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科技賦能,讓文物“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2-11-18 15:53:00來源: 青海日報

  中國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國畫精品燦若星河。中國畫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審美意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氣質底蘊、文化內(nei) 涵和精神圖景。欣賞名畫,是每個(ge) 熱愛中國書(shu) 畫藝術的人一心向往的事情。

  前不久,“致敬經典——中國曆代繪畫精品高清展”在西寧舉(ju) 辦,吸引了不少書(shu) 畫愛好者參觀。不少人觀後紛紛發朋友圈,感歎傳(chuan) 世畫作之大美。也有人不時詢問:“這些畫是真的還是假的?”

  人們(men) 欣賞名畫的目的不盡相同,有人為(wei) 了一睹名畫風采,希望見多識廣,開闊眼界;有人為(wei) 了溫潤自心,提升藝術鑒賞力;有人為(wei) 了從(cong) 中學習(xi) 古代畫家高超的技法和審美,也有人為(wei) 了了解畫家和畫作背後傳(chuan) 奇的故事……在高新技術手段不斷發展的當下,還原度很高的高清圖其實已經基本能滿足一般觀畫者對名畫之美的認知和欣賞。

  曆經千百年的光陰,很多名畫流傳(chuan) 至今早已飽經滄桑。每個(ge) 熱愛藝術的人都希望看到真跡,但是真跡具有唯一性和稀缺性,要看到稀世之寶很難。一來基於(yu) 文物保護的考慮,很多館藏名家畫作展出次數有一定限製,所以欣賞名畫真跡的機會(hui) 可遇而不可求。二來有一些中國名畫並不在國內(nei) ,如五代畫家巨然的《溪山蘭(lan) 若圖》就館藏於(yu) 美國克利夫蘭(lan) 博物館,要看到真跡實屬不易。而複製高清名畫,卻可以讓更多的人走近和了解傳(chuan) 世名畫。

  “致敬經典——中國曆代繪畫精品高清展”展出的畫作中,有元代黃公望的《天池石壁圖》,宋代馬遠的《踏歌圖》,北宋郭熙的《早春圖》,元代倪瓚的《六君子圖》,清代鄭板橋的《竹石圖》,以及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等名家代表作,都是複製的傳(chuan) 世珍寶。這種高清複製可以讓更多的人一睹名畫的“芳容”,近距離觀摩。

  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損毀將難以恢複,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但如果為(wei) 了保護文物,而將文物束之高閣,文物也會(hui) 逐漸失去應有的生命力。真正的保護,是讓它們(men) “活”起來,展現它們(men) 的獨特魅力。那麽(me) ,怎麽(me) 讓文物“活”起來呢?科技賦能是關(guan) 鍵。

  近年來,全國各大文保單位紛紛“出拳”,在科技賦能保護文物上下功夫,比如利用高清影像獲取等技術,對文物信息進行數字化采集與(yu) 管理,實現永久性保存;利用高光譜成像儀(yi) 等高科技設備,對文物質地結構等進行無損檢測分析,更深層次挖掘文物本體(ti) 價(jia) 值;借助三維建模、3D打印等技術,為(wei) 文物修複提供有力支持,最大程度恢複文物本來麵貌;利用5G、3D、AR、VR、人工智能等現代數字技術,為(wei) 文物展陳打造更多新樣態……

  高清複製中國曆代繪畫精品也是科技賦能的一個(ge) 體(ti) 現,這樣既能保護名畫,又能展示名畫魅力,發揮文物資源以文化人的作用,還能方便觀者近距離欣賞名畫風采,何樂(le) 而不為(wei) 呢!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