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砥礪奮進

白春禮 發布時間:2020-09-30 14:57:00來源: 人民日報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決(jue) 勝階段。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將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麵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wei) 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懈奮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指出:“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十三五”時期,我國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wei) 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整體(ti) 實力顯著增強。2019年,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支出達到2.21萬(wan) 億(yi) 元,較2015年增長56.3%,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2.23%,超過歐盟平均水平。其中,基礎研究經費達到1335.6億(yi) 元,占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支出的比重首次突破6%。我國的國內(nei) 發明專(zhuan) 利授權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PCT國際專(zhuan) 利申請量躍居世界首位,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和高被引論文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成為(wei) 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貢獻者。我國在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等機構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位列第十四位,在科技部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9》中位列第十五位,較2015年均有所提升。

  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基礎研究整體(ti) 實力顯著提升,化學、材料、物理、工程等學科整體(ti) 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量子信息、鐵基超導、中微子、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標誌性、引領性重大原創成果。載人航天與(yu) 探月、全球衛星導航、大型客機、深地、深海、核能等戰略性領域攻克一批“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有力保障了國家相關(guan) 重大工程的組織實施。5G移動通信、超級計算、特高壓輸變電等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有力促進了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麵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戰線迅速行動、協力攻關(guan) ,在藥物和疫苗研發、檢測試劑以及試驗動物模型等方麵取得重大突破,為(wei) 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zheng) 、總體(ti) 戰、阻擊戰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創新能力建設成效顯著。“十三五”時期,我國啟動了首批國家實驗室建設任務,加快推進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ti) 係工作。中國科學院深入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全麵完成第一階段目標任務,總體(ti) 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在“自然指數”排名中連續8年位列全球科教機構首位。高等院校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yang) 能力進一步提升。湧現出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領軍(jun) 企業(ye) 和科技型中小企業(ye) ,企業(ye) 技術創新主體(ti) 地位不斷增強。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深入推進,各類眾(zhong) 創空間、新型研發機構大量湧現,創新創業(ye) 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FAST)、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國之重器相繼建成運行,成為(wei) 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標誌性成果。

  科技人才隊伍規模與(yu) 質量同步提升。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yu) 人。“十三五”時期,我國深入推進人才管理體(ti) 製改革,持續完善科技人才計劃體(ti) 係,培育和引進了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jun) 人才、高技能人才、創新型企業(ye) 家和優(you) 秀青年科技人才。2019年,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61萬(wan) 人年,穩居世界首位,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you) 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初步形成。積極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深化科教融合,加強科教協同育人,為(wei) 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強大人才儲(chu) 備。

  科技體(ti) 製改革向縱深推進。按照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的總體(ti) 部署,持續優(you) 化整合科技計劃布局,深入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實行以增加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分配政策,深化院士製度改革,推進科技“三評”(項目評審、人才評價(jia) 、機構評估)改革,實施清理“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專(zhuan) 項行動,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設立科創板,完善科技獎勵製度,建立國家科技決(jue) 策谘詢製度,加強作風學風建設,建立科研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製等。通過一係列改革“組合拳”,科技創新的基礎製度和政策體(ti) 係更加完善,科技創新治理能力和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為(wei) 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製度保障。

  科技創新空間布局持續優(you) 化。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入推進,加快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和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全麵啟動,積極培育打造原始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深入開展全麵創新改革試驗並總結推廣試點經驗,大力提升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城市建設,重點區域創新能力加快提升。通過打造創新的區域高地,引領帶動其他區域加快實現創新發展。

  全方位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探索科技開放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據統計,我國已經與(yu) 16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guan) 係,參加國際組織和多邊機製超過200個(ge) 。積極參與(yu)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平方公裏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等多個(ge)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並作出重要貢獻。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牽頭成立了有42個(ge) 國家近60家科教機構參與(yu) 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與(yu) 沿線國家共建了一批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移平台,發起“泛第三極環境研究”“數字一帶一路”等國際科學計劃,與(yu) 沿線國家建立了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機製。

  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

  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和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顯著優(you) 勢,集中體(ti) 現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協作、奮勇拚搏所迸發出的創新偉(wei) 力。“十三五”時期,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men) 不斷深化對科技事業(ye) 發展規律的認識,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

  堅持黨(dang) 對科技事業(ye) 的全麵領導,準確把握科技創新的前進方向。黨(dang) 的堅強領導是我國科技創新的最大政治優(you) 勢,是推動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的根本保證。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yu) 時俱進提出一係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明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確立了以創新為(wei) 首的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指明了新時代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基點、政策要點、領域重點,確保科技創新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進。

  堅持自主創新,確保把創新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從(cong)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窮二白”到建立係統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ti) 係,並成功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我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自主創新道路。“十三五”時期,麵對日益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我國科技界積極探索實踐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探索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的新思路新舉(ju) 措新模式,全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日趨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zheng) 中贏得了發展先機、占據了戰略主動。

  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確保科技創新始終圍繞中心工作、服務發展大局。麵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方麵空前強烈的科技需求和日趨複雜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zheng) ,我國科技界牢牢把握國家發展的急迫需求和長遠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要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努力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瓶頸製約,強化關(guan) 鍵環節、關(guan) 鍵領域、關(guan) 鍵產(chan) 品的保障能力,為(wei) 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推動高質量發展、應對人口老齡化、消除貧困、保障人民健康、建設美麗(li) 中國等重大需求提供更多高質量科技供給。

  堅持把深化改革作為(wei) 強大動力,持續深入推進科技體(ti) 製改革。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麵對科技體(ti) 製改革進入深水區、各方麵問題疊加交錯的複雜局麵,黨(dang) 中央把科技體(ti) 製改革放到國家總體(ti) 改革中通盤考慮,強化改革的頂層設計,統籌部署改革的四梁八柱,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係統推進改革,努力破除製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製度藩籬,在若幹重要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改革上取得實質性突破,破除了許多困擾科技界多年的頑症痼疾,不斷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wei) 第一生產(chan) 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充分釋放全社會(hui) 的創新活力。

  開啟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新征程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科技創新成為(wei) 影響和改變世界經濟版圖的關(guan) 鍵變量。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不斷深化,各學科領域之間深度交叉融合、廣泛擴散滲透,呈現出多點突破、群發性突破的態勢,正深刻改變著科研範式以及生產(chan) 生活方式。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推動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深刻學習(xi) 領會(hu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準確理解和把握高質量發展對科技創新的新要求,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jun)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規劃國家科技戰略布局,大力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和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ti) 係,統籌推進一流科研機構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進一步探索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奮力推動產(chan) 業(ye) 向價(jia) 值鏈中高端躍升。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前瞻部署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工程,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單位的支持力度,大幅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引領發展能力。加快建立人才自主培養(yang) 體(ti) 係,加強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領域的人才培養(yang) ,尤其要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持續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強化質量第一、效率優(you) 先的評價(jia) 激勵導向,構建有利於(yu) 充分激發創新活力的良好創新生態。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鼓勵科技工作者敢於(yu) 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持續產(chan) 出更多高水平原創成果。

  我們(men) 要通過“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個(ge) 時期的努力,推動科技創新率先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為(wei) 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打牢基礎、做好準備,以高質量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