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係高原 點亮夢想(深聚焦)
雪域高原上,一場“杏壇接力”正在進行。
臨(lin) 別之際,回望拉薩阿裏河北完全中學,河北援藏教師高嘉藝依依不舍:3年來,校園裏有了許多新變化,老師們(men) 種下的援藏林已綠意盎然。
跨越3000多公裏,來自廣東(dong) 佛山市的援藏教師張劍已在不久前抵達林芝市第二小學。眼下,他與(yu) 援藏團隊的成員們(men) 開啟了新學期的繁忙工作。
2016年,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全麵落地。2019年,新一批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納入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計劃統一管理。今年,又一批教育人才進藏接力工作。幾年來,17個(ge) 支援省市已選派2076名教育人才,以“以省包校”形式對口支援西藏21所中小學,有力助推西藏教育高質量發展,有效促進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
播下一粒種子
“我看到了美麗(li) 的大千世界”
“這是一株什麽(me) 樣的青稞?”在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甲措雄鄉(xiang) ,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的同學們(men) 上了一堂“青稞地裏的思政課”。
聽到老師的提問,孩子們(men) 以“我眼中的青稞”為(wei) 題,對家鄉(xiang) 的青稞進行了細致的描述。隨後,又體(ti) 驗了傳(chuan) 統手工收割,還在村民帶領下近距離觀摩機械化收割作業(ye) ,感悟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意義(yi) 。
“我們(men) 十分注重思政教育從(cong) 課堂向社會(hui) 生活的延伸。”上海援藏教師潘傑介紹,把思政課上到青稞地裏,是上海援藏團隊在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打造的“七彩思政”體(ti) 係的項目之一。援藏教師們(men) 還開設了“行走在城市中的思政課”,帶領學生感受家鄉(xiang) 的巨大變化;建設中草藥科普體(ti) 驗館、中草藥工作坊,讓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豐(feng) 富的活動形式,提升了思政工作實效。
近年來,各援藏團隊高度重視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愛國主義(yi) 精神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ge) 青少年的心靈深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許多學校積極打造了特色德育品牌。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隻有打動學生,才能影響學生。”安徽援藏團隊成員李敏曾擔任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校長,他向記者介紹,援藏團隊注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如今,教學樓前的空地上,中國結的圖案十分醒目;教學樓之間建起了文化長廊;援藏教師還與(yu) 當地教師合作,將西藏各地的舞蹈與(yu) 安徽巢湖民歌結合在一起,創編了“非遺進校園”特色課間操。
“老師們(men) 不遠萬(wan) 裏來到西藏,給我們(men) 帶來新的知識、新的學習(xi) 方法,還非常關(guan) 心我們(men) 的生活。”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學生次拉姆說,自己的曆史老師和生物老師都是從(cong) 安徽來的援藏教師,“曆史老師的教學方法很新穎,提高了我對曆史課的興(xing) 趣,我的學習(xi) 成績也進步了!”
各援藏團隊還發揮橋梁作用,推動西藏122所學校與(yu) 支援省市134所學校結對,廣泛開展援受兩(liang) 地學生“手拉手”、夏令營等活動,促進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
來自江蘇的援藏教師帶領對口支援的拉薩市第一中學學生赴江蘇等地開展研學實踐。到揚州科技館感受科技發展成果,在拙政園溫習(xi) 《蘇州園林》課文,與(yu) 不同學校的同齡人交流……拉薩一中學生格桑雲(yun) 丹在研學筆記中寫(xie) 道:“在老師和同學的陪伴下,我看到了美麗(li) 的大千世界。我要加倍努力,不辜負老師的期待。”
打開一扇窗
“把孩子們(men) 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
起飛,穿過指定圓圈,平穩著陸……昌都市實驗小學操場上,小學生丁增江村自信地操作著無人機。“我很喜歡無人機,它能給我帶來飛翔的感覺!”
