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讓世世代代的貧窮徹底斷根
近日,記者一行走進新疆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進行為(wei) 期一周的“行走脫貧攻堅52縣”集中采訪,對於(yu) 新疆10個(ge) 未脫貧縣,記者最大的感受是:這裏自然條件艱苦,但各族群眾(zhong) 正以最大的努力,奮力脫貧。特別是那些不等不靠,用自己的雙手努力奮鬥的群眾(zhong) ,他們(men) 用自己的行動,感動了我們(men) 。
采訪中,除了路過城市街道,在縣與(yu) 縣、鄉(xiang) 與(yu) 鄉(xiang) 之間基本都是沙漠公路。密集的采訪中,記者腦海裏始終縈繞著一個(ge) 個(ge) 年輕奮鬥者的形象——
24歲的木塔力甫·托合提如孜是新疆於(yu) 田縣澳居魯克村2014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11月應聘到於(yu) 田縣希吾勒鄉(xiang) 津墾牧業(ye) 做保安工作。6個(ge) 月間,他跟著援疆幹部陳越超學習(xi) 維修,順利考下了電工證和焊工證,從(cong) 維修學徒升到維修組組長,月收入也從(cong) 保安時期的1500元翻倍到3000多元,家庭脫了貧,工作也充滿了激情。
陳越超告訴記者,剛接觸木塔力甫·托合提如孜時,有件事讓他印象特別深刻。有一次廠區一輛拖糞車壞了,木塔力甫·托合提如孜二話沒說就鑽到車底,把車修好了,他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勁頭讓人感動。“這也是他能把一項工作做到極致的原因。”
如今的木塔力甫·托合提如孜已是7個(ge) 人的師傅,他的大徒弟年齡足足比他大了一半,但指導起維修工作,他的“範兒(er) ”讓人忘了他隻有24歲。掌握一門技術為(wei) 木塔力甫·托合提如孜打開了一扇門,他的語言溝通能力、自信心等都有明顯提高。
喀什地區莎車縣艾力西湖鎮前進村的伊不拉吾木·買(mai) 買(mai) 提今年已經67歲,但他並沒有停下脫貧的腳步。他四處求教養(yang) 殖技術,靠飼養(yang) 3頭小牛走上了脫貧之路。去年,他家人均收入已達1.7萬(wan) 元,今年更可以達到1.8萬(wan) 元,還養(yang) 了30隻羊,種了20畝(mu) 地。老人笑著說:“黨(dang) 和政府出台了這麽(me) 多好政策幫助我們(men) ,我一定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大的幸福。”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皮拉勒鄉(xiang) 依也勒幹村4000畝(mu) 的林果基地,71歲的吐爾地·烏(wu) 拉音天天來到自己管理的300畝(mu) 林果地裏,除草、剪枝、澆水,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管護著這些林果樹苗。說起現在的工作,老人興(xing) 奮地說:“別看我老了,但我的心一點也不老。我每年要參加5次以上的技術培訓,就是想通過我的手,讓世世代代的貧窮徹底斷了根,讓我們(men) 的後代生活得更幸福。”
他們(men) ,隻是一路采訪中遇到的三個(ge) 人物,還有許許多多奮戰在脫貧一線的各族群眾(zhong) ,他們(men) 通過就業(ye) 找到人生方向,通過創業(ye) 發現自己的潛質,通過易地搬遷“觸摸”到外麵的世界。新疆10個(ge) 未脫貧縣的脫貧之路早已不隻是脫貧這麽(me) 簡單,精氣神的質變已經點燃了各族群眾(zhong) 的奮鬥激情,他們(men) 早已在致富路上開始了快步奔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