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取通知書寄往下一個“錢學森”
從(cong) 7月8日起,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錄取通知書(shu) 將寄往400名本科新生。這封錄取通知書(shu) 中多個(ge) 設計跟“7”有關(guan) :7粒黃豆,排列出“北鬥七星”圖像,經過了超過7年的選種培育……
在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這7粒種子可以在祖輩認為(wei) “長不了大豆的鹽堿地”上茁壯成長。研究員馮(feng) 獻忠和他的團隊研發大豆分子設計育種平台,從(cong) 上萬(wan) 個(ge) 大豆中選材,於(yu) 百萬(wan) 級後代中實現耐鹽堿和高產(chan) 基因的組合,將優(you) 良品係選育的周期從(cong) 10年縮短到2年,通過7年的努力獲得了大豆新品種——“東(dong) 生118”,為(wei) 利用鹽堿地解決(jue) 我國大豆種植麵積不足的問題提供了新的品種。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科學精神的傳(chuan) 承是國科大錄取通知書(shu) 最厚重的底色。從(cong) 2019年起,一封封“硬核錄取通知書(shu) ”曾嵌入中科院自主研發、打破技術壟斷的“龍芯”CPU;曾附上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收集到的宇宙回響;曾在最堅硬的CVD金剛石單晶中刻入“博學篤誌,格物明德”的校訓;也曾利用國家授時中心技術精準記錄“金榜題名”時刻……
今年7月,在給2023級本科新生的信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dang) 組成員,國科大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周琪院士寫(xie) 下了這樣一段話:“浩瀚蒼穹,北鬥璀璨。希望你在收到錄取通知書(shu) 的時候,已在心中埋下一粒科學的種子,把‘科技創新’作為(wei) 永恒的理想追求,把‘服務國家、造福人民’作為(wei) 一生的前行方向。”
來自前沿科學的召喚
數學與(yu) 應用數學專(zhuan) 業(ye) (華羅庚數學實驗班)張一笑,是2022年全國首位收到國科大本科錄取通知書(shu) 的學生。在他的手機裏,存著一張“金榜題名”的時間戳,其中精準記錄著錄取時間為(wei) 2022年7月8日19時48分15.738秒。
對科學的幻想與(yu) 錄取通知書(shu) 的召喚不謀而合。早在中學時代,張一笑就曾去往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參觀。而錄取通知書(shu) 裏的時間戳,正是運用了授時中心的中國應用可信時間溯源技術和電子加密技術。各國相爭(zheng) ,中國領先。這一張時間戳帶著“底氣十足”的中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成績單:我國標準時間與(yu) 國際標準時間的偏差保持在3納秒以內(nei) ,對國際原子時貢獻權重國際前三,處於(yu) 國際先進水平。
“這是一個(ge) 務實的學校。”收到錄取通知書(shu) 的張一笑對國科大的第一印象是,“他們(men) 能做出什麽(me) 成果,就送給我們(men) 什麽(me) 禮物。”
與(yu) 改革開放同頻共振40多年的國科大,從(cong) 誕生起便被賦予了崇高使命。為(wei) 回應“錢學森之問”,2016年1月教育部同意該校加入“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試驗計劃”(“珠峰計劃”)。這些科學家們(men) 要在祖國培養(yang) 出自己的學術大師。
一封小小的錄取通知書(shu) ,如何能體(ti) 現出科學家們(men) “鑽研科技,情篤家國”的氣質?
