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職業教育如何從“陰影”走向“高光時刻”?

發布時間:2022-03-04 15:0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長期關(guan) 注職業(ye) 教育的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胡衛留意到身邊有這樣一種現象,“我本人朋友同事中不乏有子女被中高職院校錄取的,其中有些做父母的就會(hui) 覺得臉麵無光,何至於(yu) 此呢?”胡衛發問。

  究其緣由,胡衛認為(wei) 症結在於(yu) 公眾(zhong) 對職業(ye) 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職業(ye) 教育往往被看作是‘失敗者的教育’,‘普職分流’被很多家長誤認為(wei) 是‘普職分層’,很多家長更是充滿‘普職分流恐慌’,所有這些,極大加劇了中考、高考競爭(zheng) ,不同程度影響了‘雙減’目標的落實。”胡衛解釋。

  近年來,中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ye) 教育體(ti) 係,“提高質量、提升形象”是中國官方今年給職教發展定下的兩(liang) 大任務。不過,受“學而優(you) 則仕”等傳(chuan) 統觀念和以選拔為(wei) 導向的評價(jia) 製度影響,當下社會(hui) 對職業(ye) 教育的認同度仍不高。很多時候,職業(ye) 教育還在“陰影”之下。

  在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zhuan) 業(ye) 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東(dong) 北大學原校長趙繼看來,中國職業(ye) 教育對於(yu) 民眾(zhong) 的吸引力不高,解決(jue) 這一問題的關(guan) 鍵在於(yu) 提升職業(ye) 教育的辦學條件。他在提案中建議:“加快改善職業(ye) 教育辦學條件,讓更多職教學子走向人生‘高光時刻’!”

  胡衛認為(wei) ,麵對眼下發展職業(ye) 教育“政府一頭熱”和“民間一頭冷”的困局,有必要重構涉及職教發展的相關(guan) 製度。基於(yu) 此,他提出“普職融合”的構想,建議探索發展以專(zhuan) 項技能培養(yang) 為(wei) 主的特色綜合高中;建立並完善職業(ye) 教育高考製度,充分擴大受教育者的選擇權;穩步推進普高與(yu) 中職合並重組,加快發展新型綜合高中,從(cong) 而化解“中考分流恐慌”,真正改善高中教育質量。

  錨定製度政策層麵以促進職業(ye) 教育發展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山西工商學院校長牛三平。2022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召開前夕,牛三平建議,應製定出台專(zhuan) 項政策,支持社會(hui) 力量舉(ju) 辦或參與(yu) 舉(ju) 辦職業(ye) 教育,對於(yu) 營利性與(yu) 非營利性職業(ye) 院校,都給予鼓勵和支持。

  事實上,社會(hui) 力量興(xing) 辦的職業(ye) 教育,一直是中國現代職業(ye) 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20年,全國共有獨立設置的中等職業(ye) 學校9896所、高等職業(ye) 院校1468所,其中,由社會(hui) 力量舉(ju) 辦的民辦中職學校1953所,占中職學校總數19.73%。

  “從(cong) 全國來看,目前已有個(ge) 別省份先行先試推進職業(ye) 院校混合所有製辦學,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社會(hui) 資金參與(yu) 。”牛三平說。

  牛三平認為(wei) ,要從(cong) 根本上提高職業(ye) 教育在全社會(hui) 的地位,建議加大加強對職業(ye) 教育投資政策的傾(qing) 斜力度,還要解決(jue) 和保障好學生的升學和就業(ye) 問題,加快推動職業(ye) 院校創新辦學模式,推進校企深度合作。

  趙繼也建議,要切實保障職業(ye) 教育經費投入,並由國家有關(guan) 主管部門牽頭,協調各地和各部門厘清分工,落實責任,合力保障職業(ye) 教育辦學條件的改善。另一方麵,及時建立與(yu) 辦學規模、培養(yang) 成本、辦學質量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製度,切實加大對職業(ye) 教育的投入。

  2021年10月份,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現代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到2025年本科職業(ye) 教育的規模將不低於(yu) 10%,更多職業(ye) 學校畢業(ye) 生將接受高質量的職業(ye) 本科教育。

  中國政府網3月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高職院校擴招139.41萬(wan) 人,加上2020年擴招的157.44萬(wan) 人,兩(liang) 年共計擴招296.85萬(wan) 人,超額完成2020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兩(liang) 年“擴招200萬(wan) 人”的目標。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