(zhong) 由衷地表示。
南水北調東(dong) 、中線工程通水以來,區域生物種群數量和多樣性恢複明顯,極大地改善了沿線部分河流、湖泊的生產(chan) 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河湖水量明顯增加。相關(guan) 數據顯示,南水北調東(dong) 中線一期工程全麵通水以來,在山東(dong) 省南四湖棲息的鳥類達到200種,數量達15萬(wan) 餘(yu) 隻,絕跡多年的小銀魚、毛刀魚等再次出現,其支流白馬河發現了素有“水中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中華秋沙鴨、黑鸛等珍稀鳥類也相繼出現在興(xing) 隆水域。
南水北調使河湖水量明顯增加,也使地下水位明顯回升。自南水北調通水以來,通過水資源置換、壓采地下水等措施,使得沿線受水區地下水位明顯回升。深層地下水位由降轉升,極大地促進了地下水源的休養(yang) 生息。北京、天津、江蘇、河北等區域地下水位均顯著回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