2019年,國科大招生辦曾跟招生組的科學家舉(ju) 行了一次討論會(hui) 。會(hui) 上科學家們(men) 思考有什麽(me) 元素可以體(ti) 現國家科學戰略?有什麽(me) 物品可以傳(chuan) 遞科學院情懷?一位在場者靈機一動說:“用龍芯。”那時美國對中國芯片不斷實行限製,而中科院就有自主研發的芯片——龍芯。
一項項方案被推翻:芯片被裝在精致盒子裏,芯片上附上貼紙,芯片從(cong) 錄取通知書(shu) 包裝盒裏彈出來……最終,沒有任何裝飾,從(cong) 生產(chan) 線上走下來的芯片被直接嵌入進校長給新生的一封信中。
“國科大的錄取通知書(shu) 從(cong) 來不是為(wei) 了追求新奇,而是一份有科學含義(yi) 、科學精神的紀念品。”在國科大副校長楊國強看來,錄取通知書(shu) 最底層的寓意是想要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有一年,國科大招生辦副主任尹伊在一場中科院的科學成果展覽中看到了CVD金剛石單晶片,當時開玩笑道,“現在可以把金剛石裝進錄取通知書(shu) 裏。”2022年,在寄往新生的錄取通知書(shu) 禮包之中,一塊CVD金剛石單晶片上被刻入了國科大“博學篤誌,格物明德”的校訓。
“金剛石代表著永恒、堅定。錄取通知書(shu) 裏的CVD金剛石單晶片希望鼓勵青年學生在科研道路上有著堅定的意誌,汲取科學殿堂裏的寶貴知識。”從(cong) 事金剛石相關(guan) 研究30年,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研究員江南見證了國內(nei) 此領域研究因嚴(yan) 重依賴國外設備而被製約的困局。
10餘(yu) 年的時間,他帶領團隊攻克設備難題,把設備成本降低到原本進口設備的十分之一,建立起國內(nei) 首條自主研發設計的克拉級CVD(即化學氣相沉積)大塊單晶金剛石生產(chan) 線和超精密金剛石加工線,推動了相關(guan) 材料、電子行業(ye) 發展。
“我們(men) 麵臨(lin) 的卡脖子技術問題很多。”江南感慨人才可貴,“如果要在科技自主創新領域不斷地追趕,需要召喚有創新力、毅力的青年一代。”
那一年,江南曾帶著一位由浙江考入國科大的本科新生,參觀了寧波材料所科技成果展廳。他說:“科研是一種樂(le) 趣,未來希望你能在科研中苦中作樂(le) ,成長成才。”
遠不止一張紙那麽(me) 簡單
在2023屆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專(zhuan) 業(ye) 本科畢業(ye) 生蘆溶民的抽屜裏,始終放著一個(ge) 文件袋,裏麵裝著一封錄取通知書(shu) 和大學4年來獲得的獎勵證書(shu) 。
錄取通知書(shu) 裏的“龍芯”是她了解國科大的第一課,後來,龍芯團隊的負責人成了她的碩博導師。而她的畢業(ye) 論文《龍架構高性能浮點功能部件的設計研究》,也與(yu) 龍芯息息相關(guan) 。
在龍芯團隊,大師風範細微可見。讓蘆溶民印象深刻的一個(ge) 故事是,在某個(ge) 芯片物理設計環節中,同事們(men) 大都建議用較為(wei) 成熟的EDA軟件工具生成版本進行產(chan) 業(ye) 化製造,而微電子所研究員黃令儀(yi) 卻堅持要進行人工審核。由於(yu) 項目時間緊,時年已達75歲的老人將原先一周的工作量壓縮到三天三夜內(nei) 完成,發現了設計中存在的供電問題,避免了芯片後續產(chan) 業(ye) 化使用的大問題。
“接觸了龍芯才能理解,精神硬才能技術硬,才知道自己為(wei) 什麽(me) 要做這件事情,找到了前行的理想信念。”在科研學習(xi) 的過程中,若是遇到了困難,蘆溶民就拿出校長的信讀一讀,時常問一問自己為(wei) 什麽(me) 要做科研。
在龍芯團隊,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龍芯研發的不易:那時中國芯片遭到西方的刻意打壓,苦於(yu) 沒有自己的指令係統,處處受製於(yu) 人。
挺過資金斷供、研發方向跟市場不匹配、人才流失等難題,龍芯走出了困局。2002年8月,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流片成功,終結了中國計算機產(chan) 業(ye) “無芯”的困局。
龍芯團隊負責人胡偉(wei) 武,既是國科大浙江招生組組長,也是該校博士生導師,他想透過一張錄取通知書(shu) 告訴學生們(men) 3個(ge) 深意:第一,要做注重創新的人,過去信息產(chan) 業(ye) 主要掌握在美國的手中,如今中國也要做自主創新的信息產(chan) 業(ye) ;第二,國家的科技戰略轉向了硬科技,需要把握前行方向。第三,國家在高科技領域遇到困難,誰能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我們(men) 要站出來說,“國有疑難可問我。”
作為(wei) 一所瞄準科技戰略前沿的大學,國科大創造性地采用了學業(ye) 導師製,讓科學家成為(wei) 本科生學業(ye) 與(yu) 人生導師,讓錄取通知書(shu) 裏科研成果的負責人、參與(yu) 者,成為(wei) 本科生的“引路人”;“三段式”培養(yang) 方式讓學生在一年半時間裏主攻數學、物理、語言文化類課程,之後可以自主選擇專(zhuan) 業(ye) 方向和導師。
