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西藏高校思政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發布時間:2023-01-12 09:31:00來源: 西藏日報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關(guan) 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的好不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hui) 上強調,“把青年一代培養(yang) 造就成為(wei)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任務,是全黨(dang) 的共同政治責任”。西藏高校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按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wei) 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e) 發展新局麵”,遵循高校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特征,培養(yang) 出黨(dang) 中央放心、全國人民滿意、全區百姓得福的高質量人才。這就要求西藏高校在開展思政教學中要有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寬視野,做到“八個(ge) 統一”,為(wei) 我國民族高等教育作出應有貢獻。

  一、培養(yang) 學生成為(wei) “民族團結、社會(hui) 穩定”的堅定維護者

  “利莫大於(yu) 治,害莫大於(yu) 亂(luan)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陲,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具有特殊的戰略價(jia) 值。“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隻有西藏穩定才有國家的穩定。作為(wei) 西藏高校,在“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方麵承擔著特殊的曆史使命。通過思政教育,培養(yang) 具有堅定社會(hui) 主義(yi) 理想信念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堅定維護者是其重要目標。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史、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鬥爭(zheng) 史、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全國人民尋求解放的奮鬥史等都是思政教育的最好教材。同時,將西藏地方與(yu) 祖國關(guan) 係史教育作為(wei) 思政教育的重要內(nei) 容,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認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過這些珍貴的材料,豐(feng) 富思政課教學內(nei) 容,通過生動、鮮活、深入的比較,引導學生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

  利用好紅色資源。老西藏精神、“兩(liang) 路”精神、孔繁森精神,都蘊含著極其豐(feng) 富、極其生動的思政育人資源,都可以將其納入新時代西藏高校育人工作中,讓大學生在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上深刻感受到西藏穩定的珍貴。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指出的:“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有了陽光雨露,萬(wan) 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西藏高校開展思政課的重要主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親(qin) 、守望相助,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在現有的公共必修課外,要將“反分裂反滲透”“三個(ge) 離不開”“四講四愛”等融為(wei) 一體(ti) ,構建係統性、體(ti) 係化的思政教材。通過思政教育,讓學生從(cong) 學理內(nei) 涵、實踐要旨、理論體(ti) 係、內(nei) 在邏輯等方麵深入理解西藏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為(wei) 什麽(me) 能夠取得巨大成就,深刻學懂馬克思主義(yi) 在西藏為(wei) 什麽(me) 行之有效,徹底弄通具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路子為(wei) 什麽(me) 好,培養(yang) 造就聽黨(dang) 話、感黨(dang) 恩、跟黨(dang) 走,維護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踐行者。

  二、培養(yang) 學生成為(wei) “誌向高遠、甘於(yu) 奉獻”的建設者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發展是解決(jue) 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guan) 鍵,而發展依靠的就是人才的培養(y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今天,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you) 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wei) 迫切。”西藏作為(wei) 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較落後地區,人才資源匱乏、人才質量不高,急需能幹、會(hui) 幹、願意幹、善於(yu) 幹的高層次人才。西藏高校肩負著地方經濟發展高級人才的培養(yang) 重任,而思政教育就是要堅持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教育人,使其成為(wei) 投身邊疆建設、成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建設者。

  隻有心懷“國之大者”才能做到人民至上,要培養(yang) 學生“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在思政教育中緊密關(guan) 注人民所思、所想、所盼,緊密聯係西藏特點,發揮西藏高校思政教育自身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西藏經濟建設中湧現出的援藏幹部楷模孔繁森、“中國青稞之父”尼瑪紮西等人物的精神、榜樣力量教育學生,充實思政內(nei) 容,讓大批先進模範的事跡可學可做、精神可追可及,促進學生的愛國愛家之心、報國之誌,自覺將個(ge) 人理想與(yu) 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同時,培養(yang) 學生的創新精神、強化學生的批判精神、提升學生的學習(xi) 能力,特別是培養(yang) 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西藏經濟社會(hui) 各行各業(ye) 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西藏高校的重大責任,也是思政課的核心要義(yi) 。

  三、培養(yang) 學生成為(wei) “生態保護、綠色行動”的踐行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思政課程中融入西藏地理氣候、地形地貌等內(nei) 容,將生態理念體(ti) 現在思政課題的教學體(ti) 係、教材體(ti) 係、管理體(ti) 係中,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態保護、綠色意識教育。針對各民族學生在認識、行為(wei) 方式、文化上的差異,采取靈活多樣方式,增強生態保護教育的效果。把學生帶到田間地頭、草地牧場,通過親(qin) 身體(ti) 驗、教師講解,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弄懂吃透生態保護對西藏的特殊價(jia) 值。通過了解、考察西藏的冰川、河流、湖泊,了解西藏“亞(ya) 洲水塔”“世界第三極”的深刻內(nei) 涵。

  思政課要將新時代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其中,讓學生從(cong) 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對人與(yu) 自然的和諧、生態也是生產(chan) 力等有一個(ge) 係統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從(cong)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高度認識西藏生態保護的重大意義(yi) ,用開放的視角認識生態保護的世界意義(yi) 。

  四、培養(yang) 學生成為(wei) “紮根邊陲、守護國土”的堅強衛士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廣大幹部特別是西藏幹部要發揚‘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增強能力、錘煉作風。”

  西藏高校要把堅持“四個(ge) 服務”融入思政教育全過程,在深刻領悟“兩(liang) 個(ge) 確立”的決(jue) 定性意義(yi) ,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中不斷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在實踐中提高學生政治站位,努力培養(yang) 學生成為(wei) 紮根邊陲的國土守護者,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把自身的個(ge) 人理想同國家邊防安全、把個(ge) 人命運同民族命運緊緊聯係起來,在祖國西南邊陲,為(wei) 國家安全保駕護航貢獻力量。

  邀請軍(jun) 事專(zhuan) 家走上講台,講授國防安全知識;邀請駐地部隊幹部通過一樁樁感人事跡打動人心、溫暖人心、影響人心、贏得人心;通過校內(nei) 外專(zhuan) 業(ye) 教師、專(zhuan) 家學者,從(cong) 不同層麵拓展學生對強邊的認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lin) 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要將學生塑造為(wei)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yi) 者,守邊保家衛國就必須從(cong) 現實中獲取營養(yang) 。利用寒暑假、社會(hui) 實踐等組織學生到邊境線、邊境村考察調研學習(xi) ,將思政課講在祖國邊境最前沿、講在隨風飄揚的國旗下。通過參與(yu) 巡邊、護邊活動,真正了解“人人是哨兵、戶戶是哨所、村村是堡壘、生產(chan) 是執勤、放牧是巡邏、處處有防範”的聯防格局,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yi) 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培養(yang) 學生的曆史使命感,增強學生堅定“留得下、守得住”的決(jue) 心,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砥礪奮進中實現人生價(jia) 值。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