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社會工作教育扶貧給西藏墨脫帶來什麽

發布時間:2020-03-24 10:2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魯東(dong) 大學誌願者在當地開展暑期兒(er) 童興(xing) 趣班。受訪者供圖

  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推動下,西藏墨脫人民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但當地百姓的文化水平低,經濟意識薄弱,缺乏社區生活概念,業(ye) 餘(yu) 生活極度匱乏。如何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精神扶貧”,是社會(hui) 工作教育扶貧所要探索的課題。

  一張看似平常的照片,卻被魯東(dong) 大學法學院教師李潔發在微信朋友圈中炫耀了一番。

  照片中,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脫縣墨脫村40多位村民晚上聚在村委大院排練節目,準備參加鎮裏舉(ju) 辦的群眾(zhong) 文藝匯演,站在前麵指揮的是當地誌願者噶迪措姆。

  “這個(ge) 場景在一年前連想都不敢想,那時墨脫的村民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這些社區文化活動,晚飯後大都足不出戶,待在家裏看電視。”李潔的另一個(ge) 身份是民政部中國社會(hui) 工作教育扶貧項目西藏團隊隊長。

  魯東(dong) 大學是首批“中國社會(hui) 工作教育百校對口扶貧計劃”院校,該校法學院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獲得中央財政資助,對口扶貧墨脫縣。在既有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下,社會(hui) 工作教育扶貧又會(hui) 給當地帶來怎樣的變化?這一切如今有了答案。

  “不能停,一直向前衝(chong) ”

  墨脫縣位於(yu) 喜馬拉雅山南麓,是中國最後一個(ge) 通公路的縣級行政區。從(cong) 拉薩坐6小時的客車到林芝,然後換乘越野車,曆經12小時的顛簸才能最終抵達墨脫縣城,路上有時還會(hui) 遇到泥石流。

  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推動下,墨脫人民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雖然地處偏僻,但如今的墨脫,村村通水泥路,戶戶通水電,家家住著一層混凝土、二層木結構的新房子。

  生活富裕了,可是當地百姓文化水平低、經濟意識薄弱。他們(men) 沒有社區生活概念,閑暇時間無事可做,業(ye) 餘(yu) 生活極度匱乏。

  2019年暑假,李潔帶領21名魯東(dong) 大學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法學專(zhuan) 業(ye) 的大學生誌願者,分3組進駐墨脫縣亞(ya) 東(dong) 村、墨脫村、朗傑崗村,按照扶貧計劃,開展為(wei) 期兩(liang) 個(ge) 月的社會(hui) 工作教育扶貧誌願服務。

  朗傑崗村位於(yu) 一座小山上,誌願者進出村子一般坐當地駐村幹部安排的摩托車。“有一次,路上遇到泥石流,前麵的車子停了下來,後麵的一看情況不好,大叫著提醒:‘不能停,一直向前衝(chong) ’。”李潔回憶,後來他從(cong) 村民那裏得知,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停下來,很容易被山上滾落下來的石頭擊中。“不能停,一直向前衝(chong) ”——這句話也成了這些大學生誌願者在墨脫工作時的座右銘。

  誌願者不僅(jin) 要克服途中落石等危險,還要防備毒蛇、螞蝗、馬蜂等。“當地有一種小飛蟲叫‘一點紅’,被這種小蟲子咬到後,皮膚上會(hui) 留下紅色的血泡,奇癢無比,甚至出現腫脹。這種小蟲子到處都有,很難防備,不少誌願者都被咬傷(shang) 過。”李潔說。

  這些困難卻沒能阻擋大學生誌願者前行的腳步。

  “原來我的漢字名字長這樣!”