一封錄取通知書(shu) 隻是一種形式,引領學生揭開國科大背後科學家故事背後的一角。從(cong) 錄取的第一刻起,它引導18歲左右的青年主動探索科學的奧秘,在科學精神的浸潤下樹立正確價(jia) 值觀,成長成才。
作為(wei) 一名常年跟種子打交道的科學家,馮(feng) 獻忠希望新生在收到大豆種子的時候,能理解要潛心靜氣做科研,通過自己的智慧為(wei) 祖國的強大做出真正有用的事情,“一個(ge) 民族多一些經常仰望天空的人,這個(ge) 民族就有大希望。”
要回答“錢學森之問”的一群人
在國科大錄取通知書(shu) 的背後,還有一群站在招生一線的大師。
國科大老校長丁仲禮院士常常出現在招生宣傳(chuan) 的工作現場。每年招生季,當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所長、副所長、教授都被拉入招生組的工作群裏。
“科學家們(men) 是有教育情懷的。為(wei) 了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科學家們(men) 希望能打造一個(ge) 科技領軍(jun) 的鋼鐵後備軍(jun) 。”楊國強說。
目前,國科大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7000餘(yu) 名,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1萬(wan) 餘(yu) 名。但在本科生招生名額上卻極為(wei) “吝嗇”。目前共授予1724名本科畢業(ye) 生學士學位。2023年,國科大將在北京、江蘇、陝西、四川、河南、湖南、雲(yun) 南、浙江、山東(dong) 、遼寧、湖北、福建12個(ge) 省市及內(nei) 地西藏班和新疆班共預計招收400名本科生。
“學生是聰明的、有誌向的、有潛力的。”楊國強十分看重本科生的培養(yang) ,“隻要有好的教育和方法,通過科學家們(men) 的言傳(chuan) 身教,這些學生一定能接下新一代長征的‘接力棒’,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和任務。”
2023年5月,在公布的ESI最新數據中,國科大全球排名27位,位列內(nei) 地高校第一位。在ESI全部22個(ge) 學科排名中,國科大材料科學、化學、環境/生態學躋身ESI前萬(wan) 分之一行列。材料科學、化學、環境/生態學、植物與(yu) 動物科學、地球科學等9個(ge) 學科進入ESI前千分之一,19個(ge) 學科進入ESI前百分之一學科。在國科大流傳(chuan) 著這樣的一句話:我們(men) 沒有科學的巨人,但是我們(men) 有科學的大個(ge) 子,站在大個(ge) 子肩膀上,學生就有可能成為(wei) 科學的巨人。
站在“科學的大個(ge) 子肩膀”上,立誌報考國科大天文學專(zhuan) 業(ye) 的牛牧童,如今可以看得更高了。小時候,他隻是在百科全書(shu) 裏了解宇宙奧秘,如今他把錄取通知書(shu) 裏的宇宙回響製成了一個(ge) 小時循環版本的光碟,可以隨時聽到“宇宙的聲音”。
在國科大,他感受到了校園裏彌漫著對科學的“認真、熱愛”。一堂課上,頭發花白的老師王華寧,為(wei) 了跟學生解釋清楚光柵知識點,做了一個(ge) 觀測器模型,演示其與(yu) 一般性太陽觀測器的不同。“要知道這門課隻是一門選修課。”牛牧童感慨,站在國科大校園裏,40餘(yu) 年浸潤的科學氛圍感染了他,“自強不息,腳踏實地”是他記憶最深刻的教導。
18年前,“錢學森之問”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的學校總是培養(yang) 不出傑出的人才?”在國科大,中國科學家們(men) 在用畢生所學竭力回答“錢學森之問”,孕育新一批拔尖創新人才。
江南期待或許再過20年,國科大的畢業(ye) 生能站上諾貝爾獎的領獎台上,在國際科技競爭(zheng) 賽場上成為(wei) 某一個(ge) 領域的領跑者。
5年來,在一封封國科大校長致本科新生的信中,“領跑”等詞匯也反複出現。“這是離科學最近的地方。”在2019年,時任國科大校長李樹深給本科新生的信封中留下了這麽(me) 一段話:從(cong) 追跑、並跑再到領跑,這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體(ti) 現,是時與(yu) 勢的呼喚,也是中國當代青年的使命責任。
這個(ge) 暑假,牛牧童準備去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展開科研實踐,但他覺得遠遠不夠。未來他要去智利天文台、夏威夷天文台,他想去世界上大型的天文台看一看,看看中國的天文設施好在哪裏,還差在哪裏,看看未來中國要如何去追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速看!拉薩市2023年西藏初中班(校)最低控製分數線出爐
區內農牧民子女:總分291.7分(卷麵總分+政策加分),數學單科控製線60分。[詳細] -
2023“正能量勵誌學子追夢計劃”已啟動
2023年高考已經落下帷幕,又一批年輕學子即將踏上人生的新征程。目前,本報攜手阿裏公益發起的2023“正能量勵誌學子追夢計劃”已啟動,麵向全區尋找在今年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的逆境勵誌學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