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為助力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青海方案

發布時間:2022-10-20 16:40:00來源: 青海日報


黃河風光。劉建新 攝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報,對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發現的60項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其中青海省深入踐行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典型經驗做法榜上有名。

  青海最大的價(jia) 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近年來,青海省堅持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導,全麵貫徹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立足“三個(ge) 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ge) 更加重要”戰略地位,緊盯“國之大者”堅決(jue) 扛起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擔當,加快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聚力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成為(wei) 全省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生態是青海的“關(guan) 鍵詞”。行走在江源大地,“中華水塔”持續豐(feng) 沛潤澤,綠色低碳循環成為(wei) 發展常態,大美青海愈加潔淨美麗(li) ,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基本建立,為(wei) 助力美麗(li) 中國建設貢獻了青海方案。

  牢記“國之大者”,築牢安全屏障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作為(wei) 青藏高原核心區域,更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牢記“國之大者”,堅決(jue) 扛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

  強化頂層設計引領,2021年8月,中共青海省委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wei) 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進一步明確了以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新高地建設為(wei) 統領,一體(ti) 打造生態安全屏障、綠色發展、國家公園示範省、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生態文明製度創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保護和係統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七個(ge) 新高地”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規劃和發展思路,成為(wei) 引領青海省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並頒布施行《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青海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等法律規章製度。

  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是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上的生動實踐,是對省情定位認識的再把握再提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再豐(feng) 富再深化。青海省持續健全完善工作機製,在組織召開相關(guan) 會(hui) 議、研究部署重點工作基礎上,為(wei) 順應新形勢發展需要,及時將“省委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調整設立為(wei) “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hui) ”,建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相關(guan) 省領導和省有關(guan) 部門單位協同推進工作的領導協調機製。

  在此基礎上,青海省全麵推行林草長製、河湖長製,開征環境保護稅,開展環境信用評價(jia) ,紮實推進自然資源產(chan) 權製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進一步深化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穩步推進生態綜合補償(chang) 試點,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jia) 等。放眼江源大地,生態環境改善了、質量提升了,綠水青山已然成為(wei) 大美青海的靚麗(li) 顏值。

  建設國家公園,做好“中華水塔”守護人

  青海,坐擁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三江源、祁連山,中國最大的內(nei) 陸鹹水湖青海湖,是亞(ya) 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區,全省年均出境水量達到900多億(yi) 立方米。青海正在聚力構建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

  重要的生態地位賦予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如今的青海成為(wei) 了全國唯一三個(ge) 國家公園在建省,這是青海全力推進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建設的有力之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從(cong) 中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成為(wei) 中國首批國家公園,也是麵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國家公園。

  三江源國家公園高標準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全麵完成體(ti) 製試點各項任務,建立了一套規範統一的管理機構,推行綜合執法和“村兩(liang) 委+”兩(liang) 項工作機製,構建規劃體(ti) 係、科研監測等九大支撐體(ti) 係的工作格局,為(wei) 正式設園奠定了堅實基礎;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式創建,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魚—鳥”共生生態鏈,極具代表性。

  與(yu) 此同時,4個(ge) 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全麵展開;三江源國家公園等30個(ge) 省管自然資源保護地統一確權登記工作有序推進;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等6縣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製試點完成,並積極探索開展昂賽大峽穀自然體(ti) 驗等國家公園特許經營試點。

  如果以時間坐標勾勒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大事記,國家公園建設為(wei) 青海生態引得更多關(guan) 注的同時也拓展了保護和發展的維度。青海省在全國率先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將109處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ou) 化至79處,保護地總麵積增加3.41萬(wan) 平方公裏,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加快形成。到目前,全省國土綠化新增林地麵積120多萬(wan) 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5%,荒漠化、沙化土地呈“雙縮減”趨勢,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增加到57.8%;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億(yi) 立方米,濕地麵積居全國前列,重點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yang) 能力顯著提高,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出省境斷麵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及以上。

  良好的生態環境,持續保有的生物多樣性,目前藏羚羊數量從(cong) 最少時不足2萬(wan) 隻恢複到7萬(wan) 多隻;已監測到雪豹1200餘(yu) 隻,全省8個(ge) 市州均有發現;青海湖裸鯉數量增至10.85萬(wan) 噸,比保護初期增長了42倍;且黑頸鶴、普氏原羚、藏野驢、野犛牛種群數量都在持續增加。

  青海正憑國家公園之名走向世界,成為(wei) 大美青海的靚麗(li) 名片。

  挖掘生態潛力,產(chan) 業(ye) 發展以“綠”為(wei) 進

  生態於(yu) 青海,是底色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彰顯生態價(jia) 值、履行生態責任、挖掘生態潛力,各行各業(ye) 正在以“綠”為(wei) 進,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chan) 業(ye) 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向著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邁進。

  挖掘鹽湖資源優(you) 勢的“最大值”,目前已基本建成“鉀、鈉、鎂、鋰、氯”五大產(chan) 業(ye) 集群,高純氧化鎂晶體(ti) 材料生產(chan) 技術填補國內(nei) 空白,成功研發新型鎂基超穩礦化土壤修複材料並建成國內(nei) 首條生產(chan) 線。值得一提的是,全國三分之一的鋰電池出自青海。

  從(cong) “綠電”7日、9日、15日到“綠電三江源”百日、“綠電7月在青海”和“綠電5周”,看漲的數字印證著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壯大的足跡,走向“風光無限”。目前清潔能源裝機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91%,占全國清潔能源裝機的18%,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全國首個(ge) 100%利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等一批項目相繼建成,世界首條以輸送新能源為(wei) 主的輸電大通道建成運行。

  依托生態稟賦、凸顯生態優(you) 勢,旅遊讓“生態+”效益不斷凸顯,從(cong) 旅遊收入到餐飲、住宿、商貿等各行各業(ye) ,生態旅遊成為(wei) 青海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之一。目前基本建立了以生態旅遊為(wei) 核心的目的地體(ti) 係,推出精品線路200條,7條入選全國“十大黃河旅遊帶”精品線路,中國最美湖泊青海湖成為(wei) 熱門打卡地,茶卡鹽湖走出了“工業(ye) +旅遊”的有益探索,“花海經濟”、鄉(xiang) 村旅遊成為(wei) 人們(men) 休憩目的地,藏毯、唐卡、青繡等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品遠銷海內(nei) 外。

  生態為(wei) 青海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做優(you) 做強提供了獨有的資源稟賦和冷涼適宜的氣候環境,油菜雜交育種水平國內(nei) 領先,青稞、蠶豆等品種選育達到國內(nei) 先進,草地生態畜牧業(ye) “拉格日模式”,生態、生產(chan) 、生活“三生”共贏的“梅隴模式”,修複、保護、發展並重的“甘德經驗”等成為(wei) 借鑒學習(xi) 的典型,打造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為(wei) 青海創造了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廣空間。

  褒獎不僅(jin) 是鼓勵鞭策,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今天的青海大地上,優(you) 美生態環境成為(wei)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態的“定量”中拓展發展“增量”,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產(chan) 業(ye) “四地”正如火如荼、蹄疾步穩!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