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農耕教育不是成績表上的一個分數

龍之朱 發布時間:2020-11-03 08:4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近期,中國青年報社社調中心一項調查顯示:98.0%的受訪者支持學校開展農(nong) 耕教育。受訪者中,87.4%的受訪者是中小學生家長。

  98.0%的支持率,真的很高。盡管多數受訪者生活在城市裏,但如此熱切地認可學校開展農(nong) 耕教育,至少表明社會(hui) 對這一命題存在較高的認知程度。可見,讓我們(men) 的孩子們(men) 從(cong) 小就熟悉稼穡、體(ti) 驗農(nong) 耕,多一些田園常識,多一點農(nong) 事習(xi) 練,並不是一個(ge) 特別難以接受的理念。

  國人對這樣的理念,原本並不陌生。長期以來,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中就不乏對農(nong) 桑的向往和對田園的迷戀。“農(nong) 人告餘(yu) 以春及,將有事於(yu) 西疇。”“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er) 女各當家。”其實,不管是作為(wei) 一種生產(chan) 方式,還是作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農(nong) 耕一直在那裏。它在詩文中,也在現實裏;它在我們(men) 的文化想象中,也在現實社會(hui) 的製度中。因此,忽略農(nong) 耕教育,並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

  從(cong) 現實來看,當下學校開展農(nong) 耕教育,至少需要跨越三重障礙。

  其一,當下的生產(chan) 生活習(xi) 慣與(yu) 農(nong) 耕時代漸行漸遠,孩子們(men) 很難隨時獲得農(nong) 耕知識。這當然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現代社會(hui) 分工的結果。長此以往,或許隻剩下兩(liang) 種學生,一是已經進城的學生,再就是隨時準備逃離農(nong) 村的學生。要讓他們(men) 有接觸農(nong) 耕生活的機會(hui) ,恐怕不太容易。

  其二,相關(guan) 教育製度也不支持學生親(qin) 近農(nong) 耕。當下不少學校的管理製度,也更傾(qing) 向於(yu) 把學生圈在校園裏。前幾年,因為(wei) 春遊出事,有些學校居然連春遊秋遊都不再組織,更不要說去接觸農(nong) 耕生活了。

  其三,當下社會(hui) 文化也往往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農(nong) 耕,在不少人眼裏,親(qin) 近農(nong) 村,意味著文化降維、品質降維。盡管這毫無道理可言,卻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因此,學校開展農(nong) 耕教育,絕不僅(jin) 僅(jin) 意味著開一些農(nong) 業(ye) 課程,或者像觀光一樣把孩子們(men) 拉到農(nong) 村走馬觀花一番,而是需要進行一番紮實的清理工作。

  這就要求,學校教育要走出以往狹隘的路徑,讓學生們(men) 能夠接觸更多的社會(hui) 生活、生產(chan) 實踐;也要走出分數至上的迷思,告訴學生教師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實踐。當然,還包括回歸土地、回歸常識、回歸生活,等等。很多時候,不能怪學生鬧出“藤上摘土豆”“樹上掛西瓜”的笑話,而應該怪我們(men) 的成人社會(hui) 沒有給孩子們(men) 提供合適的農(nong) 耕教育。

  順便說一句,我堅決(jue) 反對一些專(zhuan) 家“把包括農(nong) 耕學習(xi) 在內(nei) 的勞動教育學業(ye) 成績,納入學生檔案、作為(wei) 升學就業(ye) 依據”的建議,那仍然是應試教育的老套路,並不足取。這不僅(jin) 不可能讓學生愛上農(nong) 耕、愛上土地,反而會(hui) 背離農(nong) 耕教育的初心。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