  “開始時,當地村民對於(yu) 我們(men) 即將開展的工作一無所知,一臉茫然。在當地村幹部的幫助下,我們(men) 挨家挨戶去做工作,動員他們(men) 參加識字班、舞蹈隊,工作才慢慢開展起來。”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學生趙秀莉說,“有的參加識字班的村民看著自己的漢字名字,驚訝地說,‘原來我的名字長這樣啊!’看到他們(men) 喜悅和激動的樣子,苦點累點都值了。”

  現在,許多村民已經從(cong) 學習(xi) 簡單的數字、單個(ge) 字,到會(hui) 寫(xie) 一些生活常用字詞、能做簡單的計算。“去銀行辦理業(ye) 務時,可以簽名了,再也不用按手印了。”這讓村民頓珠格外高興(xing) 。

  “朗傑崗村剛從(cong) 大山深處搬遷出來,村民洗頭一直都用涼水,許多人都有頭疼的毛病。”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學生石華鋒介紹,他和同學將村民組織起來,從(cong) 如何洗手、洗臉教起,為(wei) 他們(men) 講授衛生健康知識,培養(yang) 他們(men) 良好的衛生習(xi) 慣;教他們(men) 跳廣場舞、做健身操,改善因高原氣候造成的關(guan) 節炎等疾病。

  “我公公之前幾乎每個(ge) 月都要去醫院,自從(cong) 參加了健身活動,大半年沒再去醫院,現在參加活動可積極了,每天吃完晚飯就去村委大院。”桑傑老人的兒(er) 媳婦說。

  在這群大學生誌願者的努力下,更多的改變出現了。當地村民法律意識比較淡,不少村民沒領結婚證。誌願者了解到這一情況後,開始組織村民學習(xi) 婚姻法。“七夕節,我們(men) 協助當地政府為(wei) 亞(ya) 東(dong) 村年過半百的16對‘新人’舉(ju) 行集體(ti) 婚禮,現場還設計了婚姻法知識問答環節,村民參與(yu) 的積極性非常高。”法學專(zhuan) 業(ye) 學生付文鑫說。

  “真是出乎意料,這些誌願者把村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到了晚上,許多村民早早就來到村委大院,參加各種活動,哪怕碰到刮風下雨也會(hui) 來。有一次,為(wei) 了到鎮裏參加文藝匯演,許多村民來回步行了5個(ge) 多小時。”亞(ya) 東(dong) 村駐村書(shu) 記溫二飛興(xing) 奮地說,“文化生活氣氛活躍了,村民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

  “一定要把社會(hui) 工作持續做下去”

  對口扶貧項目結束後,社會(hui) 服務工作怎麽(me) 辦?這也是李潔從(cong) 一開始就思考的問題。

  她永遠不會(hui) 忘記第一次離開墨脫村的那一幕,頓珠老人緊緊擁抱著她,舍不得讓她走。老人說:“等你們(men) 再回來的時候,不知道我還在不在呢!”老人的話,深深觸動了李潔,她下決(jue) 心一定要帶領誌願者再回來,一定要想方設法把社會(hui) 工作持續做下去。

  為(wei) 此,項目組嚐試在當地招募並培訓社會(hui) 工作人才,孵化當地社會(hui) 組織參與(yu) 社會(hui) 工作,先後培育了紅音宣講團、紅溢養(yang) 生堂、紅韻筆墨學習(xi) 班、紅築便民服務隊、紅漾藝術團等15個(ge) 當地社區社會(hui) 組織,並建立了誌願者微信群,遠程指導當地誌願者開展社區活動。

  社會(hui) 工作教育扶貧誌願者離開後,這些社區服務組織接力在當地開展各種活動。亞(ya) 東(dong) 村紅築便民服務隊開展“愛心維修”活動;紅溢養(yang) 生堂教當地村民學健身養(yang) 生操;紅漾藝術團組織村民跳廣場舞……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在魯東(dong)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徐東(dong) 升看來,“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對口教育扶貧墨脫是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實踐,更是課程思政的鮮活素材。大學生運用所學的專(zhuan) 業(ye) 社工知識為(wei) 邊疆人民送去幸福和溫暖,同時在實踐中接受教育,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jia) 值觀和世界觀。”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