為(wei) 丁增江村點亮夢想的,是天津援藏教師靳子奇。抵達昌都後,靳子奇調研發現,當地小學科技教育相對薄弱。為(wei) 此,他積極對接資源,在學校成立興(xing) 趣小組,開設了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課程,還帶領同學們(men) 參加了全國比賽。“孩子們(men) 很努力、很拚!希望下一批援藏教師繼續把科技教育推廣好,把孩子們(men) 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靳子奇說。
在拉薩江蘇實驗中學,江蘇援藏教師蔡亞(ya) 蘇所帶班級學生的成績大幅提高。“重點是因地製宜、因材施教。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結合當地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xi) 效果。”部分學生在理科學習(xi) 方麵遇到困難,蔡亞(ya) 蘇便錄製了微課,將典型例題的講解用較慢的語速製作成兩(liang) 分鍾左右的小視頻,便於(yu) 學生隨時隨地學習(xi) 。
吉林援藏教師開設編程課,推動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湖北援藏教師發揮特長,創建舞蹈啦啦操隊……記者了解到,2019年以來,各援藏團隊已幫助21所受援學校建立健全教育教學和管理製度397項,注重強化受援學校理科和實驗教學,推動受援學校優(you) 化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同步課堂、同步教研、教學交流等活動,有效提升受援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
除了教學質量的提升,“組團式”教育援藏帶來的還有豐(feng) 富的信息化教育資源。
今年4月,西安高新第一中學和拉薩阿裏地區高級中學的學生在“雲(yun) 端”共上一堂思政課。課上,西安高新一中教師擔任線上主講教師,拉薩阿裏地區高級中學的教師則在線下開展課前預習(xi) 、課中筆記、課後答疑等,提升學習(xi) 效果。
通過“京藏優(you) 質教育資源遠程互動教學”項目,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學生們(men) 可以享受來自北京的優(you) 質課程。北京十二中的特級教師、北京教育學院豐(feng) 台分院的教研員等積極參與(yu) ,開展了一係列遠程授課和遠程教研活動。
如今,連綿群山再不能遮蔽孩子們(men) 的視野。打開信息化的窗戶,更多學生能夠便捷地獲取優(you) 質教育資源。據悉,各援藏團隊還積極開展遠程網絡直播課、錄製優(you) 質錄播課,通過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西藏教育“珠峰旗雲(yun) ”等,帶動許多縣鄉(xiang) 學校發展。
留下一支隊伍
“成就更多老師,進而成就更多學生”
添加廣東(dong) 援藏教師黃夢華的微信時,記者注意到她微信名中的藏文。“這是林芝市第一中學的同事為(wei) 我取的名字,寓意是幸福美麗(li) 的花朵!”擔任林芝一中校長的3年裏,她與(yu) 當地老師們(men) 結下了深厚情誼。
“校長姐姐,這節課的教學內(nei) 容我把握不好,您能幫幫我嗎?”“校長姐姐,我要上公開課了,您能指導一下嗎?”桑吉拉姆是黃夢華在“青藍工程”教師能力提升項目中結對指導的“徒弟”。這名青年教師親(qin) 切地稱黃夢華為(wei) “校長姐姐”,無論深夜還是清晨,她的困惑都能及時得到回複。每周,黃夢華都會(hui) 去桑吉拉姆的班上聽課,並示範如何更好地教學。
“原來,課還可以這麽(me) 上!”桑吉拉姆說,“師父”的課堂十分新穎:設計社會(hui) 調查、小組討論等環節,上課重點突出,學生討論熱烈。“黃校長教會(hui) 了我如何在宏觀上把握知識框架、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援藏教師們(men) 的指導下,我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教育援藏要培育‘造血’能力。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才能不斷提高辦學水平。”黃夢華說,在林芝一中,援藏教師與(yu) 本地教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共同備課、共同製定教學計劃,提升教學能力。
這是各“組團式”援藏團隊賦能師資隊伍建設的縮影。記者了解到,各團隊創新實施“青藍工程”“種子計劃”等教師能力提升項目,以一對一、一對多等方式組織師徒結對677對、幫帶本地教師1129名。西藏先後選派679名本地教育人才赴支援省市學校跟崗學習(xi) ,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管理水平。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援藏團隊還開展“送教下鄉(xiang) ”“送培下鄉(xiang) ”等幫扶活動,輻射帶動更多教師。各團隊開展送教送培活動168批1485人次,利用寒暑假開展教師短期培訓83批4156人次,邀請134批730名專(zhuan) 家名師進藏送教送培,受益教師達5萬(wan) 餘(yu) 人次,初步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本地骨幹教師隊伍。
今年7月,踏上歸程之際,江蘇援藏團隊的多名教師從(cong) 拉薩奔赴阿裏地區的學校開展送教活動。10天時間、往返幾千公裏,援藏教師們(men) 連續講了10多節示範觀摩課。“上課時,教室被來聽課的老師們(men) 擠得滿滿當當。我們(men) 希望用精彩的‘最後一課’,作別雪域高原,為(wei) 自己的援藏歲月畫上圓滿句號。”江蘇援藏教師劉雲(yun) 才說。
援藏3年,為(wei) 了什麽(me) ?留下什麽(me) ?
“送教結束,老師、同學們(men) 不斷向我們(men) 揮手。我想,即便相隔萬(wan) 裏,我們(men) 的心依然在一起。如果可以,我願意再次義(yi) 無反顧地奔赴雪域高原。”劉雲(yun) 才說。
黃夢華也在日記中寫(xie) 下了自己的答案:“用情、用心、用力,成就更多老師,進而成就更多學生。”
雪域高原上,一批批援藏教師接力前行,用愛心和智慧澆灌希望的花朵。心手相連的故事,仍在不斷續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在北京協和醫院幫扶下 西藏自治區醫院臨床檢驗水平明顯提升
國家衛生健康委8月26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工作進展成效有關情況。[詳細] -
防控“跑”在傳播前!江蘇流調隊伍在高原溯源病毒
不離手的電腦、靠在牆角的鋼瓶氧氣……來到西藏後,這些物品成了江蘇省援藏抗疫醫療隊流調隊的工作標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