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頭”的文明禮讚
古老的冰川、不息的河流,滋養(yang) 中華大地;江之頭,生命的樂(le) 園,彼此守護、共舞,世代千秋……3月25日22時30分,在廣大觀眾(zhong) 的翹首期盼中,一部反映青海省三江源地區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五集大型紀錄片《我住江之頭》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正式播出。
“真實!親(qin) 切!感動!震撼!”紀錄片播出後,在青海省幹部群眾(zhong) 中引發廣泛關(guan) 注。大家紛紛通過電視、網絡等方式觀看該片,並在微信朋友圈中轉發相關(guan) 內(nei) 容。一時之間,青海三江源地區特有的生態和文明“雙重”標本意義(yi) ,人與(yu) 自然、經濟與(yu) 生態和諧發展的舉(ju) 措成就亮相央視的新聞,刷爆了青海人的朋友圈,成為(wei) 人們(men) 茶餘(yu) 飯後的“熱談”。
《我住江之頭》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賦山文化傳(chuan) 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從(cong) 青海三江源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出發,以國際化的視角,通過一個(ge) 個(ge) 真實、新奇、生動的故事,展現三江源頭自然風物的自然更迭,生態環境與(yu) 人類生活的緊密關(guan) 聯,探索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奧義(yi) ,向世人展示了青藏高原腹地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生靈境界之美。
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藝精品
生命起源於(yu) 水,文明誕生於(yu) 江河,這些古老的山地冰川,隱匿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滋養(yang) 著三條大江和沿江流域6個(ge) 國家,十多億(yi) 人民,沿長江、黃河、瀾滄江逆流而上,無論是穿越整個(ge) 中國還是中南半島,最終,我們(men) 都會(hui) 來到中國的青海省境內(nei) ……這裏是三江之源。
《我住江之頭》聚焦對於(yu) 中華民族有著生態、文明雙重標本意義(yi) 的三江源,較完整地揭示了青藏高原獨特的生態鏈,並通過優(you) 美流暢的鏡頭,記錄了三江源人與(yu) 自然,尤其是人與(yu) 野生動物之間和諧相處、共存共榮的生動故事,
3月25日晚,玉樹藏族自治州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管委會(hui) 治多管理處組織幹部職工認真觀看了紀錄片《我住江之頭》,看到精彩之處,大家不禁紛紛鼓掌。
綜合部主任東(dong) 珠發自肺腑地感慨道:“從(cong) 2016年開始,我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結緣,至今已經過了6個(ge) 年頭,我見證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成立、建設和發展。紀錄片中出現的美麗(li) 湖畔、綠意盎然的濕地、聰明的藏狐、頑皮的旱獺等,這些都是我平日裏經常能見到的畫麵。但看了紀錄片後,我卻感到一種深深的震撼。特別是片中最後那句話‘隻要山還是那座山,河也還是那條河,生命的禮讚與(yu) 悲歌,萌動與(yu) 消亡,繁衍與(yu) 傳(chuan) 承,就會(hui) 在三江之源反複上演……’讓我感同身受。作為(wei) ‘江之頭’的保護者,我願意永葆一顆初心,一直堅守在這裏!”
