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嘴長吻像蜥蜴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奇異羅平龍”
奇異羅平龍化石正型標本。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記者從(cong)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對采自雲(yun) 南省羅平縣一件遠古動物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它代表了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多指節型鰭龍類新屬種。該海生爬行動物生活年代可追溯至2.44億(yi) 年前的三疊紀時期,根據化石產(chan) 地和指節骨數量較多等特征,將其命名為(wei) “奇異羅平龍”。
這一為(wei) 海生爬行動物早期進化提供新化石證據的重要發現及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1月5日夜間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上線發表。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尚慶華研究員指出,奇異羅平龍化石是科研團隊在過去十餘(yu) 年對羅平生物群的持續研究中發現的,它體(ti) 型像現生的水生蜥蜴,屬於(yu) 一種原始的鰭龍類,歸入腫肋龍科。腫肋龍科和貴州龍科親(qin) 緣關(guan) 係較近,在分類上同屬於(yu) 腫肋龍超科。不過,羅平龍的吻端很長,超過其頭部的一半,這與(yu) 短吻的貴州龍差異較大,代表了兩(liang) 者在攝食和運動上不同的生態適應。
她認為(wei) ,已滅絕的奇異羅平龍代表了一個(ge) 原始海生爬行動物家族腫肋龍類中已知最古老的長吻腫肋龍,也是後來的蛇頸龍等海生爬行動物的祖先類型。奇異羅平龍的發現,為(wei) 學界了解腫肋龍類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證據。
奇異羅平龍究竟有何奇異之處?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徐光輝研究員介紹說,這件在羅平發現的蜥蜴狀化石殘骸(尾部末端缺失)長46.2厘米,估計全長超過半米或可達64厘米,化石標本有一個(ge) 明顯的尖嘴長吻,吻部占到整個(ge) 頭骨長度的約55%,並擁有較大的眼窩和鰭狀附肢。它的尖嘴長吻可能是為(wei) 了幫助抓住獵物並在追逐快速遊動的獵物時減少阻力而進化出來。
尤其特別的是,奇異羅平龍前肢第三指上具有五節指節骨,有利於(yu) 增加它的槳狀肢的柔韌性。這種多指節現象在腫肋龍類尚屬首次發現,也是迄今所知多指節型鰭龍類最早出現的化石記錄。奇異羅平龍較多的指節骨這一特征,可能有利於(yu) 腳蹼的屈伸,以應對轉向時腳蹼承受的流體(ti) 力學力量。
徐光輝表示,古動物化石常見的有背麵、腹麵兩(liang) 種保存方式,通俗而言,背麵保存就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趴著方式,腹麵保存是“肚皮朝天”的躺著方式。奇異羅平龍化石屬於(yu) 腹麵保存,也是他近年來見到的最精美的腹麵保存的腫肋龍科化石。
此次研究針對腹麵保存的奇異羅平龍化石,科研團隊運用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揭示出奇異羅平龍頭骨頂麵、圍眶骨和薦肋等解剖學特征,並通過分析與(yu) 食性相關(guan) 的吻端、舌骨與(yu) 下頜等長度比值數據,發現腫肋龍類存在吻部逐漸加長而舌骨相對下頜的長度逐漸減小的演化趨勢。這說明在腫肋龍類的演化曆史中,它們(men) 對於(yu) 小魚等獵物的側(ce) 向抓捕能力在逐步增加,但同時抓捕之後吞食的效率在逐漸減弱。
三疊紀時期,雲(yun) 南羅平處於(yu) 淺海環境,該地區發現的中三疊世化石庫被稱為(wei) 羅平生物群,並與(yu) 貴州盤縣、興(xing) 義(yi) 和關(guan) 嶺生物群一起,構成國際聞名的“滇黔中-晚三疊世海洋生物王國”。“這裏曾經是無脊椎動物、魚類和各種海生爬行動物的共同家園,是我們(men) 了解二疊紀末期生物大絕滅之後海洋生態複蘇的重要窗口,同時也留下許多未解之謎有待我們(men) 進一步去發現和破解。”徐光輝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守護神聖國土 建設幸福家園
一直以來,西藏各族人民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治邊穩藏的重要論述銘記在心中,落實在行動上,守護好祖國邊疆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詳細] -
踔厲奮發 在新征程中貢獻那曲力量
“學習宣傳好、領會領悟好、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和區黨委十屆三次全會精神是那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首要政治任務,是檢驗我們政治站位、政治方向、政治擔當的重要標尺。”[詳細] -
雪域幸福畫卷越繪越精彩——西藏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綜述
“這五年,我的家鄉換了大模樣!”浪卡子縣普瑪江塘鄉副鄉長久美曲桑感慨地說,“‘小康房’錯落有致、‘幸福路’風光無限,2021年,全鄉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796元。”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