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次說教抵不過一次親身嚐試——有意義的寒假作業該什麽樣
寒假來了,隨著小神獸(shou) 們(men) 的“紛紛歸籠”,以家庭教育為(wei) 主陣地的寒假作業(ye) 逐漸浮出水麵,排上重要日程。仍然以防疫為(wei) 主基調的這個(ge) 假期,學校的寒假作業(ye) 怎麽(me) 布置?家長又如何接盤?小神獸(shou) 們(men) 又如何在截然不同的時空裏自然過渡,學玩合一,自主自律地完成一個(ge) 階段的茁壯成長?新時期的老問題,需要我們(men) 每一位教育者好好謀劃思考。
盡管各學校寒假作業(ye) 的形式不一,但背後的目標與(yu) 期待是一樣的。寒假作業(ye) 與(yu) 學校作業(ye) 有一個(ge) 重要的不同,是孩子學習(xi) 的場所發生了變化,這也意味著,寒假作業(ye) 需要彰顯一定的彈性和智慧,這樣孩子們(men) 才容易上手,得心應手。
兒(er) 童化,讓孩子做好玩的事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中學”“學中玩”體(ti) 現的是高質量教育的精髓。體(ti) 育作業(ye) ,讓孩子們(men) 進行400米長跑,孩子個(ge) 個(ge) 會(hui) 苦大仇深。但是讓每個(ge) 孩子胸前貼一張紙,慢跑時看誰的紙不隨風飄舞,牢牢粘在胸前,一樣達到了400米體(ti) 能訓練的目的。閱讀作業(ye) 也是如此。正襟危坐地要求孩子“必讀10本書(shu) ”,很可能孩子對這10本書(shu) 就喪(sang) 失了本來的興(xing) 致,好看的書(shu) 也變成了苦役。但如果順勢設計“環遊棋閱記”的遊戲,把孩子們(men) 的假期閱讀變成一個(ge) 魔術拚圖,讀一本,積累一塊,讀完了,拚成整圖,以此來換取開學“學生百家講壇”(孩子們(men) 自己當老師,給全年級講書(shu) )的入場券,相信孩子們(men) 一定不會(hui) 抗拒。
自然化,讓孩子們(men) 做順勢而為(wei) 的事
家庭教育不比學校教育。學校的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而學校整體(ti) 的規章製度,班級的班風班貌,對孩子的行為(wei) 也有很強的約束力。但在家庭中,很難說孩子會(hui) 自覺地服從(cong) 一些規則,特別是來自父母製定的規則。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任何一個(ge) 孩子,都是在與(yu) 父母的逆反中成長起來的。沒有逆反,就沒有成長。因此,父母要在愛和管教中遊刃有餘(yu) ,讓孩子們(men) 主動地服從(cong) ,自覺地養(yang) 成勞動、鍛煉的習(xi) 慣,本身就十分困難。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每次勞動鍛煉都效仿學校作業(ye) 的時長規定、量化考核,那麽(me) 孩子的積極性一定會(hui) 大打折扣。美育更是如此,作為(wei) 一種特長、一種素養(yang) ,所修習(xi) 的時間一定是非常長久的,這背後越是功利,孩子越難體(ti) 味真正的藝術滋養(yang) 。
正因為(wei) 家庭教育相比學校教育不那麽(me) 刻意,所以對於(yu) 體(ti) 育、美育、勞動教育等習(xi) 慣和素養(yang) ,更多的需要自然的陶養(yang) 。其中,最重要的是家長的以身示範、言傳(chuan) 身教。而學校的寒假作業(ye) 體(ti) 現開放性、選擇性,讓家長自然而然地,運用各種契機鼓勵引導孩子,這一點也十分重要。去年寒假,疫情影響,孩子們(men) 遲遲沒有複學。小神獸(shou) 們(men) 久居家中,無比想念校園,老師們(men) 給孩子布置了綜合主題作業(ye) ,“用你的畫筆畫出心中最美的校園”。不少孩子畫畫、寫(xie) 詩,很多父母也參與(yu) 其中,個(ge) 中深情厚誼催人淚下。
情景化,讓孩子做有創造的事
通常來說,在學校做作業(ye) ,老師對孩子們(men) 的準備工作“要求比較高”。美術、書(shu) 法課作業(ye) ,通常是在專(zhuan) 業(ye) 教室完成。筆墨紙硯,各種教學工具和器材等,給了孩子充足的準備。體(ti) 育課更自不待言。各種運動教具,場館器材,應有盡有。但是在家裏的情況就不一樣了,要完成這些作業(ye) ,還需要老師把困難想在前,克服工具材料的困難,因地製宜,變廢為(wei) 寶,這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疫情期間,孩子們(men) 的創意作畫,用紙巾折成牡丹花,孩子們(men) 插花,獻給母親(qin) 節的禮物就是很好的例子。
儀(yi) 式感,增加孩子作品展示的機會(hui)
比如在布置作業(ye) 之時,讓孩子們(men) 有這樣一種意識和感覺,如果我認真完成作業(ye) ,就會(hui) 得到學校的認可,老師和同學們(men) 的鼓勵,那麽(me) 他們(men) 就會(hui) 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這項活動。孩子們(men) 渴望自己的東(dong) 西被看見,被慎重對待,各種參與(yu) 感就被激發出來了。他們(men) 會(hui) 感覺這不是作業(ye) ,而是作品,凝聚了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因此,學校從(cong) 布置作業(ye) 到宣布活動開始,需要增加一些儀(yi) 式感,比如遴選一些優(you) 秀作品在某個(ge) 特定的日子進行班級匯報、學校展示,並鄭重地告訴他們(men) ,孩子們(men) 的內(nei) 在創造力就會(hui) 源源不斷地湧流出來。
不同的作業(ye) 林林總總,哪一種更科學,更有價(jia) 值?整體(ti) 來說,主題式、探究式、活動式作業(ye) 很大程度上能激發孩子的參與(yu) 感,讓德智體(ti) 美勞五育在潛移默化中體(ti) 現。如北大附小假期的“種蒜苗”主題活動。孩子們(men) 不隻參與(yu) 蒜苗的培育勞動,根據水培、土培進行各種科學實驗,還有的學生在此啟發上,創編《三個(ge) 大蒜頭》的繪本故事。主題活動更像“春種一粒粟,秋收萬(wan) 顆籽”的效果,孩子們(men) 的潛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挖掘和生長。
孩子們(men) 道德品質的真正提升,靠的是智慧開闊的實踐活動。十次的說教抵不過一次的親(qin) 身嚐試。無論體(ti) 育美育還是勞動教育,身體(ti) 力行的內(nei) 容更容易積聚美德的力量,養(yang) 成孩子們(men) 良好的品格。(作者:莊嚴(yan) ,係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教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我國孤獨症兒童康複問題的困境與破局
賈美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每年國家財政都會撥出一筆經費,用於孤獨症兒童康複訓練補貼。[詳細] -
改變男孩柔弱化,從抓好體育課開始
1月28日,教育部官網上一則“教育部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404號(教育類410號)提案答複的函”,引起廣泛關注。[詳細] -
學會正確使用手機是一門必修課
隨著手機日益普及,學生使用手機對學校管理和學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尤其是智能手機,不僅具有通信功能,還具備上網、遊戲、社交等多種功能。[詳細] -
教育部禁止手機入課堂,手機如何拿得起放得下管得住?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