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
一根根網線,連通時空,千裏咫尺。
透過屏幕,偏遠山區的學生可以聽千裏之外的名師講課,跟屏幕另一端的同齡人實時互動。
足不出戶就能登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瀏覽使用上麵的海量優(you) 質教育資源。
“我們(men) 將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xiang) 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yi) 萬(wan) 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you) 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直高度重視信息化發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敏銳把握信息時代的“時”與(yu) “勢”,始終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wei) 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我國信息化發展特別是教育信息化作出了全麵部署。
緊扣時代脈搏,這十年,教育係統立足信息化這個(ge) 發展的戰略製高點,乘勢而上,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xiang) 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引領教育現代化,成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的強力引擎。
乘勢而上,抓住教育信息化發展機遇
“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這樣一個(ge) 曆史階段,這是一個(ge) 世界潮流。”2012年1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調研考察時作出的這一論斷,不僅(jin) 指明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時代坐標,也揭示了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時代底色。
隻有順應曆史潮流,才能與(yu) 時代同行。加快推進信息化發展既是事關(guan) 教育全局的戰略選擇,也是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緊迫任務。
十年後的今天,互聯網已經成為(wei) 學校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信息技術已經深度融入教育係統,在日常教學、教研、管理等諸多方麵經曆著由起步應用到融合創新的跨越——
在四川康定,四川民族學院計算機專(zhuan) 業(ye) 2022級新生通過雨課堂“克隆班”,與(yu) 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的學生共上同一門專(zhuan) 業(ye) 基礎課;
在新疆喀什,喀什特區高級中學的師生們(men) 借助遠程互動錄播教學係統,可以跟5000多公裏外的深圳紅嶺中學定期舉(ju) 辦線上互動課和教研活動;
在河北衡水,家長登錄手機客戶端就能實時查看孩子所在學校的食堂後廚工作情況,從(cong) 食物采購到烹飪各環節一目了然。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回顧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曆程,亮眼成績單背後是一個(ge) 個(ge) 堅實的腳印: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根據最新數據,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聯網接入率已達100%,未聯網學校實現動態清零,出口帶寬達到100兆的學校占99.9%,99.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ti) 教室。
——數字資源日益豐(feng) 富。今年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正式上線。截至9月初,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所含4個(ge) 子平台中,基礎教育平台提供3.4萬(wan) 條資源,職業(ye) 教育平台上線教育資源庫1194個(ge) 、在線精品課程6628門,高等教育平台上線課程2.7萬(wan) 門,大學生就業(ye) 服務平台共享崗位1370萬(wan) 個(ge) 。截至9月初,平台總訪問量超6億(yi) 人次。
——“數字鴻溝”趨向彌合。實施兩(liang) 輪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三個(ge) 課堂”應用、“一師一優(you) 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深入推進,今年7月至8月,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暑期教師研修”專(zhuan) 題首次上線便為(wei) 1300餘(yu) 萬(wan) 名教師提供了研修服務。
——支撐教育治理現代化成效顯著。建成學校、教師、學生三大教育基礎數據庫,實現全國所有學校“一校一碼”、師生“一人一號”。對“互聯網+教育”新業(ye) 態包容審慎的監管體(ti) 係基本建立,營造持續、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
十年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國家層麵相關(guan) 政策體(ti) 係日臻完善:
——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明確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liang) 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ti) 教師、學習(xi) 應用覆蓋全體(ti) 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ti) 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yang) 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台。
——相繼出台《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教育部關(guan) 於(yu) 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等,全麵提升高校、中小學有關(guan) 信息化能力。
今年以來,教育部黨(dang) 組將大力推動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作為(wei) 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貫徹落實“聯結為(wei) 先、內(nei) 容為(wei) 本、合作為(wei) 要”總體(ti) 戰略,進一步明確方向、統一步調,集中推動數字化建設各項任務。
回望十年奮進路,信息化已經逐步成為(wei) 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信息化帶來教育變革”的共識已在廣大教育工作者中深入人心。
因時而動,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
借助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開發數據采集係統,橫向打通教育數據共享、縱向勾勒學生數字畫像,支持學生個(ge) 性化發展、監督教學質量,科學、客觀地開展教育評價(jia) ……在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數字化已經滲透到教學、管理各方麵,其空間、時間跨度都遠超課堂的範疇。
微觀層麵亮點紛呈,宏觀層麵新潮湧動。
盧灣一中心小學的實踐並非孤例,作為(wei) 全國唯一的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區,上海近年來持續發力推進數字化轉型,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和管理、評價(jia) 的探索在一大批學校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作為(wei) “數字中國戰略”的一部分,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呼應國家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就是要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數字中國建設,就此作出了一係列重要論述。
今年2月,虎年春節剛過,教育部舉(ju) 行黨(dang) 組理論學習(xi) 中心組集體(ti) 學習(xi) 暨教育信息化首場輔導報告會(hui) 。
“教育係統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推進教育資源數字化建設,有基礎、有能力、有優(you) 勢,大有可為(wei) 、大有作為(wei) 。”教育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懷進鵬在會(hui) 上強調。
此前發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則明確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此後,作為(wei) 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階段性成果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自上線起便以海量的優(you) 質資源、流暢的使用體(ti) 驗、不斷豐(feng) 富的內(nei) 容和功能,贏得了使用者的廣泛好評,反過來為(wei) 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大助力。
從(cong) “信息化”到“數字化”,不同表述的背後有哪些新的政策指向?
