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圖·青海”上線應用十年地理信息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在青海省自然資源廳、省綜合調查中心黨(dang) 委的統一領導下,省地理空間和自然資源大數據中心依據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天地圖)建設總體(ti) 要求,結合青海省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管理需求,深入推進“天地圖·青海”建設。針對國家天地圖綜合評估中5大項、13中類、31小類評估指標,不斷提升“天地圖·青海”服務能力和應用成效,滿足經濟社會(hui) 發展、自然資源管理以及各行業(ye) 部門對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服務的需求,取得可喜成績,連續三年被自然資源部評為(wei) 五星節點平台。
十年來,技術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突破標準化數據生產(chan) 、多源數據融合、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等多項關(guan) 鍵技術,培養(yang) 了從(cong) 數據生產(chan) 、係統開發、科研攻關(guan) 到運維支撐的技術團隊,其中4人獲“昆侖(lun) 英才·高端創新創業(ye) 人才拔尖人才”榮譽稱號。為(wei) 高效推進地理信息資源開放與(yu) 共享,青海省地理空間和自然資源大數據中心持續加強“天地圖·青海”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的建設與(yu) 應用,不斷升級基礎支撐模塊,進一步提升平台公共服務能力。
高位推動,打造地理空間數據基底
2012年,青海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天地圖·青海”)公眾(zhong) 版開始建設,並於(yu) 2012年6月16日正式開通,標誌著青海省測繪地理信息事業(ye) 跨入了一個(ge) 新的發展階段。2013年9月11日,省政府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青海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的實施意見》,對加快青海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作出明確要求,並成立青海省地理空間信息協調領導小組。2014年,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組織編寫(xie) 《青海省省級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實施方案》,於(yu) 同年10月通過了青海省地理空間信息協調領導小組組織的專(zhuan) 家評審,並報省政府批準實施。經過4年的建設實施,項目於(yu) 2018年6月28日通過由省地理信息協調領導小組組織的省內(nei) 外專(zhuan) 家的驗收並開通運行。
平台全麵整合青海省的地理信息數據資源,包含遙感影像、電子地圖數據、實景三維、精細化城市三維模型、街景數據、地名地址等地理空間數據資源,分為(wei) 7 個(ge) 大類、24 個(ge) 中類、696 個(ge) 小類,覆蓋全省45個(ge) 縣駐地多時相影像電子地圖,全省81個(ge) 市鎮的傾(qing) 斜三維數據,玉樹市、德令哈市及格爾木市3個(ge) 城市的三維精細模型數據,45個(ge) 區縣街景數據,興(xing) 趣點數據數量達12萬(wan) 條。大數據中心通過對696類數據資源不斷更新匯聚,時空一體(ti) 的地理空間數據基底逐步形成。
定標準強製度,保障平台高效運行
大數據中心貫徹“標準先行、規範建設”的理念,積極搶占標準高地,結合實際設計《青海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標準體(ti) 係框架》,編製多項行業(ye) 標準和項目規範。其中《興(xing) 趣點數據分類與(yu) 代碼》《電子地圖規範》《地名地址采集入庫規範》等7項標準經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發布,規範了全省地理信息數據和服務標準,提升了地理信息服務的通用性。2015年10月14日《青海省地理空間數據交換和共享管理辦法》以政府令形式發布實施,標誌著青海省地理空間數據交換和共享管理步入法治化軌道,規範了地理信息數據交換和共享活動,促進了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為(wei) 地理信息數據服務於(yu) 經濟建設、社會(hui) 發展和生態文明提供法治保障。
提升服務能力,深化行業(ye) 應用
2018年,青海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完成雲(yun) 架構改造,並遷移到青海省政務雲(yun) ,實現與(yu) 國家主節點的互聯互通,服務模式從(cong) 互聯網在線服務發展到互聯網、政務內(nei) 網和離線3種模式;2021年進行HTTPS和IPV6改造升級,提升了數據傳(chuan) 輸保密安全;通過不斷推動遙感影像服務、專(zhuan) 題地圖服務、標準地圖服務、資源目錄服務、典型應用服務等深度融合,廣泛支撐各行業(ye) 對地理信息的需求,形成廣泛的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價(jia) 值,隨著平台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天地圖·青海”已深受廣大用戶認可。
截至目前,現有注冊(ce) 用戶3200個(ge) ,涉及自然資源、公安、氣象、農(nong) 業(ye) 、武警等30多個(ge) 行業(ye) ,活躍應用係統達44個(ge) 。省公安廳依托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數據服務,構建全省統一的警用地理信息平台;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基於(yu) 平台在線數據服務構建青海省互聯網+高原特色智慧農(nong) 牧業(ye) 大數據平台;氣象服務中心利用地理信息服務為(wei) 社會(hui) 公眾(zhong) 提供精細化氣象服務產(chan) 品;智慧城市管理部門利用地理信息服務構建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台。
自然資源管理,支撐能力明顯提升
立足自然資源管理工作需求,轉變服務方式,推進建立數據資源綜合管理、遙感影像成果的快速服務、變化信息快速識別、地理空間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變革,從(cong) 側(ce) 重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向綜合地理信息服務轉變,從(cong) 側(ce) 重二維數據服務向二三維並重服務轉變。2018年以來,該平台為(wei) 亂(luan) 占耕地建房問題清查整治、生態修複、地質災害預警、應急測繪、地學大數據開發、衛片執法、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自然資源管理工作提供數據支撐。
十年來,省地理空間和自然資源大數據中心通過多種舉(ju) 措推進平台的應用,用戶單位通過使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既免去了地理信息數據的采集、加工及處理過程,也免去了數據更新的煩惱,更節省了經費開支。據不完全統計,平台累計為(wei) 用戶單位節省經費約7800萬(wan) 元,充分展現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對青海省數字經濟的支撐作用,強有力促使用戶單位主動利用平台開展專(zhuan) 業(ye) 地理信息係統建設。下一步,省地理空間和自然資源大數據中心將緊緊圍繞“兩(liang) 支撐、一提升”工作定位,緊密結合青海省重大戰略和民生服務需求,加快基礎地理數據資源融合與(yu) 更新,不斷升級基礎支撐,擴大地理信息共享範圍,推進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持續開放公益性地理信息資源,為(wei) 省政府、企事業(ye) 單位提供更加豐(feng) 富的地理信息服務,為(wei) 青海省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支撐保障服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山綠水”述說著生態之變
最美秋日,布哈河沿岸茂盛的牧草隨風搖曳,棲息的水鳥結伴向西而行。穿越廣袤的濕地和草原牧場,綠色漸漸變得濃鬱起來,青山綠水環抱著祁連山國家公園天峻片區。[詳細] -
黨的二十大代表、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農業推廣研究員祁洪芳
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湟魚洄遊的一條主要河流泉吉河中,大量的湟魚開始了洄遊的旅程。十年來,青海湖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進一步提升,青海湖生態環境水平呈現出總體向好的態勢。[詳細] -
甘肅:推進“風光大省”向“風光強省”邁進
金秋十月,甘肅電投集團金昌河清灘30萬千瓦光伏電站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