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舉辦少數民族豐收節 佘鄉風情濃鬱
中新網羅源9月27日電 (鄭江洛)竹筍、糯米淮山、芋頭、番薯、七境茶、生薑、野菜、野生紅菇、佘族烏(wu) 米飯、佘家糍粑……27日,在福州市舉(ju) 行的“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裏,許多佘族村民紛紛向遊客推介當地的農(nong) 特產(chan) 品。
當天,2020年福建省“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福州專(zhuan) 場、福州市“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主場暨福建省2020年少數民族“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主會(hui) 場活動在福州市羅源縣鬆山鎮八井村拉開帷幕。
羅源佘族人口2.2萬(wan) ,占總人口的8.2%,相對數居全國第4位,是佘族入閩第一站,也是福建省佘族主要聚居地、佘族文化主要發祥地。作為(wei) 福州市“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主場,羅源活動現場舉(ju) 行大型文藝表演,突出展現了以羅源佘族為(wei) 代表的福建省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農(nong) 事特色。
“今天帶來的是我們(men) 種植的筍幹、南瓜、土雞蛋、番薯等。”身穿佘族少數民族服飾的當地農(nong) 戶鄭華正在攤位上忙碌著,與(yu) 她一起擺攤的還有當地羅源縣許洋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鍾立清。
據鍾立清介紹,該村從(cong) 去年開始以“村集體(ti) +合作社+農(nong) 戶”的模式生產(chan) 、加工銷售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一名農(nong) 戶加入合作社,年收入可以增加逾兩(liang) 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
鍾立清說,目前我們(men) 還在籌備電商平台,未來會(hui) 將當地佘鄉(xiang) 農(nong) 特產(chan) 品進行更大範圍的農(nong) 產(chan) 品推廣。
福州市級“非遺”項目傳(chuan) 承人雷月蓮夫婦,在攤位前為(wei) 遊客展示了他們(men) “佘家祖傳(chuan) 藥錘板拍打療法”產(chan) 品並進行演示。佘族人雷月蓮從(cong) 小就跟隨著父親(qin) 學習(xi) 該療法,今年已年過五旬,“這個(ge) 療法我們(men) 家族獨創的,延續了幾代人。”
作為(wei) 漢族人的丈夫尤昌佃也“夫唱婦隨”,從(cong) 雷月蓮父親(qin) 的患者到徒弟,再到成一家人。“我們(men) 打破了佘醫佘藥‘傳(chuan) 男不傳(chuan) 女,傳(chuan) 內(nei) 不傳(chuan) 外’這一不成文的規定,現在我也收了三十幾名徒弟,希望未來我們(men) 可以將它發揚光大。”
八井村是羅源佘村傳(chuan) 統名村,也曾是有名的窮村,通過發展文旅產(chan) 業(ye) ,順利摘掉了“窮帽”。今年1月1日,整合八井、竹裏村文化資源的羅源縣佘族文化民俗小鎮開門迎客,成為(wei) 羅源佘風旅遊的拳頭項目,也是當地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動能更足了。
“上世紀90年代時,我的鍋裏隻有地瓜米;現在,我的鍋裏有雞有鴨。”八井村村民雷炳金說,這幾年他抓住旅遊業(ye) 發展機遇,在村裏開辦了農(nong) 家樂(le) ,年收入逾10萬(wan) 元;佘族文化民俗小鎮建成後,生意一定會(hui) 越來越好。
許多遊客在八井村參觀縣級佘族文化民俗展示館、修複後的佘族村落遺址、佘族非遺體(ti) 驗點等,感受羅源少數民族村寨的變遷發展,還體(ti) 驗了“民族+5G互聯網”的創新成果。羅源縣在全國率先打造出“線上VR展廳+線下實景+電商帶貨”新模式的民族文化、經濟數字平台——羅源民族文化數字雲(yun) 平台。
羅源還將在國慶節前後舉(ju) 辦豐(feng) 收節係列活動,包括白塔鄉(xiang) 百丈村舉(ju) 辦“豐(feng) 收杯”農(nong) 民趣味運動會(hui) ,碧裏鄉(xiang) 西洋村舉(ju) 辦“花滿村”項目第一期花街開街暨下廩羊文化廣場開園儀(yi) 式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