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雕像》閱讀隨想
在評論家的名分之下,馬鈞呈現了多種麵相。他是一個(ge) 勘探者,總是能夠剝離事物表麵的苔蘚,縱深到內(nei) 裏,發現內(nei) 核的隱秘;他是一個(ge) 品鑒家,趣味高雅,眼光毒辣,總是能在他人漠然掠過和習(xi) 焉不察的地方咀嚼出獨特的意味;他又是一個(ge) 引導者,帶領讀者行走在蜿蜒曲徑中,不走尋常路,去領略奇花異草和別樣的風景;他還是一個(ge) 冶煉師,可以將龐雜的知識、信息、意念進行淬煉,使之產(chan) 生化學反應,生成新的闡釋意義(yi) ,就像帕烏(wu) 斯托夫斯基筆下那個(ge) 從(cong) 塵土中提煉金玫瑰的人;他是心思縝密的知識考古者,是咳珠唾玉的思想表達者……通常情形下,麵對某一個(ge) 評論對象,他隻會(hui) 呈現局部麵相,而當他麵對昌耀,他則充分調動了作為(wei) 一個(ge) 優(you) 秀評論者的經驗、學識、才情與(yu) 智慧,經過長達10數年的磨礪,呈現給研究界和熱愛昌耀的讀者,一部沉甸甸的題為(wei) 《時間的雕像——昌耀詩學對話》(以下簡稱《時間的雕像》)的大書(shu) 。
馬鈞傾(qing) 心傾(qing) 力的撰述,在我看來,源於(yu) 理解的渴望。在流逝的時間中,在持續不斷的閱讀、追索、沉思吟味中,馬鈞尋求著與(yu) 故去詩人的靈魂、精神的交感呼應。2015年,昌耀離世15年之際,《青海湖》雜誌刊發了馬鈞的一篇評論,我所寫(xie) 的“編者按”中,有如下一段文字,“時至今日,大概不會(hui) 再有人對昌耀作為(wei) 立於(yu) 中國現代漢詩寫(xie) 作群山之巔的大詩人資格有所訾議,而諸如‘高地上的奴隸與(yu) 聖者’‘詩人中的詩人’‘向死而生的詩人’之類的評價(jia) 已為(wei) 人們(men) 熟知和接受。每年3月下旬,昌耀和海子兩(liang) 位詩人忌日的相繼而至,每每引發新一輪的憑吊紀念和詩學意義(yi) 上的價(jia) 值評判,生前處於(yu) ‘路長人困蹇驢嘶’窘境的詩人,身後卻可謂哀榮備至。然而,相信已經去往另一個(ge) 國度15年之久的昌耀,所需要的並非是追加的冠冕與(yu) 榮譽,而是需要能夠進入自己幽深的心靈世界,麵對由他一生的才情智慧創造的奇崛詩歌風景浮現會(hui) 心微笑的深刻理解,一如鍾子期聆聽俞伯牙的琴聲。馬鈞就是這樣一個(ge) 試圖走進昌耀世界,本著‘了解之同情’的態度,憑借一顆慧心以及洞燭幽微的感知力抵達昌耀詩歌內(nei) 核的評論者。”我以為(wei) 把這段文字移來用作說明《時間的雕像》的寫(xie) 作動機依然適用。
《時間的雕像》運用了“散點透視”方式走入昌耀幽深博大的詩歌世界。馬鈞似乎對在統一的理論基礎之上搭設分門別類、結構嚴(yan) 謹體(ti) 係的學院派研究路數懷有某種警惕,以為(wei) 意圖明確的預設之下的條分縷析有可能損害對象本體(ti) 的自性和內(nei) 在的秩序,他更願意聽從(cong) 靈感的召喚,依從(cong) 自己的心性去靠近昌耀。全書(shu) 17章,以問題為(wei) 切口,或談傳(chuan) 統因素,談修辭、談通感、談空間意識,或進行具體(ti) 文本的解讀,多側(ce) 麵展示了昌耀詩歌的恢宏氣象。看似散漫卻有著鮮明的問題意識,圍繞昌耀獨特的詩藝創造,凸顯其對現代漢語詩歌的貢獻以及無人替代的唯一性。我揣度馬鈞拒絕以完整架構的係統去闡釋昌耀的詩學,或許還有這樣的考量,即麵對昌耀這道隆起在高原的巨大的詩歌塬體(ti) ,目下的研究積累尚不足以建立一個(ge) 完整的詩學體(ti) 係,所以,已經結集的《時間的雕像》依然是一個(ge) 沒有完成的開放性文本,有待更多話題的拓展與(yu) 延伸。
作為(wei) 一個(ge) 博雅、睿智,將批評視作創造性勞動的評論家,馬鈞盡可能避免把自己的評述納入既定的術語係統和思維模式之中,努力創設著與(yu) 自己的獨立認知相匹配的學術概念。比如討論昌耀的晚年創作,他將阿多諾、薩義(yi) 德使用的“晚期風格”這一術語進行了改造與(yu) 修正,提出了蘊含更豐(feng) 富中國元素的“遲暮風格”一詞,對學界通常認為(wei) 昌耀晚年創作力衰落的說法進行糾偏,令人信服地闡釋了昌耀晚年寫(xie) 作呈現的關(guan) 注日常生活和隨物賦形的散文化文體(ti) 特點,實際上是極具創造性的衰年變法,“遲暮風格”這一概念提出,照亮了昌耀暮年創作的追求與(yu) 內(nei) 在機理。《時間的雕像》充分發揮了馬鈞善於(yu) 文本分析的優(you) 長,往往從(cong) 昌耀詩歌的詞語、意象入手,剝繭抽絲(si) ,逐層掘進,最終呈現隱藏於(yu) 古奧語言和繁複意象背後的文本內(nei) 涵,加之廣博的中外文學史經驗和詩學知識的引入與(yu) 參照,一種縱橫捭闔、氣韻飽滿的論述品質躍然紙上。比如對昌耀創作於(yu) 1985年的僅(jin) 有三行的卻已成為(wei) 經典的短詩《斯人》進行的深入分析,通過綿密的論證,指出昌耀詩歌非凡的空間建構能力,以及這一創作實踐之於(yu) 現代漢詩寫(xie) 作的意義(yi) ,提供了經典是可以常讀常新的一個(ge) 範例。
