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保障功能 保險業交出出色“答卷”
“十三五”短短的5年,隻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個(ge) 片段,卻注定在中國保險業(ye) 發展史上留下鮮明的印記。5年來,保險業(ye) 的回歸保障之路走得艱辛但卻堅定不移,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看發展:綜合實力持續增強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保險業(ye) 在承接國家“十三五”規劃要求、深入落實保險“新國十條”基礎上,進一步製定出台《中國保險業(ye) 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努力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使保險成為(wei) 政府、企業(ye) 、居民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為(wei) 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質量的重要渠道,成為(wei) 政府改進公共服務、加強社會(hui) 治理和推進金融扶貧的有效工具。
2016年,我國保險業(ye) 提供風險保障金額2372.78萬(wan) 億(yi) 元,保險業(ye) 資產(chan) 總量15.12萬(wan) 億(yi) 元。5年來,在監管層的引領下,我國保險市場穩步發展。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保險大國。銀保監會(hui) 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保險業(ye) 資產(chan) 總量17.6萬(wan) 億(yi) 元,保險業(ye) 實現保費收入22369.4億(yi) 元,為(wei) 全社會(hui) 提供風險保障金額3886.3萬(wan) 億(yi) 元。
具體(ti) 來看,2020年上半年,責任保險為(wei) 醫療、環保等領域提供風險保障金額310.2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20.4%;農(nong) 業(ye) 保險為(we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等提供風險保障金額1.91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62.3%;意外傷(shang) 害保險為(wei) 投保人提供風險保障金額2232.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85.7%。
與(yu) 此同時,隨著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消費者對保險業(ye) 的信任也與(yu) 日俱增。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2019年中國保險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顯示, 2019年,中國保險消費者信心指數為(wei) 72.1,處於(yu) 信心較強區間,而這一指數在2016年為(wei) 71.2。5年的發展曆程表明,消費者對保險行業(ye) 的信心持續保持較強態勢,保險消費者對保險行業(ye) 整體(ti) 環境持樂(le) 觀態度,對保險行業(ye) 未來發展向好趨勢保持穩定,行業(ye) 回歸保障的成效逐步顯現。
看健康險改革:步入快車道
五年來,隨著保險市場的不斷深入,我國對於(yu) 商業(ye) 健康險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作為(wei) 長期保障型業(ye) 務的險種之一,在大健康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健康險成為(wei) 保險公司重點業(ye) 務布局的領域,商業(ye) 健康險行業(ye) 快速發展。
2016年,商業(ye) 健康保險行業(ye) 年保費收入4042.50億(yi) 元。2019年,健康險業(ye) 務實現原保費收入已達7066億(yi) 元。相關(guan)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8年,健康險業(ye) 務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wei) 30.2%、41.3%、51.9%、67.7%、8.6%、24.1%。除2017年監管部門規範整頓中短存續期護理險業(ye) 務受到影響外,健康險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增速。
保費數據的上升折射出我國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保障需求。《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93%的受訪民眾(zhong) 認為(wei) 身體(ti) 健康是最為(wei) 重要的事情,居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大幅領先於(yu) “擁有財富”“滿意的工作”等其他選項。其他相關(guan) 報告也指出,在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各項消費支出中,醫療保健支出同比增速最高,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正在成為(wei) 人們(men) 關(guan) 注的健康問題。
