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國家公園怎麽建?人大代表這樣建議

發布時間:2022-03-09 10:31:00來源: 新華社

  “兩(liang) 會(hui) 前,我專(zhuan) 程驅車7個(ge) 多小時來到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在離公路較近的地方看到了藏野驢和中華對角羚,還有狼群,與(yu) 牧民養(yang) 殖的牲畜同在一片草原上繁衍生息……”

  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青海代表團分組審議現場。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門源縣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孔慶菊的分享,再次喚起大家對國家公園的向往與(yu) 期待。

  去年10月,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dong) 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標誌著國家公園體(ti) 製這一重大製度創新落地生根,從(cong) 試點轉向快速發展階段。日前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

  未來該如何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園建設?記者采訪了部分全國人大代表。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我國首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區域內(nei) 生態保護修複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在體(ti) 製機製上也開展了不少探索。”孔慶菊說。

  “與(yu) 國外一些國家公園為(wei) 無人區的情況不同,我國不少生態關(guan) 鍵區域還有一些原住居民,他們(men) 的生存發展同樣重要。”她說,三江源國家公園在共建共享方麵進行了探索。如建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讓牧民成為(wei) 生態守護者、獲益者;探索引入市場機製,解決(jue) 野生動物致害問題,保障群眾(zhong) 利益。

  據介紹,為(wei) 了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中華水塔”的使命,三江源國家公園整合園區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理等職責,形成以管理局為(wei) 龍頭、管委會(hui) 為(wei) 支撐、保護站為(wei) 基點、輻射到村的新管理體(ti) 製,有效破解“九龍治水”頑症;整合了6類15個(ge) 自然保護地,調整優(you) 化國家公園範圍和功能分區,讓自然生態係統的完整性、原真性和生物多樣性得到係統保護。

  記者了解到,雖然第一批國家公園已經設立,生態環境較試點前有了明顯提升,但一些體(ti) 製機製上的問題仍有待理順,一些生態關(guan) 鍵區域依然脆弱,未來高質量建設國家公園仍需努力。

  一些代表們(men) 建議,要推進國家公園法立法進程,為(wei) 國家公園建設、發展、運行保駕護航,同時進一步完善體(ti) 製機製,理順中央與(yu) 地方、相關(guan) 省份間的工作推進機製。

  “未來要強化科技攻關(guan) ,研究生態演進過程,按照自然演進規律加強生態環境一體(ti) 化保護修複。”孔慶菊說。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林草局局長關(guan) 誌鷗說,未來國家公園的設立將充分對接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保護紅線評估成果,出台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和相關(guan) 發展規劃,堅持成熟一個(ge) 設立一個(ge) ,避免一哄而上。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