《時間的雕像》最值得注意的是對話體(ti) 形式的運用。我感覺馬鈞是在努力喚醒這一古老評論方式的魅力。柏拉圖創立的這一談論哲學問題的文體(ti) ,也是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脫胎於(yu) 古希臘戲劇表演中的對話藝術,具有“擬劇”的特點,談話爭(zheng) 論形成的波瀾恰似戲劇中的衝(chong) 突,在性格差異度極大的對話雙方的討論、辯難、反詰之中層層推進,通過矛盾統一的“蘇格拉底式的辯證法”的滲透,使所討論問題的內(nei) 核得以呈示,在柏拉圖手中對話體(ti) 已然形成了穩定和成熟的文體(ti) 特征。馬鈞在本書(shu) 的“自序”中,說明了采用對話體(ti) 的緣由,“我自己之所以偏愛對話體(ti) ,乃是垂青於(yu) 它形式的輕鬆、隨意、即興(xing) 、活躍,還有談說間興(xing) 之所至時旁逸斜出的一個(ge) 個(ge) 題外話——帶著中國筆記體(ti) 裏閑筆的靈動、跳脫與(yu) 透氣”,同時讓話題跨越學科藩籬,收複意識世界的渾莽廣大的失地,認為(wei) 這與(yu) 昌耀畢生追求的大詩境界契合。顯然,這本身也有文體(ti) 實驗的意圖在,他不是亦步亦趨適應古希臘對話體(ti) 的規範,而是融入中國傳(chuan) 統的韻味與(yu) 元素,他賦予對話雙方地域性和傳(chuan) 統性醒豁的名字“憨敦敦”和“澗底鬆”,在相互信任、理解,有著相同趣味和知識背景的友人之間,舉(ju) 重若輕、信馬由韁地對共同熱愛的詩人及其作品進行品鑒,一派自在自若,妙趣橫生的閑話風。這絕非柏拉圖式的論辯,而是心心相映者的攜手同遊,與(yu) 其說是不同觀點的爭(zheng) 鋒,不如說是作者馬鈞內(nei) 心不同聲部的協奏。
作為(wei) 物質書(shu) 籍存在的《時間的雕像——昌耀詩學對話》,綽約、沉穩、大氣!靛藍布紋封麵高貴穩重,手感舒適,內(nei) 頁用三種不同材質和顏色的紙張區分了三部分內(nei) 容:對話體(ti) 正文、昌耀手跡,年譜線裝冊(ce) 頁,其中蘊含著經由時間雕鏤的一種深邃,整個(ge) 構成的書(shu) 籍各個(ge) 部件彼此相襯、比照,形成了一種多重寓意複合的互文關(guan) 係,別具匠心的裝幀設計,使這部向大師致敬的書(shu) ,擁有了超乎尋常的意義(y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紮實行動提高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為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破解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不足等高等學校語言文字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教育部、國家語委日前發布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服務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高質量推廣普及的若幹意見》。[詳細] -
給小學數學加一抹閱讀的底色
提起閱讀,很多人都覺得是語文教師的事。其實,閱讀是學習的基本途徑,“閱讀+任何一門學科”都會帶來巨大的教育效益。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帶著這種樸素的認知,帶領我的學生進行了一係列數學閱讀實踐。 [詳細] -
深圳大學開展2022“時光益讀”項目 新建8座鄉村圖書館
深圳大學19日發布消息稱,2022年暑假,該校“時光益讀”項目順利開展,在雲南、西藏、廣西、江西等四地共新建8座時光公益鄉村圖書館,配置圖書約9000冊。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