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故事裏的中國》再現經典“英雄兒女”
光大藝術創新的實證精神 第二季《故事裏的中國》再現經典“英雄兒(er) 女”
“原來,在整個(ge) 抗美援朝的曆史上,不光電影《金剛川》裏的‘人橋’真實發生過,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更是一次次用血肉之軀架起通往勝利的道路!”
今年是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故事裏的中國》延續節目用實證精神和藝術創新講好中國故事的獨特手法,以重新演繹的經典文藝作品為(wei) 媒介,證史之實,傳(chuan) 史之真,為(wei) 在時光的流逝中泛黃的、殘缺的英雄故事補足有血有肉的真實細節。
11月7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chuan) 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裏的中國》第二季播出第三期。節目跟隨經典電影《英雄兒(er) 女》重溫英雄歲月,聆聽英雄頌歌。當再度聽到舞台上“為(wei) 了勝利,向我開炮”的英勇呐喊,不少觀眾(zhong) 感動到不能自已——現實中的英雄,比文藝作品中更偉(wei) 岸,更震撼!貫穿創作始終的實證精神、對文藝作品的高品質追求打動了觀眾(zhong) ,網友為(wei) 抗美援朝老戰士們(men) 的故事落淚,也開始期待未來的故事呈現。正如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仲呈祥先生所評價(jia) :“作為(wei) 國家級媒體(ti) 平台,總台推出的《故事裏的中國》主旨凝煉且富有極高審美質感。”
以“堅守”為(wei) 創作核心 讓經典文藝穿越時空
文藝作品的時代性、永久性、經典性,很大程度上在於(yu) 其對時代生活的寫(xie) 實記錄和生動描寫(xie) 。從(cong) 第一季以來,《故事裏的中國》之所以能不斷讓經典文藝穿越時空,迸射出動人心魄的精神回響,本質上在於(yu) 那些作品本身與(yu) 國家和民族的記憶緊緊維係、休戚與(yu) 共。
從(cong) 《故事裏的中國》第二季已經播出的三期來看,節目在第一季經驗積澱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一方麵,節目聚焦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從(cong) 《十八洞村》《扶貧路上》到接下來的《鍾南山》《南仁東(dong) 》等,主創團隊把為(wei) 時代畫像、立傳(chuan) 、明德作為(wei) 使命,竭力創造新的經典;另一方麵,節目繼續演繹經典,傳(chuan) 承經典,但從(cong) 《英雄兒(er) 女》來看,節目進一步強化了細節真實和表演真實,從(cong) 而實現以藝術化手法回顧曆史、記錄曆史、致敬曆史的獨特意義(yi) 。
本期節目中,戲劇總導演田沁鑫以“堅守”為(wei) 創作核心,帶領於(yu) 毅、薑梓新等演員再現《英雄兒(er) 女》當中的動人情節。和《扶貧路上》邀來黃文秀的姐姐參與(yu) 角色溝通異曲同工,這一次節目將84歲的抗美援朝誌願軍(jun) 老戰士曹家麟請到現場參與(yu) 指導,曹老向大家講述了真實的戰爭(zheng) 故事。排練時,他特別點讚了演員們(men) 略帶沙啞的嗓音:“就是那種在戰壕裏麵堅持戰鬥了很長時間之後的感覺,喝不上水,休息不好,這是那種狀態!”
“這不是演出,這是戰鬥曆史的重現”
能得到曆史親(qin) 曆者們(men) 的肯定,離不開主創團隊的用心、用情和用功。在圍讀會(hui) 環節,演員們(men) 字字揣摩、句句斟酌每一處的語氣與(yu) 情緒,力求還原抗美援朝戰場上那威震世界的血性鐵骨。
在舞台表演中,長達八分鍾的戰爭(zheng) 戲被演員們(men) 一氣嗬成,戰火紛飛,炮聲隆隆,一群鮮活的生命把熱血灑在了土地上,哪怕倒下,他們(men) 也眼望前方,保持著衝(chong) 鋒的姿勢,當於(yu) 毅嘶吼著喊出“為(wei) 了勝利,向我開炮”,曹老特別激動:“這不是演出,這是戰鬥曆史的重現,使我回憶起了那段在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當中,我們(men) 那些英勇的誌願軍(jun) 戰士們(men) 和敵人拚殺的場景,我感謝你們(men) !”
無論幕後創作還是台前表演,總台《故事裏的中國》都表現出對曆史的高度敬畏和作品的無比真誠。足以看出,節目在觀眾(zhong) 看不見的地方下足苦功,從(cong) 腳踏實地的采訪、查閱、求證、體(ti) 察,到緊扣細節的生動還原、全情演繹,因為(wei) 它極盡可能地體(ti) 現了曆史層麵的令人信服,從(cong) 而擁有了直抵人心的藝術真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