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彰顯負責任大國擔當
國家主席習(xi) 近平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長期願景。習(xi) 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習(xi) 近平主席的講話,充分體(ti) 現了中國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國際社會(hui) 一道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堅定決(jue) 心,展現了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發展中國家的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生態環境部黨(dang) 組書(shu) 記孫金龍第一時間主持召開部黨(dang) 組會(hui) 議,傳(chuan) 達學習(xi) 習(xi) 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會(hui) 議指出,習(xi) 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振奮人心,充分展現了大國領袖卓越的戰略眼光、開闊的世界胸懷、恢宏的全球視野,受到國際社會(hui) 廣泛認同和高度讚譽。生態環境係統要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統籌謀劃好“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積極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將應對氣候變化融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方麵麵,切實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力度和水平。
積極應對 探索中國路徑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麵臨(lin) 的嚴(yan) 峻挑戰,推動經濟社會(hui) 向綠色低碳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重要途徑。
以高位推動提供保障。長期以來,我國采取了一係列有力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中國始終堅持走符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立足新發展理念,從(cong)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全局入手,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第一次列入了氣候變化議題,指出要“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wei) 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hui) 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更加明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路徑。2013年,中國發布第一部專(zhuan) 門針對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規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提高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綜合能力。
以強化職能實現統籌。2007年,中國成立了由國務院總理任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作為(wei)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的議事協調機構,高規格的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國務院各組成部門,強化配合,形成政策合力,進一步推動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
2018年,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ti) 減排職能劃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強化了應對氣候變化與(yu)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協調,同時不斷完善工作機製,加強各部門和各地方的協調配合,強化人員隊伍和能力建設。
以加強立法強化支撐。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在抓緊製定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律體(ti) 係過程中,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相關(guan) 立法,先後製定並頒布實施了以保護生態係統為(wei) 目標,涉及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麵的30餘(yu) 部資源環境類相關(guan) 法律。
例如,《可再生能源法》《節約能源法》等能源單行法律,《清潔生產(chan) 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從(cong) 決(jue) 策的源頭上采取防治措施,《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致力於(yu) 通過保護生態、增加碳匯能力,吸收溫室氣體(ti) ,減輕溫室氣體(ti) 對氣候環境的破壞。
同時,國務院也先後頒布了涉及氣候變化領域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中也加入了控製溫室氣體(ti) 排放的法律規範。
紮實推進 產(chan) 業(ye) 能源轉型
除了政策層麵的積極倡導和法律法規的完善,全國各地也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削減碳排放,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力量。
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成效顯著。“從(cong) 過去十幾年的曆程來看,我國在實現二氧化碳強度排放大幅度下降、能源結構大幅度優(you) 化的同時,經濟也在穩步發展,形成了一個(ge) 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作用。”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吹風會(hui) 上,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
相關(guan) 數據顯示,1978年以來,我國的三次產(chan) 業(ye) 結構比例為(wei) 9.2%、42.6%、48.2%,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對碳強度下降目標任務完成的貢獻度越來越大,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已分別下降29.9%和33.8%,並成為(wei) 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
2016年至2018年,我國累計壓減粗鋼產(chan) 能1.5億(yi) 噸以上,實現1.4億(yi) 噸“地條鋼”產(chan) 能全麵出清,提前兩(liang) 年完成“十三五”去產(chan) 能目標任務。
能源結構調整積極有效。2000年-2019年的19年間,國內(nei) 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從(cong) 68.5%下降到57.7%,超額完成了“十三五”國家能源規劃目標任務;天然氣占比從(cong) 2000年的2.2%大幅上升到2019年的8.1%;非化石能源占比從(cong) 7.3%上升到14.9%。
2019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cong) 2005年的7.4%上升到2019年的15.3%,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比42.0%、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32.7%。“十三五”以來非化石能源增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費增量的40%,較“十二五”期間26%的增量占比上升14個(ge) 百分點,為(wei) 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加快推動能源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
