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禁漁”,青海這樣行動!
長江被譽為(wei) 我國淡水漁業(ye) 的搖籃、魚類基因的寶庫,“長江禁漁”的決(jue) 策是“為(wei) 全局計,為(wei) 子孫謀”。那麽(me) 作為(wei) 地處長江源頭的青海省,在其中又應該如何擔當?
“調查和保護好源頭水生生物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yi) 。”青海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漁業(ye) 漁政管理局局長閻高峰說。
今年是“長江禁漁”的第二年,為(wei) 更好開展“長江禁漁”各項工作提供數據支撐,繼2021年10月,青海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部署“長江青海段水產(chan) 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項目”後,今年6月中下旬,青海省漁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聯合組織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對長江青海段3州9縣長達1200餘(yu) 公裏,流域麵積16.8萬(wan) 平方公裏,長江源區的沱沱河、楚瑪爾河、通天河等水域,開展水生生物資源監測、本底調查和水質監測工作。
資源本底調查
海拔5000米之上的守護
曆經了一周的跋山涉水,6月22日晚,青海省漁業(ye) 技術推廣中心(青海省漁業(ye) 環境監測中心)一行9人終於(yu) 到達此次水生生物資源監測、本底調查和水質監測工作的最後一段水域目的地——通天河。從(cong) 天蒙蒙亮出發走到天黑,這樣“兩(liang) 頭不見日”的路程每過兩(liang) 天就要走上一次。此行,團隊穿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翻越昆侖(lun) 山,跨過沱沱河,走過地形複雜、濘泥曲折的砂石路,再經過楚瑪爾河,最後到達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隨著海拔從(cong) 5000多米緩降到4000多米,一行人因缺氧導致的各類身體(ti) 症狀也隨之得到緩解。
“現在的狀態已經很暢快了,在沱沱河的時候步伐稍快都覺得胸口生疼,呼吸困難。”團隊領隊人青海省漁業(ye) 技術推廣中心高級工程師李柯懋回想起和隊員們(men) 在沱沱河、楚瑪爾河等長江源頭幹、支流和主要河流交匯處、河灣、河灘等典型水域開展野外工作時的情形打趣道。
經過一夜休整,23日,團隊來到玉樹州境內(nei) 長江幹流通天河水域,就當地魚類資源結構、分布區域、生存環境和生境特點以及浮遊動植物、底棲動物狀況等多個(ge) 方麵開展詳細調查記錄,這次作業(ye) 又是整整一天,風雨交加的夜晚讓隊員們(men) 記憶深刻……
下河、撒網、采水樣、撈魚進行魚類生物學數據測量,采集河流浮遊動植物和底棲動物,利用水質檢測設備,檢測水體(ti) 元素含量、評價(jia) 水質質量……野外作業(ye) 實屬不易,但所做的工作也是不虛此行。“今年我們(men) 先後監測長江源區、瑪柯河國家級水產(chan) 種質資源保護區,設置監測點位21個(ge) ,監測水質指標17項及魚類、浮遊動物、浮遊植物、底棲動物。除調查到以往品種小頭裸裂尻魚、細尾高原鰍、裸腹葉須魚、軟刺裸裂尻魚,還調查到了大渡河軟刺裸裂尻魚、麻爾柯河高原鰍等共6種土著魚類600餘(yu) 尾,未發現外來魚類。長江青海段土著魚類豐(feng) 富,漁業(ye) 生態環境基本保持原生態。”李柯懋介紹。
一份份珍貴的野生魚類標本、活體(ti) 魚類測量數據、水質、浮遊動植物、底棲動物樣本、調查影像資料的背後,是團隊夜以繼日克服種種困難的縮影,期間也是收獲滿滿:為(wei) 多種長江上遊特有珍稀瀕危土著魚類建立物種名錄,確定物種分布區,劃定重點保護水域。
閻高峰告訴記者:“聯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啟動青海省長江流域國家級水產(chan) 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全麵掌握了長江源頭魚類組成、結構、生境和資源變化、受幹擾程度和禁捕成效,彌補了近30年來長江青海段魚類調查的空白。”
水生生物豐(feng) 富
高原原生態的寫(xie) 真集
2021年玉樹市民在玉樹市區巴塘河拍攝到兩(liang) 隻水獺捕魚的畫麵,以前在巴塘河鮮有水獺活動的蹤跡,在人口密度較高的市區記錄到水獺高頻次活動影像,並且呈現出穩定的活動節律,表明這些區域已成為(wei) 水獺的固定活動地點。
