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生態

東西問·中外對話丨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方案為世界提供何種啟示?

發布時間:2023-03-22 10:1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2023年3月21日,是第11個(ge) 世界森林日。隨著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中國在環境保護方麵取得的成績日益顯現:森林麵積2.31億(yi) 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4.02%,為(wei) 全球貢獻了約1/4的新增綠化麵積,成為(wei) 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

  同時,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麵也取得了顯著進步。2022年5月公布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顯示,中國有300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恢複性增長。大熊貓、藏羚羊野外種群明顯增加,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wei) “易危”;曾經野外消失的麋鹿總數突破8000隻。

  放眼國際,我們(men) 看到,2022年12月,美國宇航局發布的一張新的“藍色大理石”(Blue Marble)地球照片顯示,與(yu) 50年前相比,很多地方發生了顯著變化,南極冰蓋和非洲熱帶地區深綠色植被大麵積減少,曾經綠色的馬達加斯加變成了棕色,許多物種瀕臨(lin) 滅絕。

  守護生態安全屏障,保護生物多樣性,各國應如何加強合作、共同應對?中國有哪些經驗值得全球借鑒?

  對此,中新社“東(dong) 西問·中外對話”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夏澤翰(Prof. Shahbaz Khan)和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yu) 綠色發展基金會(hui) 副理事長兼秘書(shu) 長周晉峰展開對話。

  夏澤翰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麵,中國擁有獨特的經驗。它將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結合,也帶來了哲學思考。在生態文明理念方麵,中國堪稱引領者。

  周晉鋒認為(wei) ,中國將“生態文明”寫(xie) 入憲法,為(wei) 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了一係列方法論,並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在民眾(zhong) 對生物多樣性的了解程度上,中國在全世界處於(yu) 領先地位。

  對話實錄摘編如下:

  保護生物多樣性,全世界需團結一致

  中新社記者:在阻止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方麵,誰應該發揮主導作用?

  周晉峰:這是一個(ge) 人類乃至地球曆史上罕見的挑戰,必須所有的方麵都參加。政府要發揮領導作用,但是社會(hui) 、企業(ye) 和個(ge) 人的參與(yu) 也不可或缺。國際組織、社會(hui) 各界、人民群眾(zhong) 等都要參與(yu) ,積極做出改變。

  夏澤翰:所有國家、所有人都必須行動起來,從(cong) 個(ge) 人到縣、市、省、中央政府,乃至各國政府,必須通力合作來應對挑戰。所有問題都是相互關(guan) 聯的,因此,我們(men) 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團結一致才行。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可能隻靠科學家、政府就能做到,企業(ye) 和個(ge) 人需共同努力。

  中新社記者:保護生物多樣性需全世界共同努力,各國應該如何加強合作?

  周晉峰:首先,加強政策協調,包括基於(yu)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政策協調。

  其次,推動信息共享。有些物種是遷徙性的,比如北京雨燕。北京入冬時,它要飛到南非去。各種遷徙物種及外來入侵物種,如亞(ya) 非沙漠蝗蟲,這既是農(nong) 業(ye) 災害,也是生物多樣性問題,需要國與(yu) 國之間從(cong) 衛星數據、地麵數據、技術等方麵進行協作,才能把工作做好。

  第三,促進技術傳(chuan) 播。不同國家間的技術交流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至關(guan) 重要。

  夏澤翰:我們(men) 要召集人們(men) 一起探討這一問題,例如,在昆明舉(ju) 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在蒙特利爾召開的高級別會(hui) 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做的就是建立網絡,尤其是建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世界遺產(chan) 和自然遺產(chan) 地,以及世界地質公園。

  依托世界地質公園和地質多樣性網絡,來自這些地區的市長們(men) 、生物多樣性相關(guan) 網絡的政治領袖們(men) ,以及地方、省級及國家層麵的領導者們(men) ,帶領當地科學家、民眾(zhong) 等多元群體(ti) ,尤其是年輕人,為(wei) 其賦能,帶動他們(men) 加入這些保護行動。

  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方案為(wei) 世界提供啟示

  中新社記者:中國已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麵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道路,中國的做法有哪些值得推廣的經驗?

  周晉峰:第一是認識的提升和統一。中國把生態文明寫(xie) 入憲法,在其指引下,我們(men) 係統地調整了一係列法規。第二是形成廣泛的共識。客觀地講,在民眾(zhong) 對生物多樣性(這一概念)的了解程度上,中國在全世界絕對領先。第三是為(wei) 堅持生態文明所構建的一係列方法論,其核心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實際上就是強調保護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

  夏澤翰: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麵,中國擁有獨特的經驗,我認為(wei) ,它將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結合,也帶來了哲學思考。

  生態文明是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倡導的一個(ge) 非常重要的理念。生態與(yu) 文明相輔相成,如果隻考慮其一,我們(men) 永遠無法取得進步。但是,將二者合二為(wei) 一,做到人類與(yu) 地球和諧共存,這才是其精華部分。

  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可以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全球標準相結合,重要的是,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特色。在生態文明理念方麵,中國是引領者。

  中新社記者: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為(wei) 代價(jia) ,在這方麵您覺得各國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

  周晉峰: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護生物多樣性,有三個(ge) 重要的工具,即認識提高、法律規範、人民參與(yu) 。

  舉(ju) 例來說,國家電網組織誌願者進行全網巡護,使其對生態的負麵影響降到最低,以此保證經濟發展。另外,環境公益訴訟製度是中國一個(ge) 偉(wei) 大的創舉(ju) ,從(cong) 2015年開始,僅(jin) 我們(men) 一家就提出了一係列訴訟案件,使得一批經濟發展項目得到調整,使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尊重環境、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生態環境,需科技助力

  中新社記者:我們(men) 如何通過科技賦能和技術創新來更好地守護生態環境?

  周晉峰:科技是一個(ge) 工具,它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我們(men) 要以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指導,在未來發展科技時,充分地考慮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即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在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科技的全麵發展,是我們(men) 解決(jue) 當前危機最重要的工具。

  夏澤翰:從(cong) 科技的角度看,許多產(chan) 品對生態造成了危害,而且這種危害還在持續。不過科技也有積極的一麵。我們(men) 經曆了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現在我們(men) 正從(cong) 工業(ye) 4.0過渡到5.0,在研究更環保的技術、更好的物聯網,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衛星等技術。

  有了這些技術,我們(men) 能了解何時何地在發生什麽(me) 事。有了衛星、更好的算力,運用人工智能進行更好的數據挖掘,借由物聯網連接到傳(chuan) 感器,我們(men) 能夠了解各種情況,現在我們(men) 正在部署那些設備。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