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報告:中國土地退化零增長趨勢向好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最新在聯合國大會(hui) 期間發布的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顯示,中國土地退化零增長趨勢持續向好,對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貢獻最大,排名世界第一位。
中科院27日在北京舉(ju) 行專(zhuan) 題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說,《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0)》圍繞零饑餓、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氣候行動、水下生物、陸地生物6個(ge) 可持續發展目標,從(cong) 全球、區域、國家、典型地區四個(ge) 尺度,在數據、方法模型和決(jue) 策支持方麵展開深入研究。
其中,在陸地生物方麵,中國土地退化零增長與(yu) 2015年相比,2018年淨恢複土地麵積增長60.30%,土地恢複淨麵積約占全球的1/5,對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貢獻最大。
該報告指出,在看到土地退化零增長積極進展的同時,尚需認識到中國土地退化麵臨(lin) 形勢仍較為(wei) 嚴(yan) 峻。未來應加大科學保護與(yu) 治理力度,提升土地退化零增長監測方法體(ti) 係與(yu) 能力,以爭(zheng) 取在2030年實現更高水平土地退化零增長。
此外,零饑餓方麵,2002—2017年,中國5歲以下兒(er) 童生長遲緩率從(cong) 18.8%降至4.8%;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方麵,2000—2019年,中國湖泊水體(ti) 總體(ti) 清澈程度表現良好,且呈現出繼續向好態勢;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方麵,與(yu) 2015年相比,2018年中國342個(ge) 地級市建成區公共空間麵積平均比例增加約1.5%,近50個(ge) 城市公共空間麵積比例超過20%;氣候行動方麵,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極端高溫熱浪災害的頻率和強度顯著增加,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的相對極端高溫熱浪值得警惕;水下生物方麵,2018年中國近海漂浮垃圾豐(feng) 度比2010—2014年平均值下降約25%。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