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教育對外開放的另一種選擇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教育國際化遭遇嚴(yan) 峻挑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優(you) 化教育開放全球布局,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層次和水平。”今年6月,國家印發《教育部等八部門關(guan) 於(yu) 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對新時代的教育對外開放作出重要部署。疫情之下,“在地國際化”在當前顯得尤為(wei) 重要,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和現實意義(yi) 。
“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產(chan) 生於(yu) 20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歐洲,由瑞典馬爾默大學副校長本特·尼爾森最早提出。“在地國際化”是指,“教育領域中發生的除學生海外流動之外的所有與(yu) 國際事務相關(guan) 的活動”,即打破以跨境教育為(wei) 主的傳(chuan) 統形式,立足本國本土本校,麵向全體(ti) 師生,努力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提高學校的綜合效益,進而實現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ang) 目標。
“在地國際化”是疫情之下培養(yang) 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zheng) 力人才的有效途徑。“在地國際化”鼓勵學生從(cong) 跨國學習(xi) 轉向立足本土的國際化培養(yang) 。受疫情影響,教育國際流動性下降,作為(wei) 傳(chuan) 統留學目的地的西方國家因疫情嚴(yan) 重而導致留學人數銳減。從(cong) 長遠來看,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可能會(hui) 導致人才回流。我們(men) 應加快研究和製定“在地國際化”戰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校園,加快國際化課程建設,加速在線教育和課程的普及和優(you) 化,為(wei) 全體(ti) 學生提供不出國門就能夠接觸到國際優(you) 質教育資源和跨國文化的機會(hui) 。
中外合作辦學“擴招”是“在地國際化”的有效嚐試。受全球疫情影響,今年秋季赴境外國家和地區留學學生麵臨(lin) 困境。教育部采取積極措施,臨(lin) 時允許部分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適當增加招生名額,為(wei) 受疫情影響出國受阻的學生提供國內(nei) 就學機會(hui) 。幾十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擴招”是“在地國際化”的有效嚐試,是擴大教育國際公共產(chan) 品供給的有效舉(ju) 措,為(wei) 國際化人才培養(yang) 、國內(nei) 教育體(ti) 製與(yu) 國際教育全麵接軌、提升我國高校國際競爭(zheng) 力、發展國際教育提供了有益探索。
加快在線教育教學與(yu) 課程建設是實現“在地國際化”的有效突破口。在線教育是未來教育的重要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將推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chuan) 授方式、教和學關(guan) 係發生革命性變化。科技賦能教育,推進教育教學方式改革、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具有革命性意義(yi) 。後疫情時代,線上課程和教學勢必成為(wei) 教育國際化的一個(ge) 顯著趨勢。通過慕課“出海”,中國在線教育走向世界,中國教育的國際輻射力將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力將得到提升。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我們(men) 既要高舉(ju)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旗幟,為(wei) 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又要在後疫情時代化危為(wei) 機,探索實施“在地國際化”戰略,推動實現教育國際化和教育現代化,這是我們(men) 的共同使命和目標。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曆史文化景區如何開發研學課程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視察敦煌時強調,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曆史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詳細] -
高校創新創業課程教學體係改革探析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的努力方向。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高校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舉措。[詳細] -
18年青春接力聚螢成光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本科畢業生徐玥瑩來到雲南省施甸縣支教已經三四個月了,作為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她將在這裏度過一年的支教時光,用一年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詳細] -
尼瑪紮西:鞠躬盡瘁為科研
西藏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鍾國強曾經與尼瑪紮西共事20多年,從沒見尼瑪紮西有過節假日與周末,不下鄉不出差時,一定能在辦公室裏找到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