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甘肅天水立法保護綠色“活化石”:4810株古樹有了“護身符”

發布時間:2022-09-22 14:3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甘肅天水立法保護綠色“活化石”:4810株古樹有了“護身符”
圖為(wei) 甘肅省天水文廟裏的古樹名木。(資料圖) 崔琳 攝

  “古樹名木是珍貴的自然和人文遺產(chan) ,具有重要曆史、文化、生態和科研價(jia) 值,是綠色‘活化石’。”甘肅天水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主任付建紅介紹說,普查顯示,該市現有古樹4810株,以國槐、柏樹、柳樹等樹種為(wei) 主,名木有銀杏、白皮鬆、玉蘭(lan) 等10多種,其中超過千年樹齡的就有100多株。

  近日,由甘肅省人大常委會(hui) 辦公廳組織開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創新與(yu) 實踐”采訪團走進天水文廟,發現一株古樹雖然樹幹已經傾(qing) 斜,但卻順勢生長,枝繁葉茂,這得益於(yu) 兩(liang) 根粗壯的輔助支架撐在傾(qing) 斜的樹幹下,既保證了古樹正常生長,又不影響遊客觀感。

  付建紅表示,天水古樹名木種類多、樹齡高,是展示城市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但隨著城市建設的拓展,部分古樹名木生長環境受到侵蝕,加之受病蟲害、管護措施不力等因素,生長狀況令人擔憂。

  在當地,類似上述傾(qing) 斜古樹名木保護措施還有很多,如今都通過立法實行“一樹一策”,為(wei) 其製定個(ge) 性化保護方案,再配合專(zhuan) 家會(hui) 診,評估古樹生長環境,對樹洞進行清理、殺菌消毒等方式,對古樹進行修複和病蟲害防治。

  “我們(men) 要通過立法保護好天水的古樹名木,為(wei) 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據天水市人大常委會(hui) 法製工作委員會(hui) 主任陳維林介紹,2019年,天水市人大常委會(hui) 立足天水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實際,用好用活地方立法權,選擇小切口立法,製定出台天水市第一部實體(ti) 性法規——《天水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

  該條例共二十四條,主要規定了立法目的、適用範圍、保護原則、管護責任、監督激勵、規劃保護、禁止行為(wei) 、法律責任等內(nei) 容。明晰保護範圍、規定單位和個(ge) 人的保護義(yi) 務、建立古樹名木養(yang) 護激勵機製並規定禁止行為(wei) 等。

  陳維林透露,《條例》施行後,天水市各級政府堅持依法保護原則,先後投入500多萬(wan) 元資金用於(yu) 保護古樹名木,使300多株瀕危古樹得到有效救治。

  同時,針對古樹名木普遍存在的生長環境差、病蟲害嚴(yan) 重、水肥條件不良等影響古樹生長的情況,天水市多措並舉(ju) 加大管護力度。比如:相關(guan) 部門認真落實《條例》規定,製定了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實施方案,整治古樹生長環境,對步行街、巷道內(nei) 、城市道路和綠化帶中的古樹設置護欄進行保護,以及加強對古樹名木病蟲害的防治巡查。

  “對全市古樹名木進行普查建檔,建立數據庫,給每株古樹名木戴上‘身份證’,是保護工作走出的堅實一步。”付建紅說,如今,城市規劃區內(nei) 的每株古樹名木上都懸掛上了二維碼銘牌,民眾(zhong) 可通過手機掃二維碼,即可自動獲取每株古樹名木的名稱、樹齡、位置、樹高、樹徑、生長狀況,曆史人文背景及傳(chuan) 說等信息,了解古樹名木背後的傳(chuan) 奇故事,旨在讓民眾(zhong) 認識古樹、愛護古樹。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yu) 實施。2020年8月,天水市人大常委會(hui) 組成執法檢查組,在麥積、武山、清水等區縣進行執法檢查,通過了《天水市人大常委會(hui) 關(guan) 於(yu) 進一步貫徹實施<天水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的審議意見》。2021年8月,天水人大常委會(hui) 又組成督查組,深入秦安、張家川等縣,對貫徹落實《審議意見》進行了跟蹤督查。

  “保護古樹名木是全社會(hui) 的事情,每個(ge) 人都應該盡一份力。”付建紅說,“天水市人大通過創新宣傳(chuan) 方式,提高《條例》知曉度,增強民眾(zhong) 和遊客對古樹的保護意識,動員更多力量參與(yu) 到保護古樹名木的實踐中,共同守護好天水的綠色‘活化石’。”

  時下,天水保護古樹名木已蔚然成風,當地各有關(guan) 部門還通過專(zhuan) 題調研、執法監督、跟蹤督查、宣傳(chuan) 教育方式,讓保護古樹名木行動實起來。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