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加強科學技術普及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築基”

發布時間:2022-09-08 16:09:00來源: 光明日報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強化全社會(hui) 科普責任”,並“推動科普全麵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建設”,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來重視科普工作,深刻認識到科普工作在國民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周恩來在1922年的《共產(chan) 主義(yi) 與(yu) 中國》中指出,資本主義(yi) 的害處“不在他利用科學,乃在他閉塞工人的知識”,而共產(chan) 主義(yi) 則“使產(chan) 業(ye) 集中,大規模生產(chan) 得以實現,科學為(wei) 全人類效力,而人類才得脫去物質上的束縛,發展自如”。毛澤東(dong) 在《國民革命與(yu) 農(nong) 民運動》一文中闡釋了農(nong) 民群體(ti) 與(yu) 科學技術脫節問題,“農(nong) 民問題本來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問題:即帝國主義(yi) 、軍(jun) 閥、地主階級等人為(wei) 的壓迫問題,與(yu) 水旱天災、病害蟲害、技術拙劣、生產(chan) 減縮等天然的壓迫問題。……要解決(jue) 後一個(ge) 問題,需要著全國的革命的政權與(yu) 科學的方法”。

  由此可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自成立之初,便注重將“科學救國”與(yu) “科學救民”的理念相統一,不僅(jin) 關(guan) 注科學技術對國家發展的作用,更強調以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動對於(yu) 人的全麵解放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作為(wei) 執政黨(da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繼續秉持這一理念,並不斷具象為(wei) 新中國的治國方略,貫穿、內(nei) 化於(yu) 一係列製度設計之中。回望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奮鬥路,正是一條踐行“科普為(wei) 民”的光輝之路,黨(dang) 用科學造福人民、武裝人民,為(wei) 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各個(ge) 曆史階段偉(wei) 大成就奠定基礎。

  進入新時代,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地位更加凸顯,同時也麵臨(lin) 著一係列新形勢新挑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yu)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此次《意見》明確提出,科普事業(ye) 是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的事業(ye) ,並按照新時代新要求,提出要以“四化”助力“四服務”,即“構建社會(hui) 化協同、數字化傳(chuan) 播、規範化建設、國際化合作的新時代科普生態,服務人的全麵發展、服務創新發展、服務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社會(hui) 化協同。強調樹立大科普理念,黨(dang) 和政府以及各相關(guan) 部門應當履行好領導責任和管理責任,從(cong) 而構建政府、社會(hui) 、市場等協同推進的社會(hui) 化科普發展格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麵向新時代,要更加注重調動市場主體(ti) 的積極性。事實上,企業(ye) 作為(wei) 創新主體(ti) 應當在科普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將科普與(yu) 科技研發、產(chan) 品推廣、創新創業(ye) 、技能培訓等有機結合,並通過新產(chan) 品及其說明書(shu) 、宣傳(chuan) 廣告等載體(ti) ,麵向產(chan) 品用戶、商戶等特定群體(ti) 進行有針對性、縱深性的知識傳(chuan) 播,從(cong) 而將科普作為(wei) 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字化傳(chuan) 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正在迅猛發展,特別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經曆從(cong) 單項技術向集成技術發展、從(cong) 單體(ti) 智能向群體(ti) 智能演進、從(cong) 數據驅動向場景牽引拓展3個(ge) 趨勢,要充分響應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廣度、深度、速度、精度不斷拓展提升對全民科學素質帶來的新要求,要更加重視數據盜取、隱私泄露、代碼漏洞、算法歧視、技術濫用等問題對經濟安全、科技倫(lun) 理和國家治理帶來的挑戰,努力提升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於(yu) 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和安全意識,讓科技發展的紅利最大限度地惠及公眾(zhong) 。

  規範化建設。此次《意見》的出台,標誌著科普工作的頂層設計不斷強化,科普工作法律法規、政策規劃和體(ti) 製機製不斷完善,科普發展的戰略任務和使命導向進一步明確,適應新時代科技強國建設要求的科普工作係統布局已形成。下一步,要進一步強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科普基礎設施布局、基層科技誌願服務等,將在實踐中探索的成功經驗固化到《意見》任務舉(ju) 措的落實中,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辦法,從(cong) 而有效打造與(yu) 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相適應的科普內(nei) 容、科普隊伍、傳(chuan) 播方式、技術手段和工作範式。

  國際化合作,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麵科技創新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發展格局,深刻改變人類生產(chan) 生活方式;另一方麵,影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成為(wei) 世界各國共同的課題和挑戰。世界各國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共同致力於(yu) 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價(jia) 值實現,特別是要在團結抗疫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各國攜手共同提升公眾(zhong) 科學素質對於(yu) 增強科學抗疫能力、應對危機挑戰的重要意義(yi) ,發揮雙邊、多邊機製的作用,持續開展科學普及,推動公眾(zhong) 科學素質建設。

  (作者:董陽,係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