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當在朋友圈遇見了“喪”,你的心情會受到影響嗎?

發布時間:2020-10-23 16:0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朋友圈遇見“喪(sang) ”

  別人的情緒和問題,作為(wei) 旁觀者的解決(jue) 程度非常有限。一定要做什麽(me) 的話,不用在朋友圈聊,可以私下去聯係、去傾(qing) 聽。

  ---------------

  “到國外交換才知道自己有多差,這把年紀沒有自知之明太可笑了……”

  “人生艱辛,論文又搞砸了,最適合我的地方果然是垃圾堆。”

  連續幾天,於(yu) 彬都在朋友圈裏看到同班同學小劉“喪(sang) 氣滿滿”的朋友圈。於(yu) 彬和小劉接觸不深,除了課堂上打個(ge) 招呼,幾乎零交流。麵對滿是負麵情緒的朋友圈,於(yu) 彬有些不知所措:“剛開始幾條大家都會(hui) 回複一句‘摸摸’‘抱抱,會(hui) 好起來的’安慰一下,次數一多,看著不舒服,也不知道說什麽(me) 好。”

  在朋友圈遇見負能量言論,漸漸成為(wei) 許多人的常態:手指劃過屏幕,一水兒(er) 的美景美食人生感悟之間總時不時夾雜些消極的詞句——這一類往往沒有配圖,白底黑字透著濃濃的沮喪(sang) 。有網友評價(jia) :“當朋友圈遇到了‘喪(sang) ’,就像瘟疫找到了適合它傳(chuan) 播的溫床,令人避之不及,卻又不自主地受其影響。”

  在銀行工作的劉倩發朋友圈之前總要“三省吾身”:領導能看嗎?客戶能看嗎?他們(men) 會(hui) 不會(hui) 覺得我太負能量了?思來想去,一一分組屏蔽,生怕遺漏了一個(ge) 重要人物。“有時候會(hui) 想,朋友圈不知不覺就變了樣,大家每天分享的都是積極向上的東(dong) 西,或者是活在自己幻想中的生活寫(xie) 照,而我發負麵是不是反人類啊?”劉倩很無奈,“但我認為(wei) 朋友圈發負麵情緒隻是發出想得到別人關(guan) 心的信號。這樣的人不是壞人,隻是心裏委屈想找人說說話,求個(ge) 安慰。”

  中南民族大學的樸朵晴的朋友圈,除了分享美好的日常,也有不少情緒負麵的言論。樸朵晴說,自己會(hui) 經常通過朋友圈宣泄情緒,這來源於(yu) 當時“想要站在山頂尖叫”的欲望。

  在發之前,樸朵晴不想顧慮旁人。“如果有人來和我直接說,他不喜歡我這一類朋友圈,我會(hui) 分組屏蔽他;如果沒有,我不認為(wei) 我需要為(wei) 對方的‘玻璃心’負責。”相較於(yu) 與(yu) 朋友一對一聊負麵情緒,樸朵晴覺得,發朋友圈能快速地“釋放不開心”,同時也能在她情緒得到舒緩後,刪除或者僅(jin) 自己可見。“負麵情緒十分正常,在不傷(shang) 害別人的前提下想要宣泄,無論是坐在街上大哭,還是發朋友圈,隻是個(ge) 人選擇”。

  弗洛伊德曾說,壓抑和宣泄是人的兩(liang) 種基本心理機製。在現實生活中,由於(yu) 場合的限製,人們(men) 一般會(hui) 選擇壓抑情緒。而網絡空間具有相對的隱匿性和虛擬性,逐漸成為(wei) 人們(men) 宣泄情緒的場所。社會(hui) 學家劉易斯·科塞提出的“安全閥機製”理論建議,要給人們(men) 的情緒宣泄提供一個(ge) 緩衝(chong) 地帶。朋友圈就像一個(ge) 緩衝(chong) 地帶, 發發牢騷,吐槽生活,暴露自己無奈和脆弱的一麵,一定程度上有助於(yu) 緩解心理壓力, 消除鬱悶情緒。