人們(men) 對健康管理的需求促進醫保製度的改革,讓各類保障互補銜接。2020年3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guan) 於(yu) 深化醫療保障製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發展商業(ye) 健康保險,豐(feng) 富健康險產(chan) 品供給,用足用好商業(ye) 健康保險個(ge) 人所得稅政策,研究擴大保險產(chan) 品範圍”。要求到2030年底,全國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wei) 主體(ti) ,醫療救助為(wei) 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ye) 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製度體(ti) 係。
在這一改革思路的統領下,2020年以來,以政府指導、商保承辦、城市定製、銜接醫保為(wei) 模式的普惠型補充醫療保險在各地陸續開展,“惠民保”脫穎而出。憑借“低保費、寬門檻、高保額”,全國有40多個(ge) 城市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專(zhuan) 屬惠民保險。這是全麵建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ti) 係的創新性嚐試,也是各地積極響應國家醫改政策的結果。
看養(yang) 老保險改革:由“配角”轉為(wei) “主角”
“十三五”期間,宏觀經濟向好為(wei) 保險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消費者對保險信心增加,對醫療和養(yang) 老的需求與(yu) 日俱增。同時,商業(ye) 保險的行業(ye) 職能也在發生轉變,從(cong) “社會(hui) 保障的補充”轉變為(wei) “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的重要支柱”;行業(ye) 地位在轉變,從(cong) 社會(hui) 保障“配角”轉變為(wei) “主角”;行業(ye) 責任在轉變,從(cong) 單一保險責任轉變為(wei) 更多的社會(hui) 責任。在這樣的環境下,保險產(chan) 品回歸保障的本質是大勢所趨。5年來,在監管政策的引領下,商業(ye) 保險公司產(chan) 品定位、設計、渠道、用戶定位和教育等多方麵進行重新布局。
2017年以來,監管部門出台了一係列嚴(yan) 監管政策,譬如兩(liang) 全保險產(chan) 品、年金保險產(chan) 品,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後;且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wan) 能型保險產(chan) 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chan) 品。
在強監管引導行業(ye) 回歸保障業(ye) 務下,2016年至2020年,保險業(ye) 逐漸告別粗放經營,轉向精耕細作。保險產(chan) 品開發更加規範,更重保障,保險公司發展重規模更重“含金量”。在發展方式轉變和總保費收入下降的情況下,保險業(ye) 的保障功能不斷增強。
數據顯示,我國壽險業(ye) 在經曆了2018年深度調整後,2019年以來整體(ti) 呈現恢複性增長態勢。其中,2019年我國人身險公司的保費收入達到29628億(yi) 元,同比增長12.82%。2020年,疫情極大地刺激了我國居民的保險需求,2020年上半年,我國人身險公司的保費收入達到19968.77億(yi) 元,同比增長6.04%。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5月,養(yang) 老稅延產(chan) 品細則出台,意味著稅延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正式進入啟動階段。據不完全統計,約有18家保險公司開展該項業(ye) 務。
看車險改革:紅利惠及2.6億(yi) 車主
車輛保險與(yu) 百姓生活和切身利益關(guan) 係密切,長期以來是財險領域第一大業(ye) 務,社會(hui) 關(guan) 注度高。我國車險經過多年改革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2019年,車險承保機動車達2.6億(yi) 輛,保費收入8189億(yi) 元,占財險保費的63%。但同時,車險領域高定價(jia) 、高手續費、經營粗放等問題尚未根本解決(jue) ,百姓日益增長的車險保障需要與(yu) 車險供給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2017年,商業(ye) 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再度調整各地自主渠道係數以及自主核保係數,部分地區最低折扣率低至0.3375。2018年,商車險費率改革邁出了曆史性一步,陝西、廣西、青海三地開展商業(ye) 車險自主定價(jia) 改革試點,險企的自主定價(jia) 範圍逐漸擴大,監管部門不再限製車險的最低價(jia) ,險企完全根據自身經營情況來確定係數下限。
車險作為(wei) 財產(chan) 險第一大險種,監管層對商業(ye) 車險市場化改革的探索從(cong) 未止步。“價(jia) 格基本上隻降不升,保障基本上隻增不減,服務基本上隻優(you) 不差”,讓消費者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紅利,是2020年車險綜合改革的要義(yi) 。車險改革以來,財險公司的車險保費增速均有所下滑,車險價(jia) 格普遍下降,但車主保障也有所增加。長期來看,車險改革有利於(yu) 我國車險行業(ye) 與(yu) 國際接軌,促進車險行業(ye) 市場化競爭(zheng) ,提升行業(ye) 的效率,推動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產(chan) 業(ye) 升級,真正回歸保險保障的產(chan) 品屬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