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黃河岸畔鄉村振興見聞:黃河水潤日子甜
魚潛網底,鴨浮水麵,波光粼粼的碧水映照朦朧的遠山,仿佛置身江南……新春伊始,記者走進地處高原的青海省海東(dong) 市化隆縣甘都鎮水車村,這裏是青海省自然資源廳係統聯點村。
初入黃河北岸的水車村,看到的是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的畫麵,感受到的是生態宜居的環境和生活幸福的笑臉。
水車村共有253戶、936人,是一個(ge) 漢族、回族、撒拉族、藏族聚集的多民族村落。作為(wei) 甘都鎮的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村,水車村在農(nong) 業(ye) 、自然資源等相關(guan) 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利用豐(feng) 富的光熱、水利條件,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yang) 殖業(ye) ,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
靠水而居,因河而富。“村集體(ti) 充分利用1250畝(mu) 耕地,2021年度種植小麥400畝(mu) 、玉米800畝(mu) ,種植辣椒、西瓜、葡萄、大白菜、花椒等多種經濟農(nong) 作物,已成為(wei) 化隆縣優(you) 質蔬菜種植基地。”說起水車村的種植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青海省地質礦產(chan) 勘查開發局派駐的第一書(shu) 記馬興(xing) 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如今,水車村現已建成規模性黃河冷水魚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主要經營虹鱒魚、金鱒魚等品種魚類,每年產(chan) 量達5噸,年收入維持在20萬(wan) 元—30萬(wan) 元,最高時達60萬(wan) 元。現有農(nong) 家樂(le) 3戶,溫室大棚27座,40多戶依托拉麵經濟增收。
馬興(xing) 華說,為(wei) 了發展村集體(ti) 經濟,村裏拿出60萬(wan) 元用於(yu) 在群科新區新世紀廣場購買(mai) 商鋪,40萬(wan) 元在群科新區滿城小商品二樓投資攤位,2020年度實現了“破零”,截至目前收益7.2萬(wan) 元。
憑借十幾年冷水魚的養(yang) 殖經驗,土生土長的水車村永福水產(chan) 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會(hui) 計李明德成了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戶、致富帶頭人。
“我們(men) 承包了18畝(mu) 網箱,一年四季大概有70噸的產(chan) 量,每斤魚25元,收入有20至30萬(wan) 元左右,最好的時候年收入達60萬(wan) 。入股的11戶每年有2萬(wan) 多元的分紅,平時還雇了8個(ge) 人,給他們(men) 發工資,如果銷路好,大家收入會(hui) 更高。”今年55歲的李明德心裏有一本明白賬,腦中有一本長遠賬。
他說:“水車村地處黃河邊,交通偏遠,養(yang) 殖的紅鱒魚、三文魚雖然肉質鮮美,但銷售渠道還不暢通,緊靠零售打不出品牌效應,應該在互聯網上下功夫,走網上直播帶貨、開網店等,把純天然的美味分享出去,這樣可以帶動更多人致富。”
離開碧水輕舟的養(yang) 殖場,走入溫暖如春的種植棚,記者看到了如蘋果般的紅綠彩椒團團掛在辣椒莖上,鮮豔奪目。
“我承包了22個(ge) 大棚,露天基地和大棚都種經濟作物,這個(ge) 棚的彩椒春節時每斤賣12元,照這樣下去,應該收入不錯。另外養(yang) 殖漁場也有股份分紅,如果我們(men) 村鄉(xiang) 村旅遊項目發展起來,前景會(hui) 更好。”在水車村勞動的郝永平一邊擦著臉上的汗,一邊自豪地說著自己的想法。
人勤春來早,振興(xing) 正當時。據悉,水車村在上級政府及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充分挖掘本村環境特色和區位優(you) 勢,加大村內(nei) 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車村基礎硬件設施及綜合環境條件,打造特色景區,大力發展冷水魚養(yang) 殖及特色種植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鼓勵老百姓開辦農(nong) 家院,發展民宿經濟,依托溫棚建立采摘基地,將水車村打造成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的旅遊示範村。
“按照水車村鄉(xiang) 村旅遊示範的發展定位,省自然資源廳積極協調落實省移民安置局幫扶項目資金600萬(wan) 元,用於(yu) 水車村基礎設施建設。”駐村隊員馬航向記者介紹著水車村的發展前景,眼裏充滿了自信。
馬航介紹,經過2021年-2022年兩(liang) 年的建設,通過鄉(xiang) 村文化民俗、鄉(xiang) 村農(nong) 家樂(le) 、鄉(xiang) 村民宿、水上娛樂(le) 、濕地農(nong) 田景觀等項目的建設,將很大程度上帶動項目區村民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yang) 殖、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等,也可直接帶動農(nong) 戶參與(yu) 旅遊景區設施運行或餐飲等,促進當地農(nong) 民擴大就業(ye) ,增加農(nong) 民收入。
馬航說,項目建設中,注重黃河流域生態係統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有利於(yu) 黃河沿岸環境和水體(ti) 的保護。
開發一處景區,造福一方百姓。大家夥(huo) 表示,要根植於(yu) 青山綠水,留得住鄉(xiang) 愁,打造“山水化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村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省農業綜合執法體係初具雛形
記者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獲悉,青海省自2020年啟動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工作以來,改革工作蹄疾步穩,成效顯著,該省農業綜合執法體係初具雛形,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工作呈現新局麵。 [詳細] -
青海:氯化鈣型鹵水成因研究方麵取得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獲悉,基於分析和總結發現,地表氯化鈣型鹵水既可以形成於熱帶氣候或溫帶氣候,也可形成於極地寒冷氣候,顯示強烈的蒸發作用和豐富的鈣源可能是氯化鈣型鹵水形成的主控因素。[詳細] -
青海“東大門”多措確保黃河上遊最大支流水質持續向好
“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淨土保衛戰”……近年來,青海“東大門”海東市通過多個主題措施,確保黃河上遊最大支流湟水河水質持續向好。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