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中消協警示“注銷校園貸” 個人征信信息無法人為修改

崔爽 發布時間:2020-10-29 19:10:00來源: 科技日報

  近日,據媒體(ti) 報道,江蘇揚州的小陳突然接到一個(ge) 自稱是某貸款公司客服的電話,對方稱小陳在大學期間借的一筆9000元“校園貸”未還,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整治校園貸款,如果小陳再不還,將影響到個(ge) 人征信。

  雖然小陳在上學期間並沒有借過校園貸,但由於(yu) 對方提供的信息絲(si) 毫不差,小陳很是驚訝。對方提出隻要按其說的操作,小陳的貸款記錄就會(hui) 注銷,個(ge) 人征信也不會(hui) 受影響。在對方的指導下,小陳向多個(ge) App申請了貸款,最終申請到三筆總計65000元的貸款。隨後,按照對方的要求,他將貸款分別轉到三個(ge) 陌生的個(ge) 人賬戶裏。按要求操作後,對方又要小陳把下載的App都刪除。此時,小陳才發覺事情不對勁,趕緊把之前貸款的App一一打開核對,結果發現一個(ge) 下午就損失了6萬(wan) 多元。

  小陳遭遇的就是一個(ge) 典型的“注銷校園貸”陷阱,這也是近期“校園貸”的新變種。調查發現,“校園貸”有關(guan) 的詐騙近期又出現了高發的情況,在多個(ge) 社交軟件平台搜索“校園貸”詐騙的關(guan) 鍵字,出現大量用戶反映受騙的經曆。為(wei) 此,中消協於(yu) 10月26日發出消費警示。

  “校園貸”是主要麵向大學生群體(ti) 的一項借貸業(ye) 務,初衷主要是為(wei) 家境貧寒的學生提供貸款完成學業(ye) ,或是為(wei) 解決(jue) 在校生創新創業(ye) 解決(jue) 資金短缺問題。但是,由於(yu) 當前“校園貸”市場存在辦理貸款業(ye) 務門檻低、經營者資質參差不齊、身份審核形同虛設、合同信息不透明、風險提示不充分等一係列問題,導致一些不法借貸機構將“校園貸”變成了“校園害”,造成了不良的社會(hui) 影響。

  據了解,“注銷校園貸”詐騙手法主要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是針對有注冊(ce) 網貸平台賬號或有貸款記錄的,騙子會(hui) 聲稱“根據國家相關(guan) 政策需要配合注銷賬號,否則會(hui) 影響個(ge) 人征信”;二是針對無注冊(ce) 網貸平台賬號或無貸款記錄的,騙子則稱“你的身份信息被盜用注冊(ce) 了網貸賬號,需要配合注銷,否則會(hui) 影響個(ge) 人征信”。由於(yu) 騙子能夠準確說出對方的真實姓名、身份證號、學校名稱,甚至消費記錄等隱私信息,詐騙得以成功。

  其實,為(wei) 遏製不良“校園貸”侵害廣大學生,國家有關(guan) 部門自2016年起就先後發布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未經銀行業(ye) 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一律禁止提供校園貸服務,並明令禁止互聯網借貸平台以任何形式向大學生貸款。

  但是,在這種嚴(yan) 防嚴(yan) 治的高壓態勢下,仍有部分不法機構為(wei) 了獲取暴利鋌而走險,現實中仍存在“注銷校園貸”“套路貸”“培訓貸”等多種不良“校園貸”陷阱。有研究機構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監測到有關(guan) 網貸詐騙負麵輿情信息共計28.8萬(wan) 餘(yu) 條,其中涉及“注銷校園貸”的騙局接近9.3萬(wan) 條,占32.14%。

  為(wei) 更好保護廣大學生的財產(chan) 安全,避免其陷入形形色色的“校園貸”陷阱,中消協建議:警惕“注銷校園貸”騙局,不向陌生賬戶轉賬;樹立正確消費觀念,辦理貸款務必做好前期工作;主動學習(xi) 金融消費知識,保管好個(ge) 人信息;留存有關(guan) 憑證,積極向有關(guan) 部門舉(ju) 報。

  相關(guan) 警示強調,實際上,相關(guan) 部門、業(ye) 內(nei) 並沒有推出所謂的“注銷校園貸”操作,個(ge) 人征信信息也無法人為(wei) 修改,隻要大學生借款後能夠按時還清貸款,就不會(hui) 影響到個(ge) 人征信。大學生如果對個(ge) 人征信存在疑問的,可通過當地人民銀行征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信息服務平台或是撥打征信中心客服電話等官方渠道進行谘詢。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