“水獺以前隻聽老人講過,這兩(liang) 年我親(qin) 眼見到巴塘河邊有越來越多的歐亞(ya) 水獺出現。”玉樹市民拉巴才仁是一位攝影愛好者,在巴塘河第一次見到水獺後,每天早上7點去蹲守,一連跟拍了一個(ge) 多月。
水獺屬國家二級保護瀕危物種,作為(wei) 淡水食物鏈的頂端物種,水獺需要大量的魚群作為(wei) 食物,這從(cong) 某種程度上可以直接作為(wei) 河流健康程度的評判標準。水獺的出現反映了巴塘河水環境得到改善,魚類數量增多,為(wei) 水獺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今年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在進行長江源水生生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了“消失”30年之久的珍稀魚類——黃石爬鮡和中華鮡。
說到這兩(liang) 年水生生物資源的調查情況,青海省漁業(ye) 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研究員王國傑如數家珍,“2021年我們(men) 調查到魚類有:小頭裸裂尻魚、裸腹葉須魚、細尾高原鰍、修長高原鰍、硬刺齊口裂腹魚、軟刺裸裂尻魚,其中硬刺齊口裂腹魚首次采集到魚類樣本,通過持續開展漁業(ye) 環境監測表明,近兩(liang) 年整體(ti) 水質檢測結果符合漁業(ye) 水質標準及地表水Ⅱ類標準。”
青海省地處高原,保護好長江源頭水生生物多樣性成為(wei) 青海省禁捕工作中的關(guan) 鍵,青海省也在努力為(wei)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做出源頭貢獻。
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川陝哲羅鮭是青海省唯一的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今年8月,隨著16尾川陝哲羅鮭被放流進原棲息地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瑪柯河,至此,十八年來尋無蹤跡的珍稀魚種川陝哲羅鮭,重回到繁衍生息的瑪柯河水域。
“接下來,我們(men) 將除采取環境DNA持續監測等手段,對川陝哲羅鮭在瑪柯河流域的存活情況進行檢測和評估外,還將積極與(yu) 國內(nei) 相關(guan) 水產(chan) 研究機構加強合作,開展川陝哲羅鮭引種、人工馴養(yang) 和繁育等科技攻關(guan) 工作,擴大川陝哲羅鮭在瑪柯河流域的種群數量。”王國傑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長江源土著魚類人工繁育技術取得突破。2020年和2021年省漁業(ye) 技術推廣中心與(yu) 水利部長江科學研究院合作,開展長江上遊特有魚類小頭裸裂尻魚人工繁育試驗,科研工作人員在長江南源搜集性腺成熟度良好的親(qin) 魚,原位進行了人工擠卵、采精,實施濕法人工授精獲得受精卵,目前經過人工授精、孵化後的2278尾魚苗在循環水車間魚苗培育池中遊動活潑、長勢良好。小頭裸裂尻魚人工繁殖成功為(wei) 研究長江源水生態係統、水生物保護具有較高的指向性價(jia) 值。
共建保護格局
孕育中華民族的母親(qin) 河
在長江源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men) 日夜巡護在通天河畔,以最樸素的愛、最虔誠的心守護著母親(qin) 河最初的純淨。今年夏天,記者跟隨水生生物監測的工作人員來到通天河,遇到這支長江上遊最大的協助巡護隊伍——玉樹州稱多縣長江禁漁協助巡護隊。
“我們(men) 每天沿河巡護,清理河岸垃圾、禁塑減廢的同時主要是檢查有沒有捕魚或釣魚行為(wei) ,發現情況及時向漁政執法部門報告。”戴著“護魚員”紅袖章的歇武鎮長江協助巡護隊的隊長索昂普措說。2021年3月,稱多縣長江禁漁協助巡護隊正式成立,索昂普措自願報名,成為(wei) 該縣251名協助巡護員之一。“我們(men) 全隊有26名隊員,按照所在村社劃分巡護範圍,最長的23公裏,最短的4.5公裏。”
青海省長江流域藏族群眾(zhong) 占當地總人口的98%,他們(men) 尊崇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有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的良好傳(chuan) 統。“盡管巡護這麽(me) 長時間,這裏沒有發生過一起非法捕魚的事件!”索昂普措說。零發案率,與(yu) 他們(men) 的工作也不無關(guan) 係。巡護隊員們(men) 同時也是義(yi) 務宣傳(chuan) 員,走村入戶、走街串巷宣傳(chuan) 長江禁漁政策,是他們(men) 的日常工作之一。