  但對於(yu) 一些接收者而言,負能量朋友圈意味著“情感垃圾”。南京金陵學院大四的楊怡然對這一類負麵朋友圈很排斥,每當學習(xi) 累了想點開朋友圈放鬆,看到一些“滿滿負能量”的喪(sang) 氣話,楊怡然覺得自己的好心情都被破壞了。“看到很喪(sang) 的朋友圈,會(hui) 覺得這人很慘,成天往朋友圈倒垃圾。我個(ge) 人不認為(wei) 喪(sang) 喪(sang) 的人有多酷,真心覺得,感歎人生不幸命運不公的人,麻煩考慮朋友圈其他人的感受,你的負麵情緒請不要自私地影響其他人”。

  在某教育機構工作的李佳則認為(wei) ,朋友圈屬於(yu) 公共場所,一條朋友圈的背後或許有幾百雙眼睛盯著看,說者無心隻是想發泄一下,但聽者有意,未必會(hui) 習(xi) 以為(wei) 常。“或許你覺得對方不愛看可以不看,但知道別人不愛看,那你幹嗎發呢?每個(ge) 人都是被生活磨得沒了脾氣然後又重拾信心繼續生活,隻想發泄的話不如寫(xie) 日記鎖起來,想得到回應就把難過的話講給真正關(guan) 心你的朋友聽,成長中我們(men) 最需要學會(hui) 的就是在多數人麵前閉嘴”。

  武漢大學發展與(yu) 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陳武表示,消極和積極的朋友圈都是正常的,情緒的宣泄非常必要。有人發布負能量朋友圈是因為(wei) 本身很喪(sang) ,也有的人是為(wei) 了讓自己看起來“不好”降低別人的競爭(zheng) 感,大多數人是在展現真實的狀態。負能量朋友圈有時候會(hui) 讓人產(chan) 生不適,“田園牧歌”式的朋友圈也可能讓周圍人因對比而心情“不美麗(li) ”。當自己受到“負能量”朋友圈影響時,可以先思考:我為(wei) 什麽(me) 容易受到它們(men) 的影響?

  “受影響與(yu) 自身生活狀態有關(guan) ,當生活本身比較負能量,就會(hui) 容易受到負能量影響。朋友圈隻是生活的一部分,自身生活方式以及選擇信息的渠道更需要反思。”陳武老師指出,如果朋友圈太喪(sang) ,而且被嚴(yan) 重影響,說明有可能你的朋友圈在情緒上越來越同質,此時需要超越單維的東(dong) 西,與(yu) 更多不同的人接觸,看到多元化。

  相比“喪(sang) 氣”朋友圈“恨不能再也不見”的人,有的人選擇對這一類朋友圈表示理解。就職於(yu) 某獵頭公司的畢子琪微信好友數量上千,朋友圈形形色色,其中不乏時常倒苦水的同事或同學,動輒“我太菜了,想辭職”。畢子琪認為(wei) ,朋友圈本就多姿多彩,是建立自己人物設定的地方。“作為(wei) 一個(ge) 活生生的人,當然有自己的脾氣和情緒。情緒是自己的,朋友圈是自己的,如何在自己的領地來調節情緒,完全由自己做主”。

  至於(yu) 如何對待負麵朋友圈,畢子琪則相對糾結:“如果是關(guan) 係還不錯的同學,我會(hui) 評論安慰一下。關(guan) 係一般的同學,我會(hui) 有‘啊大家都不容易,都在被困擾’的想法,但幫不上忙,就很無奈。”

  對此,陳武老師認為(wei) ,麵對朋友圈他人的負麵情緒,有的人會(hui) 因不知如何安慰而有心理負擔,但這大可不必。“我們(men) 可能有非理性認知,即需要為(wei) 別人的負麵情緒負責,但這兩(liang) 者沒有必然的責任。這時候不去安慰、點讚和評論問題不大,不要把自己置於(yu) 一個(ge) 必須要做點什麽(me) 的境況。別人的情緒和問題,作為(wei) 旁觀者的解決(jue) 程度非常有限。一定要做什麽(me) 的話,不用在朋友圈聊,可以私下去聯係、去傾(qing) 聽”。

  “發負能量朋友圈本身不是問題,任何問題都是度的問題。朋友圈是介於(yu) 個(ge) 人和公共的區域,不能無視別人的存在,畢竟別人是可以看到的。”陳武老師建議,公開發任何類型的朋友圈都應有一個(ge) 度,在合理展現真實狀態的同時,照顧別人的感受,以合適的頻率傳(chuan) 達一些有幫助的信息量,這才是相對成熟的心理狀態。“對於(yu) 看朋友圈的人來說,真的受到很大影響的話,不用想太多,屏蔽就好”。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