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青海玉樹高中校園見聞:學校是“家”更是“橋”

發布時間:2023-08-03 11:2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咻”,新鋪的柔軟草皮上,奔跑的少年身形敏捷,飛射的足球在高原淡藍的天空下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

  多傑朋措站在場邊,密切觀察著場上球員,“現在校隊正在加緊選新,根據日常訓練表現,挑出好苗子。”他說。

  多傑朋措是玉樹州第二民族高級中學的團委書(shu) 記,該校地處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平均海拔4500米,是2010年玉樹地震後新建的一所寄宿製高中。

  剛過下午五點,教室、操場、廣播站、藝術長廊……所到之處,學生們(men) 分組分班各自開展活動,校園有序而生氣勃勃。

  “正課學習(xi) 後是社團時間,目前有攝影、書(shu) 法、美術、足籃球、格薩爾等11個(ge) 興(xing) 趣社團,足球、籃球社團最受歡迎。”多傑朋措邊走邊說。

  校足球隊教練才仁旦周也曾是這裏的學生。從(cong) 小熱愛足球的他,高中時代表該校在青海省運動會(hui) 中奪冠,自己也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證書(shu) ,並在2019年順利進入陝西省西藏民族大學運動訓練專(zhuan) 業(ye) 。

  畢業(ye) 後,才仁旦周回到母校的球隊任教,“有了學校的支持,我才能把愛好變成職業(ye) 。”如今,他希望幫助學校培養(yang) 出更多像他一樣的“幸運兒(er) ”。

  看著球場上生龍活虎的孩子們(men) ,才仁旦周常常會(hui) “有點羨慕”:“我們(men) 那時沒有這麽(me) 好的操場,隻能跟玉樹州的其他學校踢幾場比賽。”而現在,每年不僅(jin) 有省內(nei) 、國內(nei) 的係列聯賽讓學生開眼界、學經驗,“我們(men) 還細化了日常訓練的強度、難度,穿插小遊戲,陪著他們(men) 一起玩、一起練。”他介紹。

  晚餐時分,食堂飯菜飄香,“一周菜式不重樣,多有本地特色,下晚自習(xi) 的高三生還有牛奶雞蛋等營養(yang) 餐。”多傑朋措介紹。

  食堂附近是整齊的四幢學生宿舍,藏式風格的小樓紅頂棕牆,負責生活後勤的老師住在最後一棟,方便隨時照顧學生。

  周末下午,學生們(men) 要打理個(ge) 人衛生和內(nei) 務,“老師會(hui) 督促他們(men) 自己動手,養(yang) 成良好生活習(xi) 慣。”多傑朋措說。

  “我小時候在鄉(xiang) 上的寄宿小學讀書(shu) ,睡在教室的大通鋪,想回家不得不在土路上顛簸一天。”他回憶。目前,全校2000餘(yu) 名學生,不少人回家依然路途遙遠,最遠的距離學校七百多公裏,但不同的是一路坦途、四通八達,“每逢雙休節假日,我們(men) 都會(hui) 提前聯係客運站車輛,護送學生平安回家。”

  沿著學校藝術長廊拾級而上,幾百幅學生和老師的攝影作品懸掛於(yu) 牆,其中有幅名為(wei) “燭光下的自習(xi) ”:夜晚師生們(men) 拚起課桌,在昏暗搖曳的燭火中埋頭疾書(shu) 。“這是地震後剛建校時拍攝的,學校沒電沒水,”多傑朋措說,“那時,我們(men) 覺得考出好成績是最要緊的,大家都為(wei) 此日夜努力。”

  然而,陪伴學生的時間越久,多傑朋措和同事們(men) 愈加感到,雖然穿著同樣的校服,但每顆青春的心都有不同的悸動。“學校就像一棵樹,學生們(men) 是上麵的葉子,每片都有自己的紋路。”他比喻道,“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尊重每份熱忱,讓學校成為(wei) 他們(men) 溫暖堅實的家,更是通向廣闊人生的橋。”

  據悉,目前玉樹全州共有寄宿製學生6.7萬(wan) 餘(yu) 人,占全州學生總數的67.6%;寄宿製學校數量占89.6%,已成為(wei) 玉樹中小學的主體(ti) 。近年來,當地政府全麵加強投入,解決(jue) 高海拔寄宿製學校硬件建設、設備配備等“缺口”;不斷提高補助標準,改善辦學生活條件。

  玉樹州教育局副局長才仁多傑表示,寄宿製學校改變過去學校分散、師生流失的局麵,讓學生享受到優(you) 質教育資源,逐步走向均衡發展。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