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當輔導員”是屈才嗎
近日,一則武漢大學輔導員招聘錄取公示引起社會(hui) 熱議。錄取名單上的新晉輔導員學曆清一色為(wei) 名校碩博士,甚至還有海歸的名校博士。討論中不乏學曆貶值、博士“內(nei) 卷”等聲音。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2019年高校招生人數突破900萬(wan) 大關(guan) ,大學生群體(ti) 規模日益龐大,結構更趨多元,校園與(yu) 社會(hui) 的互動性趨強,心理問題集中凸顯,大學生的管理與(yu) 服務難度係數越來越大。這自然需要更高水平的教育工作者參與(yu) 其中,開展相應的輔導工作。在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之後,人們(men) 的觀念也不該再停留在之前精英教育時代,更不應以過時的觀念看待時下的教育實際,不宜用老觀念來審視北清碩博“下餘(yu) 杭”的選擇,這次博士當輔導員的事件也是同理。
更重要的是,以學生為(wei) 中心,加強學生服務本來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和要求。2017年,教育部印發文件明確提出,高校輔導員要按1:200的師生比例配備。一些高校也明確規定,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必須有一線輔導員工作經驗。博士當輔導員等現象的出現,離不開高學曆人才供需結構變化的大背景。2003年前後,每年高校引進教師高達16萬(wan) 人,碩士甚至本科畢業(ye) 生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份高校輔導員的工作,而近幾年,高校每年能提供的就業(ye) 崗位僅(jin) 3萬(wan) 人左右。在人力資源供給側(ce) ,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高校每年博士招生人數僅(jin) 幾千人,碩士也不過幾萬(wan) 人,而在2020年,碩士招生人數已突破100萬(wan) 人,博士招生人數也已超過10萬(wan) 人。這種供需結構的變化,必然導致相同就業(ye) 崗位平均學曆層次的提升。
除了供需結構變化外,對於(yu) 高學曆人才本身來說,無論是選擇進高校當輔導員,還是去街道辦甚至是中小學,都是他們(men) 對就業(ye) 待遇進行現實衡量後的經濟理性選擇。就拿當輔導員來說,不僅(jin) 存在未來轉至科研崗的可能,而且勞動報酬、社會(hui) 保障等有形無形的待遇也不算低,對不少博士生來說,算得上一份性價(jia) 比較高的工作。
當然,其中也多少暴露出一個(ge) 已被聚焦多次的問題:為(wei) 什麽(me) 許多人明明不想做學術,卻還是要攻讀博士學位?實際上,對於(yu) 很多人而言,“讀博”更多是一個(ge) 慣性的選擇,同時也是一個(ge) 無奈的選擇。麵對越來越嚴(yan) 峻的就業(ye) 挑戰,不少人一路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步步攀登直至登頂。然而,他們(men) 中很多人在明知沒有專(zhuan) 業(ye) 前景的領域苦苦讀完博士,然後去做一份完全與(yu) 專(zhuan) 業(ye) 無關(guan) 的工作。
一名博士的養(yang) 成,占用並耗費不少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當利用大量優(you) 質教育資源培養(yang) 出的博士去從(cong) 事了與(yu) 自身專(zhuan) 業(ye) 無關(guan) 的輔導員,是否是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這種質疑也頻頻出現相關(guan) 的討論中,說到底,這背後是對博士培養(yang) 製度的發問與(yu) 反思。新時代的大學教育對輔導員崗位的要求非常高,博士去當輔導員本質上不存在浪費,不過其中的問題也值得探討。具體(ti) 來說,目前的研究生教育,還存在兩(liang) 個(ge) 顯著問題:一個(ge) 是學科結構問題,一個(ge) 是微觀的研究方向問題。
近年研究生報考人數持續大漲,其中增長大多來自人文社科專(zhuan) 業(ye) ,相較理科生,人文社科專(zhuan) 業(ye) 的畢業(ye) 生想要獲取一份體(ti) 麵或者有競爭(zheng) 力的工作,似乎難度更大。當然,這可能無關(guan) 學科價(jia) 值高低的問題,主要還是由社會(hui) 需要決(jue) 定的。科技創新的現實需求,無一不指向理工科人才的培養(yang) 。2020年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hui) 議進一步釋放了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擴招的信號。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未來博士生的擴招,應與(yu) 實際需求相匹配。當這種結構的調整與(yu) 社會(hui) 需求結構匹配度日趨接近,自然可以減少討論中所提到的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浪費。
至於(yu) 研究方向,目前大量的研究生培養(yang) ,往往是基於(yu) 自身學科發展的需要甚至就是寫(xie) 論文的需要進行簡單複製,離實際需求太遠,這一問題亟待解決(jue) 。立足國家社會(hui) 經濟的發展、堅持問題導向進行研究,或許才能真正展現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的價(jia) 值。(作者:陳誌文,係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十次說教抵不過一次親身嚐試——有意義的寒假作業該什麽樣
寒假來了,隨著小神獸們的“紛紛歸籠”,以家庭教育為主陣地的寒假作業逐漸浮出水麵,排上重要日程。[詳細] -
學會正確使用手機是一門必修課
隨著手機日益普及,學生使用手機對學校管理和學生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尤其是智能手機,不僅具有通信功能,還具備上網、遊戲、社交等多種功能。[詳細] -
我國孤獨症兒童康複問題的困境與破局
賈美香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每年國家財政都會撥出一筆經費,用於孤獨症兒童康複訓練補貼。[詳細] -
改變男孩柔弱化,從抓好體育課開始
1月28日,教育部官網上一則“教育部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4404號(教育類410號)提案答複的函”,引起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