全省廣大幹部群眾(zhong) 表示,該紀錄片突出地理特色,以三江源地區獨特的生態文化為(wei) 主線,用小故事講述大時代,通過曆史背景、人物故事與(yu) 畫麵場景的藝術構思,引領觀眾(zhong) 穿越時空,全麵、真實地呈現“江之頭”的生態人文風貌,無論從(cong) 畫麵、剪輯、撰稿、音樂(le) 、人物的記錄等方麵,注重細節處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藝精品。
激發對“江之頭”的摯愛之情
這裏位於(yu) 唐古拉山脈和昆侖(lun) 山脈之間,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世人稱之為(wei) “三江源頭”。這裏冰川廣布、河流如織,沼澤濕地眾(zhong) 多,每年向江河中下遊輸送的水量達500多億(yi) 立方米,其中黃河總水量的49%,長江總水量的2%,瀾滄江總水量的15%,皆發源於(yu) 此,故而又被讚譽為(wei) “中華水塔”……
紀錄片《我住江之頭》主題鮮明、角度新穎、畫麵珍稀,是中國首部反映三江源地區踐行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的大型紀錄片。該片創下多個(ge) 首次和全球獨家:首次參照國際一流水準,比較完整地展示青藏高原獨特的生態鏈;獨家呈現全球第一例雪豹白內(nei) 障手術;獨家反映中國第二次人工繁育的雪豹成長曆程。
《我住江之頭》充滿濃鬱的人文情懷和家園情懷,不僅(jin) 吸引了全省廣大幹部群眾(zhong) ,而且吸引了80、90後年輕群體(ti) 集體(ti) 觀看,還在網絡上引起熱烈討論。
每到晚上十時半,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下大武鄉(xiang) 生態管護員、環衛工人才讓多吉便拉著全家人圍坐在電視機旁,準時收看。“作為(wei) 在阿尼瑪卿雪山下長大的我,看到紀錄片中一幕幕熟悉的畫麵和場景,讓人倍感親(qin) 切,心情激動。作為(wei) 一名生態管護員,我覺得保護好我們(men) 的家園就是一種財富,就是金山銀山。我為(wei) 這部紀錄片點讚,也為(wei) 家鄉(xiang) 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好感到自豪。希望更多的觀眾(zhong) 看了這部紀錄片以後能走進三江源,了解三江源!”才讓多吉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發表了這樣一番感言。
全省廣大幹部群眾(zhong) 認為(wei) ,這部片子用國際化的敘事視角和現代的藝術表現手法,帶領觀眾(zhong) 真實觸摸到‘江之頭’所富藏的各種生活樣貌和生命豐(feng) 姿,在寓教於(yu) 樂(le) 之中帶給人非常高的欣賞價(jia) 值以及心靈上的震撼和靈魂上的洗滌,更加激發了對三江源地區這塊美麗(li) 土地的熱愛之情。
講好青海故事的升級之作
三江源還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在這片三十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高原上,有370種動物,2200多種植物,以及近60萬(wan) 人口生活在這裏。他們(men) 的生活時刻影響著大江大河的命運,也感化著每一個(ge) 人的生活。
紀錄片《我住江之頭》曆時五年拍攝完成,由中外優(you) 秀團隊聯合傾(qing) 力打造。精益求精的製作加上優(you) 美而又充滿詩情畫意的解說,在展現青海各族群眾(zhong) 淳樸、善良的同時,也反映了青海人民熱愛家園、追逐夢想、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是“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升級之作,引起了全省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的共鳴。
“紀錄片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我久久難忘,‘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像青海這樣一個(ge) 地方,發源了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母親(qin) 般的江河,養(yang) 育了中華民族上千年,滋潤了東(dong) 南亞(ya) 的土地,匯入了世界的海洋……’我為(wei) 生活在這樣的人間淨土而感到驕傲,也願意為(wei) 保護這裏的生態傾(qing) 己所有。”西寧市湟中區委宣傳(chuan) 幹部傘(san) 丹卓瑪大為(wei) 震撼,她說,作為(wei) 一名文化宣傳(chuan) 工作者,通過觀看這部紀錄片,讓她對大美青海這片熱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為(wei) 今後更好地工作奠定了基礎。同時紀錄片中精美的畫麵和構圖,也為(wei) 今後學習(xi) 拍攝手法和構圖技巧提供了借鑒。
全省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紛紛表示,紀錄片《我住江之頭》真實展現了青海各族群眾(zhong) 始終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積極踐行保護好青海的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省之大要”,激勵廣大幹部群眾(zhong) 更加堅定不移保護好“三江之源”,守護好“中華水塔”,維護好“生態屏障”,嗬護好“地球第三極”,積極打造“高地”、建設“四地”,奮力推進“一優(you) 兩(liang) 高”,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擔當青海責任、作出青海貢獻。
“要想讓世界了解中國,紀錄片是一個(ge) 非常好的形式。”
讓我們(men) 繼續走進紀錄片,了解更多“江之頭”的文明禮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清理曆史“包袱” 釋放“青綠”優勢
作為青海省屬唯一國有大型農牧企業,青海省三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由國有農牧場企業和商貿企業整合重組而來。2003年三江集團成立之初,擁有大量農牧資源,產業基礎優勢明顯。[詳細] -
黃河源頭18年再沒有發生斷流現象
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屆“中國水周”,主題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複蘇河湖生態環境”。記者走訪黃河源頭了解到,自2005年至今,黃河源頭連續18年再沒有發生過斷流現象。[詳細] -
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巡回檢察室成立 為國家公園提供司法保障
28日,記者從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獲悉,日前,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人民檢察院駐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巡回檢察室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國家長期科研基地揭牌成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