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武狀元宗祠隱廈門鬧市 成連接海內外宗親紐帶
【解說】在廈門思明區熱鬧的商業(ye) 街旁,掩藏著一座看似平常的閩南式宗祠——江夏堂,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黃培鬆在1910年奉旨建造的宗祠,被譽為(wei) “廈門最具藝術價(jia) 值的老建築”。
【解說】江夏堂坐南朝北,麵闊五間,進深八椽,高12.5米,重簷歇山頂,抬梁磚石木結構,頂部中央設藻井,呈鬥八形,以層層鬥拱疊架而成,富麗(li) 而不失古韻。
【同期】廈門江夏堂黃氏宗親(qin) 會(hui) 會(hui) 長 黃偉(wei) 煌
黃培鬆就是我們(men) 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我們(men) 這個(ge) 宗祠就是皇帝禦賜給黃培鬆(建造),我們(men) 這個(ge) 地方原來是中國四個(ge) 海關(guan) (之一),閩海關(guan) 的地址就在這裏,後來閩海關(guan) 搬了,我們(men) 黃氏族人把這個(ge) 地贖回來,然後我們(men) 就在這邊建了這個(ge) 江夏堂。
【解說】中秋將至,兩(liang) 岸上百位黃氏宗親(qin) 聚首廈門江夏堂舉(ju) 辦宗親(qin) 祭祖儀(yi) 式,過去曾經是大陸、尤其是閩南鄉(xiang) 親(qin) “過台灣”、“下南洋”的出發地,如今,廈門江夏堂又成為(wei) 台灣地區和海外東(dong) 南亞(ya) 各國族人後裔回大陸尋根訪祖首選的落腳點。
【同期】廈門市思明區個(ge) 私協台商分會(hui) 會(hui) 長 黃啟璋
我們(men) 中華文化的一個(ge) 傳(chuan) 統文化就是中秋一定要祭祖,在台灣一樣,在大陸也一樣,所以我覺得這個(ge) 相當有意義(yi) ,所以必須來參與(yu) 。
【解說】受疫情影響,今年祭祖人數有所減少,但仍有近20位來自台中、台北、高雄和金門等台灣各地的台胞代表前來參加,台胞黃毓勉就是其中之一。他告訴記者,慎終追遠的傳(chuan) 統習(xi) 俗不能忘。
【同期】台胞 黃毓勉
(我)帶了我們(men) 父親(qin) 的照片剛剛就放在我們(men) 主祭台的鮮花下麵,我就是要告訴我的爸爸,我今天很高興(xing) 能夠來到廈門,來參加所有的黃氏宗親(qin) 祭祖活動,也順便借這個(ge) 機會(hui) 跟我天上的爸爸說一聲中秋節快樂(le) ,然後讓他也感受到有這麽(me) 多姓黃的朋友宗親(qin) 們(men) ,大家在一起,在這邊祭祖,我們(men) 沒有忘本。
【解說】據悉,古代黃姓望族居住在江夏郡(府址在今湖北省雲(yun) 夢縣),“江夏堂”由此成為(wei) 流傳(chuan) 最廣的黃姓郡望之一,落成於(yu) 1918年的廈門江夏堂,曆經百年滄桑,如今不僅(jin) 僅(jin) 是一座建築,更是連接海內(nei) 外黃氏宗親(qin) 的紐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