“要達到習(xi) 近平主席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和願景,我們(men) 要在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增加的同時,大力發展和運用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核電等非化石能源。近年來,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中國正在引領世界技術變革的方向,而且隨著我國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我國在世界範圍內(nei) 推進了全球性的新能源發展轉型。”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吹風會(hui) 上談及能源結構調整,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何建坤說。
碳交易市場碩果累累。建設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一項重要製度創新。中國自2013年試點碳市場交易以來,已成長為(wei) 配額成交量規模全球第二大碳市場,截至今年8月末,7個(ge) 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為(wei) 4.06億(yi) 噸,累計成交額約為(wei) 92.8億(yi) 元。
據統計,目前共有2837家重點排放單位、1082家非履約機構和11169個(ge) 自然人參與(yu) 試點碳市場。
落地實踐 創新低碳生活
近年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積極落實各項目標任務,在低碳發展規劃、綠色低碳發展配套政策、低碳產(chan) 業(ye) 體(ti) 係、數據管理體(ti) 係、目標責任考核、低碳綠色生活方式、低碳管理能力等方麵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和成效,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開展多類型低碳試點。自2010年以來,中國陸續開展了6個(ge) 低碳省(區)和81個(ge) 低碳城市、52個(ge) 低碳工業(ye) 園區、400餘(yu) 個(ge) 低碳社區和8個(ge) 低碳城(鎮)試點,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低碳試點體(ti) 係。
除低碳省市外,低碳工業(ye) 園區試點的產(chan) 業(ye) 發展、能源利用、基礎設施及管理低碳化水平有所提升,低碳城(鎮)試點因地製宜探索城(鎮)低碳發展模式和產(chan) 業(ye) 體(ti) 係,低碳社區試點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的社區運行模式。
植樹造林居世界首位。如今,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已經變成一片綠洲。這其中的滄桑巨變,正是我國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案例和生動實踐。
中國一直高度重視森林恢複,先後啟動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平均每年造林660萬(wan) 公頃。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1.66%,森林麵積達到2.08億(yi) 公頃,人工林保存麵積達6933萬(wan) 公頃,居世界首位。
低碳生活深入人心。低碳減排離不開每個(ge) 人的參與(yu) ,中國也一如既往地重視提升公眾(zhong) 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積極宣傳(chuan) 普及氣候變化的相關(guan) 知識,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勵公眾(zhong) 參與(yu) 。
2020年7月2日是第八個(ge) 全國低碳日,主題是“綠色低碳,全麵小康”。7月2日上午,由生態環境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年全國低碳日主題宣傳(chuan) 活動於(yu) 多家線上平台播出。全國各地也組織開展了豐(feng) 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係列宣傳(chuan) 活動,推動綠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鼓勵公眾(zhong) 踐行低碳生活。
一些地方建立起了碳普惠製度推廣平台,既能夠傳(chuan) 播低碳知識、資訊和產(chan) 品,也可以對用戶的低碳行為(wei) 留痕、量化、數據化,為(wei) 用戶的低碳行為(wei) 提供獎勵。
數據顯示,僅(jin) 支付寶螞蟻森林“手機種樹”這一項活動,已有超過5.5億(yi) 中國人參與(yu) 其中。2016年至今,用戶通過綠色出行、包裹回收、拒絕一次性餐具等碳減排行為(wei) 累計實現碳減排1200萬(wan) 噸。2019年的數據顯示,在接入螞蟻森林後,盒馬訂單中選擇不用塑料袋的訂單增加了22%,星巴克門店每天減少使用1萬(wan) 隻一次性杯,選擇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餓了麽(me) 用戶增長了500%。
深化合作 彰顯中國擔當
當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入關(guan) 鍵階段。中國在國際社會(hui) 上應展現出一個(ge) 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擔當。
積極參與(yu) ,倡導合作。從(cong) 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shu) 》,再到2015年的《巴黎協定》,中國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貢獻者和參與(yu) 者。
2009年末,中國政府積極參與(yu) 在哥本哈根舉(ju) 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hui) ,為(wei) 推動談判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5年12月,中國政府積極參與(yu) 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hui) ,並與(yu) 國際社會(hui) 一起促成了《巴黎協定》。
中國近年來還積極推進“南南合作”,通過合作建設低碳示範區、實施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舉(ju) 辦能力建設培訓班等方式,分享應對氣候變化與(yu) 綠色低碳發展的有益經驗和最佳實踐,為(wei) 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與(yu) 此同時,中國積極落實《關(guan) 於(yu) 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在“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基礎上,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及綠色轉型專(zhuan) 題夥(huo) 伴關(guan) 係建設,打造“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多、雙邊合作平台,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匯聚更多力量。
言出必行,負責履約。目前,中國已成為(wei) 利用清潔能源第一大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和核電在建規模均居世界第一,清潔能源投資連續9年位列全球第一,累計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居世界第一,為(wei) 實現“十三五”碳強度約束性目標和落實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中國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和2005年分別下降約18.2%和48.1%,已超過對外承諾的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初步扭轉了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麵;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3%,比2005年提升7.9個(ge) 百分點,也已超過對外承諾的2020年提高到15%左右的目標。通過不斷強化減排努力,中國已成為(wei) 全球溫室氣體(ti) 排放增速放緩的重要貢獻力量。
成績屬於(yu) 過去,更多的奮鬥屬於(yu) 未來。在全球減排麵臨(lin) 鴻溝、氣候治理麵臨(lin) 赤字的關(guan) 鍵時刻,中國宣布的新目標傳(chuan) 達出堅定而積極的信號。相信在可見的未來,中國將會(hui) 持續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展現出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擔當,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