據玉樹州農(nong) 牧綜合行政執法監督局局長吳海勇介紹,“玉樹州地處三江源的核心區,具有‘中華水塔’這獨一無二的生態戰略地位,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如今,長江‘十年禁漁’已深入人心,‘不捕魚、不售魚’在玉樹已形成‘村規民約’。”為(wei) 了進一步做好長江巡護工作,玉樹將沿江鄉(xiang) 鎮的516名草原生態管護員納入到巡護長江工作中,組建護魚員隊伍,網格化管理工作做到了豎向到底,橫向到邊,齊抓共管。
而玉樹隻是青海省實施長江禁漁網格化管理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了解,為(wei) 進一步細化加強長江禁漁網格化管理措施,青海省將長江流域40個(ge) 鄉(xiang) 鎮全部納入網格化管理範圍,對一線1310名協助巡護員開展常態化培訓指導。為(wei) 了增加協助巡護隊員的認同感、責任感,更好開展日常的巡護工作,青海省積極開展2021年度長江流域禁捕水域漁政協助巡護優(you) 秀隊伍和隊員評選活動,鼓舞士氣、提振精神,讓每一名巡護員因為(wei) 不平凡的工作而深感光榮。
同時,青海省各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積極開展涉漁經營場所檢查、禁捕重點水域巡查等各項工作,組織協助巡護隊員開展長江青海段的垃圾清理、河道巡護等工作,有力維護了長江源區的禁捕秩序。截至10月底,全省累計出動執法人員2.5萬(wan) 餘(yu) 人次,開展部門間聯合執法117次。檢查水產(chan) 品銷售經營點564次,漁具銷售店137次,農(nong) 貿市場、商超1.6萬(wan) 餘(yu) 次,餐飲單位3.1萬(wan) 餘(yu) 次,監測電商平台(網站)4365個(ge) 次,對電商平台開展行政指導33個(ge) 次。
今年上半年,青海省啟動“漁政亮劍2022”係列專(zhuan) 項執法行動,鞏固禁漁秩序,夯實禁漁成效,最大限度保護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加強長江流域青海段交界水域禁捕執法監管,嚴(yan) 厲打擊非法捕撈及其利益鏈條的違法犯罪行為(wei) 。“各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綜合執法部門在開展日常執法巡護工作的同時,積極聯合當地公安、市場監管、林草等部門開展‘打非斷鏈’‘清風行動’等專(zhuan) 項行動,對涉漁違法行為(wei) 和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wei) 零容忍、嚴(yan) 打擊,長江禁捕秩序得到進一步鞏固。”閻高峰介紹,“目前,青海省長江流域和國家級水產(chan) 種質資源保護區等重點水域實現全麵禁捕,保護區建設和監管能力顯著提升,保護功能充分發揮;重要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重點地區的環境修複取得實質性進展,水生生物資源恢複性增長,沿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成為(wei) 普遍共識,共抓大保護格局基本形成,階段性成效開始顯現。”
本文圖片除署名者外,均由本報記者譚梅、通訊員李文君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建立健全長江禁捕聯合執法工作機製
近日,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與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及下屬各縣簽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聯合執法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協議”)。[詳細] -
繪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時代畫卷
嚴格執行“禁漁”、著力水生生物保護區建設、開展珍稀物種專項救護……2021年1月1日零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麵啟動。 [詳細] -
禁漁期捕魚違法!林芝檢察機關鐵腕護雅江
非法捕撈不可行,“十年禁漁”不可違!2019年1月3日,林芝市人民政府修訂《林芝市野生魚類保護辦法》,實行全麵禁漁保護,禁漁期為10年。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