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北京家庭廚餘垃圾每天分出近四千噸

發布時間:2020-11-27 10:40:00來源: 中國環境報

  新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北京已處罰11241起,罰款1646.95萬(wan) 元。目前,家庭廚餘(yu) 分出量在3946噸/日左右。

  北京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的街道(鄉(xiang) 鎮)共計333個(ge) ,覆蓋範圍達到了99%,覆蓋人口約775萬(wan) 戶、2095萬(wan) 人。

  昨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hui) 第二十六次會(hui) 議聽取市人大常委會(hui) 執法檢查組關(guan) 於(yu) 檢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北京市物業(ye) 管理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

  垃圾分類覆蓋超2000萬(wan) 人

  記者從(cong) 市城管委向會(hui) 議提供的關(guan) 於(yu) 貫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中了解到,目前,北京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的街道(鄉(xiang) 鎮)共計333個(ge) ,覆蓋範圍達到了99%,覆蓋人口約775萬(wan) 戶、2095萬(wan) 人。東(dong) 城、西城、石景山區和城市副中心已基本實現區域垃圾分類全覆蓋。10月份家庭廚餘(yu) 垃圾分出率19.79%,分出量從(cong) 《條例》實施前的309噸/日增長至3946噸/日,增長了11.8倍;進入到末端處理設施的生活垃圾處理量,即其他垃圾量1.6萬(wan) 噸/日,同比去年下降32%。

  垃圾分類實施以來,北京新建改造分類驛站916座,提升改造分類桶站6.14萬(wan) 組,全市居住小區固定桶站建設達標率89%。全市共有餐廚(廚餘(yu) )垃圾運輸車1006輛,可回收物運輸車502輛,有害垃圾運輸車91輛,其他垃圾運輸車3037輛。

  在分類處理環節,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44座,總設計處理能力3.27萬(wan) 噸/日,基本滿足北京市分類處理需求。其中,焚燒設施11座,處理能力1.77萬(wan) 噸/日;生化設施23座,處理能力0.8萬(wan) 噸/日;填埋設施10座,處理能力0.7萬(wan) 噸/日。目前,北京正加快推進房山焚燒廠建設,力爭(zheng) 年底前增加焚燒能力1000噸/日,逐步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此外,安定循環經濟園、通州再生能源電廠二期、順義(yi) 焚燒三期等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星級飯店小份菜不少於(yu) 餐品總量四成

  今年夏天以來,南鑼鼓巷、簋街等商圈的商家陸續推出小份菜、mini菜,促進光盤行動。

  “光盤行動”、綠色包裝、限製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措施,也是北京推動垃圾減量的重要手段。北京已經出台政策,賓館飯店不得主動提供牙刷、梳子、剃須刀、指甲銼、浴擦、鞋擦等一次性用品,即俗稱的“六小件”,餐飲企業(ye) 不得主動提供筷子、勺子、叉子、刀具等一次性餐具。星級飯店和鄉(xiang) 村民宿都要“製止餐飲浪費踐行光盤行動”指引,小份菜或半份菜不少於(yu) 餐品總量的40%。

  北京圍繞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銷售、包裝三個(ge) 環節,實施“淨菜進京、淨菜進場、淨菜上市”。以新發地批發市場為(wei) 例,通過“淨菜進場”措施,全年減少垃圾產(chan) 生7000餘(yu) 噸。

  在電子商務領域,北京推廣原發包裝、電子運單、瘦身膠帶等措施,促進包裝減量。全市“瘦身膠帶”封裝率達99.86%,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86.7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90.39%,快件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已基本在主要快遞品牌全覆蓋。全行業(ye) 膠帶用量減少25%,相當於(yu) 節省60毫米寬度膠帶1.5億(yi) 米;通過推廣電子運單等措施節約紙張近5000噸;通過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重複利用紙箱6000餘(yu) 萬(wan) 個(ge) 。

  “混裝混運”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垃圾分類實施以來,北京每日出動8-10個(ge) 組進行專(zhuan) 業(ye) 抽查,組織幹部職工及誌願者910人開展住地協查,檢查協查共覆蓋16個(ge) 區222個(ge) 街道鄉(xiang) 鎮2267個(ge) 居住小區,發現問題33685處次,下發整改通知51批486區次,移送“混裝混運”問題線索18批53個(ge) 點位。

  市城管委介紹,《條例》實施以來,城管執法係統共檢查主體(ti) 責任單位43.65萬(wan) 家次,發現問題1.72萬(wan) 家次,問題率平均為(wei) 3.94%。適用《條例》處罰11241起,罰款1646.95萬(wan) 元,其中,查處“混裝混運”行為(wei) 194起,罰款329.8萬(wan) 元,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