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藝人四十餘載傳承皮影技藝展非遺魅力
“在嶽飛背上刺了‘精準報國’四字以堅定心誌……”走進青海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東(dong) 峽鎮杏花莊村,方言唱腔引人注目。村廣場白色幕布上,皮影戲《嶽母刺字》正上演著精彩橋段。
“好,好,好!”陣陣鼓聲和台下喝彩聲夾在一起,讓這個(ge) 小山村熱鬧非凡。
幕布後,60歲的河湟皮影戲青海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靳永紅雙手“把玩”著皮影角色,麵部表情也隨唱詞變化,仿佛身臨(lin) 其境。
靳永紅出生的大通縣,地處青海東(dong) 部河湟穀地,因皮影、刺繡和農(nong) 民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聞名,曾兩(liang) 次被評為(wei)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
家中世代以皮影戲為(wei) 業(ye) 的靳永紅,從(cong) 小就對皮影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父親(qin) 一有演出,他就緊隨其後學習(xi) ,久而久之便掌握了一些基礎,後又跟著村裏老藝人學習(xi) 。
演皮影戲,首先要雕刻“影人”。“製作皮影的原料要用牛皮,小時候買(mai) 一張皮要30多元(人民幣),家裏負擔不起,就用雨鞋的紙盒學習(xi) 雕刻,但紙板不像牛皮柔軟,下刀程度和深淺不好掌握。”靳永紅說。
但靳永紅沒放棄,夜以繼日地練習(xi) 基本功,指尖起血泡、腰酸脖子疼是常有的事。父親(qin) 看到靳永紅如此喜愛,買(mai) 來一張牛皮讓他練習(xi) 雕刻。“皮影也是工藝品,要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等十幾道工序。”靳永紅說,製作一個(ge) “影人”,要刻畫上千刀,快則半個(ge) 月,慢則一個(ge) 月。人物造型由10幾個(ge) 部件組成,有時一個(ge) 小小的釘縫得來回調十幾遍。
雕刻技藝“過關(guan) 後”,靳永紅開始練唱功和操耍技巧,“青海皮影要用方言唱,很少有文字劇本,全憑口頭傳(chuan) 承。一場演出少則2個(ge) 小時,除了手上操縱多個(ge) 皮影,嘴上還要說、念、打、唱等。”
多年的磨煉、實踐,靳永紅的技藝日益成熟,也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民間藝人,常常被邀請到各地演皮影戲。
多年來,靳永紅還累計創作皮影作品上萬(wan) 餘(yu) 件,有人物、龍鳳禽獸(shou) 、花鳥樹蟲、山石門景等。為(wei) 挑戰自己,靳永紅精刻《文成公主入藏》(片段),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一內(nei) 容。
精致的皮影製品也憑借政府搭線展出在北京、上海等地以及奧地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lan) 等國家。
“以前村裏文娛活動少,看皮影戲人很多,現在文化活動越來越豐(feng) 富,為(wei) 了與(yu) 時俱進,我們(men) 在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又進行創意創新設計,例如雕刻有關(guan) 建黨(dang) 100周年係列皮影、各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等。”靳永紅說。
在靳永紅看來,皮影戲傳(chuan) 承人下一代們(men) 也並非難尋,“兒(er) 子傳(chuan) 承了這項技藝。前幾年自己又在村上開設工作室,招收徒弟傳(chuan) 授技藝。在‘非遺進校園’係列活動中,作為(wei) 受聘指導教師給學生教授技藝,大家學習(xi) 的熱情都很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不得以任何理由削減擠占美育課時
5日,記者從青海省教育廳獲悉,該省挖掘整理青海傳統特色體育項目資源,逐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創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方式。[詳細] -
“青春獻禮”百場誌願服務活動 踐行“雷鋒精神”
為進一步推進學雷鋒誌願服務製度化常態化,發揮廣大誌願服務組織和誌願者勇於擔當、敢於創新、善於作為的模範作用,“3·5”學雷鋒日來臨前夕。[詳細] -
職業教育如何從“陰影”走向“高光時刻”?
究其緣由,胡衛認為症結在於公眾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職業教育往往被看作是‘失敗者的教育’,‘普職分流’被很多家長誤認為是‘普職分層’,很多家長更是充滿‘普職分流恐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