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SOS兒童村孩子們:“有了媽媽就有了家!”
在拉薩堆龍德慶區乃瓊鎮德林村拉貢公路旁,有一所中國拉薩SOS兒(er) 童村。走進兒(er) 童村,孩子們(men) 圍著“媽媽”歡鬧,耳邊充斥著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呼喚。
剛一下車,孩子們(men) 便走上前來,身穿盛裝,帶著最真摯的祝福將哈達獻給記者。同時,拉薩SOS兒(er) 童村的負責人瓊吉已經作起了自我介紹:“歡迎,歡迎,我是這裏的村長!”瓊吉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起兒(er) 童村的情況。
拉薩SOS兒(er) 童村於(yu) 1999年開始籌建、動工,2001年6月2日正式成立。特色在於(yu) 采用家庭模式收養(yang) 社會(hui) 上喪(sang) 失父母又無親(qin) 友撫養(yang) 的孤兒(er) 。目前,村裏有17個(ge) 家庭、17位媽媽,每個(ge) 家庭有10至13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孤兒(er) ,他們(men) 之間以兄弟姐妹相稱。
瓊吉說:“我們(men) 每個(ge) 家庭都有自己獨立的住宅,由一名單身女性充當家庭中媽媽的角色。媽媽除了負責孩子們(men) 的飲食起居外,還要像普通家庭的媽媽一樣,重視他們(men) 的教育,培養(yang) 他們(men) 的特長,使他們(men) 的身心都健康成長。到了就學年齡的孤兒(er) ,可就近上學。進入青年期後,遷至SOS青年宿舍居住,直到完全獨立走向社會(hui) 。”
卓嘎是拉薩SOS兒(er) 童村3號家庭的媽媽,也是創建之初招募的首批媽媽之一,在這裏工作已有19年,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和全部的愛都給了那些叫她媽媽的孤兒(er) 。
記者跟著卓嘎來到3號家庭,客廳整齊地擺放著藏式家具,臥室、書(shu) 房、廚房、衛生間等一應俱全,牆上掛著卓嘎自己繡的畫,幹淨整潔的家裏十分溫馨。
瓊吉介紹,17個(ge) 家庭都按照標準化要求,有獨門獨院的住宅。孩子們(men) 的臥室都在陽麵,而媽媽們(men) 的臥室則在陰麵。瓊吉說:“陽麵能曬到太陽,冬天更暖和一些,媽媽們(men) 都是把最好的都留給了孩子!”
因為(wei) 孩子們(men) 年齡跨度大,既有正在上學的孩子,也有已經步入社會(hui) 的孩子。隻有節假日的時候,在外求學和工作的孩子們(men) 才會(hui) 回到家團聚。卓嘎媽媽說:“這時候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刻,孩子們(men) 都回到我身邊了!”
貢嘎卓瑪是10號家庭格桑德吉媽媽收養(yang) 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唇齶裂,後來在嫣然天使基金的幫助下,進行了兩(liang) 次免費修複手術。記者見到貢嘎卓瑪時,她正穿著紅色的藏裝,捧著哈達站在哥哥姐姐中間。采訪的路上也一直牽著村長的手,笑起來像兒(er) 童村花園中的向日葵一樣燦爛。
當記者問貢嘎卓瑪最喜歡吃媽媽做的什麽(me) 菜時,她開心地說:“我最喜歡吃媽媽做的茄子。”原來,每位媽媽都會(hui) 在家裏給孩子們(men) 準備夥(huo) 食,搭配好營養(yang) ,讓孩子們(men) 吃到最健康、最有媽媽味道的飯菜,感受家的溫暖。
目前,拉薩SOS兒(er) 童村有學前兒(er) 童2名、小學學生21名、初中學生39名、高中(職高)學生19名、即將離村的4名,同時還有在校大學生64名,分別在北京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大連醫科大學等學校就讀。瓊吉欣慰地告訴記者,從(cong) 拉薩SOS兒(er) 童村裏走出去的都是最可愛的孩子,他們(men) 樂(le) 觀向上,勤勞樸實,正以感恩的心在各行各業(ye) 默默地奉獻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讓團結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白色的四層小樓,藏紅色的屋頂,綠油油的草坪……從西藏那曲市巴青縣向西車行十幾公裏,就是巴青縣中學所在地。[詳細] -
拉薩當雄縣為大學生解讀就業政策轉變就業觀念
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是社會的“穩定器”,也是民生的“壓艙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