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路上,能吃苦才可得真知
【一線講述】
考古路上,能吃苦才可得真知
講述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李維明
我成長於(yu) 20世紀50年代,經曆了一段以艱苦奮鬥為(wei) 榮的歲月。20世紀80年代,我考入鄭州大學曆史係讀本科,後進入北京大學考古學係隨導師鄒衡學習(xi) 夏商周考古。學術理想從(cong) 此萌發:為(wei) 探索中國曆史與(yu) 考古研究盡微薄之力。此後,我便潛心於(yu) 夏商文化研究,取得了一些學術成果。
回首治學之路,我深感做學術是對品格的錘煉,能吃苦是其中重要一關(guan) 。
記得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豫南地區作考古調查,曆時425天,行程10500公裏。當時經費非常有限,每天平均不到8塊錢,為(wei) 了節省經費,我晚上住過辦公室、教堂或人家的過道。
在信陽固始平寨發掘時,我住的地方距發掘工地4裏地,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往工地跑,晚上回來天已黑了。發掘工作即將結束的前一天傍晚,有幾根地層線沒來得及測量繪圖,隻好留待第二天。當晚下起大雨,第二天雨仍下個(ge) 不停。看著深約五米、坑壁黏土不斷脫落的考古發掘探方,我決(jue) 定冒雨測繪,確保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於(yu) 是,我穿上雨衣,拄著一根長竹竿下到坑底,把那幾根地層線仔細測繪在地層剖麵圖上。離開發掘工地時,雨變成了雪。不久,我因病毒感染反複高燒,在醫院躺了16天。病情剛有好轉,我就立刻趕到信陽去整理出土文物。整理室是一間簡易房,屋頂隻鋪了一層薄薄的石棉瓦,窗戶是紙糊的,沒有爐火取暖。12月的河南很冷,我捂著棉大衣、棉鞋、棉帽,每天從(cong) 早七點一直工作到晚十一點,終於(yu) 獲得了一批淮河上遊龍山文化、商文化、西周文化的考古新材料。
做學問不僅(jin) 要能吃苦,還要敬畏學術,有社會(hui) 責任感。比如,我在夏商文化研究上苦行多年後終有所獲,即在商代前期牛肋骨刻辭上補識出“乇”字,在二裏頭文化牛肩胛卜骨上發現刻辭,並將其中一個(ge) 字隸定為(wei) “夏”字。這兩(liang) 個(ge) 學術發現說明,一個(ge) 人不論能力大小,隻要胸懷學術理想並腳踏實地去求索,一定會(hui) 有所收獲。
今天,國家對文物挖掘和保護、曆史研究和傳(chuan) 承高度重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期關(guan) 於(yu) 積極培養(yang) 壯大考古隊伍的指示更讓人備受鼓舞。考古發掘與(yu) 研究條件進一步改善,多學科聯合獲取考古信息的能力大為(wei) 提升。當此之時,期待更多年輕學者加入我們(men) ,以篤定的理想信念與(yu) 務實的學術品格深入研究,為(wei) 考古事業(ye) 蓬勃發展積蓄新生力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陳之殷、胡曉軍(jun) 、晉浩天、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把握時代要求,培養考古人才
對於考古學者而言,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是探索發現、求得真知的驅動力,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注入強勁動能。[詳細] -
帶著公眾走近考古、“觸摸”曆史
2008年,北京大學公眾考古與藝術中心率先舉辦了全國優秀中學生夏令營,通過多種活動讓對考古有好奇心的同學們了解考古學科的理論、方法和其中苦樂。[詳細] -
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一堂寶貴的實踐課
在劉賀墓槨室西側回廊中,發現了一堆雜亂的類似藤條的器物,竹木漆器專家鑒定出它們是刻有文字的竹簡。[詳細] -
非遺文化進校園
從2019年開始,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和如皋市文化館合作開設“非遺課程基地”,挑選十幾種具有如皋特色、可長期開展教學的非遺項目融入教材,讓學生學習非遺文化知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