“經過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建設,我國數字技術與(yu) 教育經曆了起步、應用、融合、創新四個(ge) 階段,目前正處於(yu) 融合與(yu) 創新並存的時期。”正如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榮懷所說,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階段。如果把教育信息化視為(wei) 信息技術推動教育發展的量變過程,那麽(me) 教育數字化轉型將在多年量變積累基礎上實現質變。
如果說教育信息化以基礎設施和資源平台建設,大大提升獲取知識的便捷程度,那麽(me) 以教學和管理模式重塑為(wei) 特征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則將回答如何打破數據孤島、提升師生參與(yu) 度、將日常獲取的大數據應用於(yu) 改進教學和評價(jia) 等諸多新問題。
新理念驅動下,越來越多充滿“智能味兒(er) ”的教育場景正在各地校園裏不斷湧現:
英語課上,學生利用智能設備進行聽說練習(xi) ,能實時知曉自己發音是否標準;
體(ti) 育課上,學生佩戴運動手環,便於(yu) 教師準確測試成績和調整教學內(nei) 容;
課後,學生會(hui) 收到自己的“專(zhuan) 屬作業(ye) ”——這是人工智能基於(yu) 其課堂表現進行的個(ge) 性化推送。
海量資源匯集,人人、時時、處處共享線上課程;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強支撐,教、學、管、評、考、就業(ye) 開始進入精準模式。數據驅動、以學定教、因材施教……數字化正在推動教育變革步步深入。
從(cong) “相加”到“相融”,從(cong) “信息化”到“數字化”,一場深刻的數字革命正與(yu) 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同頻共振、相融互促。
勇立潮頭,引領教育現代化揚帆遠航
對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生來說,2020年春季學期開始之初的居家學習(xi) 是一場難忘的集體(ti) 記憶。
這一過程中,正是一根根網線、一塊塊屏幕、一個(ge) 個(ge) 線上平台,為(wei) 全國2億(yi) 多名大中小學生提供了高質量的居家學習(xi) 軟硬件支持,保證了他們(men) “成長不延期”。
“停課不停學”的大考,不僅(jin) 檢驗了教育信息化多年來在基礎設施和資源平台上的建設情況,也折射出教育信息化在促進公平、優(you) 化師資、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等諸多方麵的獨特優(you) 勢。上述特征又指向同一個(ge) 關(guan) 鍵詞:教育現代化。
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國家發展如此,於(yu) 教育而言亦然。
黨(dang) 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十大戰略任務,其中第八項任務是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
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也是現代信息技術持續不斷變革教育的過程。
十年來,這類改變並不鮮見。
在寧夏,當地聚焦教育發展重點難點問題,通過打造“一朵雲(yun) ”、聯通“一張網”、普及“一塊屏”,實現全區所有學校網絡高速互聯、信息高效互通、資源高度共享,500多所學校與(yu) 北京、福建等地優(you) 質學校網上結對,所有鄉(xiang) 村中小學校與(yu) 城鎮學校線上牽手,薄弱學校缺師少教難題得到有效緩解。
在深圳,2021年成立的雲(yun) 端學校正在常態化運行。參與(yu) 雲(yun) 端學校的15所學校初一年級的30個(ge) 班級,語文、數學、英語三科采用同一張課表。學校實行線上+線下、主講+輔講的“雲(yun) 端雙師”教學模式。教師可根據自身所長承擔不同內(nei) 容的主講任務,在不增加教師編製的情況下,教學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小課堂變成超大課堂,參與(yu) 者相互激勵。
在北京,全市統籌建設教育公共服務、教育公共管理和教育公共資源“三大平台”,整合學生學籍、教師發展、招生考試、校園安全和教育督導等業(ye) 務納入管理平台,在支撐各項教育改革實施的同時,也提高了工作效能。
信息化時代,學習(xi) 行為(wei) 不僅(jin) 發生在課堂。
信息技術與(yu) 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將通過一係列重構,創建人本、開放、平等、可持續的教育新生態,進而打造“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個(ge) 性化、終身化教育體(ti) 係。
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時代浪潮與(yu)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發生曆史性交匯,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必將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產(chan) 生深遠影響。
各類產(chan) 業(ye) 數字化程度飛速提升的現實,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創新能力、溝通協作能力、人機協作能力等關(guan) 鍵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隻有順應曆史潮流,才能與(yu) 時代同行。
令人欣喜的是,在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下,改變和創造在很多地方悄然發生。
十年進取,一路向前。
新時代描繪新畫卷,新動力驅動新征程。
有了教育信息化“智慧引擎”的支撐和引領,中國教育現代化的航船必將披荊斬棘、行穩致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甘願做孩子們的“阿媽老師”
我所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秀麻鄉鬥後索寄宿製小學,是同德縣海拔最高、離縣城最遠的一所小學。2018年9月,因為長期缺氧導致高原慢性病發作,調到現在的同德縣城貢麻寄宿製小學任教。[詳細] -
青海省各級少先隊組織廣泛開展建隊紀念日主題活動
全省各地各學校少先隊組織以主題隊會、隊課、隊日活動,新隊員入隊儀式,重溫入隊誓詞,參與網上主題雲隊課學習,持續開展黨團隊意識教育,是幫助隊員加深黨團隊血脈關係的理解。[詳細] -
河南職業院校十年培養人才近900萬人
10月12日,記者從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舉行的“河南這十年”主題係列教育專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在過去的十年間,該省職業院校累計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近900萬人,總規模居全國首位。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