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扶貧

拉薩市多措並舉推進防沙治沙

發布時間:2020-07-07 10:14:00來源: 拉薩日報

  在高原,由於(yu) 氣候和環境的特殊性,防沙治沙工作必須因地製宜,遵循自然規律,科學規劃。在多年的治沙工作中,通過學習(xi) 借鑒其他省市防沙治沙經驗,和相關(guan) 研究院交流合作,立足自身實際,我市逐漸摸索總結出了具有西藏特點的治沙方法,防沙治沙成果正逐步彰顯。

  當記者來到柳梧新區西側(ce) 段2020年重點區域生態育林項目點時,看到幾名養(yang) 護員正在忙著對苗木種子進行培育,一小盆一小盆營養(yang) 缽被整齊擺放在固定區域。養(yang) 護員格桑告訴記者:“我們(men) 現在種的是砂生槐,用的土是田裏的土,我們(men) 要將粗土和石子分離出去,然後把土放在盆裏,放在這兒(er) 澆水,過兩(liang) 周後就開始發芽了。”

  砂生槐主要生長在海拔3000到4500米的山穀河溪邊的林下或石礫灌木叢(cong) 中,屬於(yu) 西藏高寒地區特有樹種,抗寒能力強,根係發達,是一種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以往西藏大多數的砂生槐主要是野生砂生槐和內(nei) 地育苗,本地培育的較少,為(wei) 了更好提高砂生槐的存活率,在這次項目中,也實施了對砂生槐的本地培育,這批通過收集本地種子實行自主培育的苗木將於(yu) 明年春季進行正式播種。

  這邊砂生槐培育工作有條不紊進行的同時,記者也注意到原來山坡附近的沙土麵貌如今已有了大的變化,通過項目實施以來,一些防沙治沙措施的落實和噴灑澆灌,不僅(jin) 原有的一些野生國槐生長繁茂,開出了粉色花朵,新建的固沙格內(nei) ,沙蒿和花棒的種子也在悄然間發了芽。

  “山半坡以上我們(men) 做的固沙,占地麵積達到了451畝(mu) ,這塊地的含沙量達到80%,而且沙的流動性比較強,我們(men) 采用了一種新型的固沙材料來做固沙格,6米乘8米的方塊,裏麵再做成單一型的1米乘1米的固沙格,固沙格裏麵是用沙蒿和花棒混合播種,以達到更好的固沙效果。”項目負責人劉冰說。

  據了解,整個(ge) 柳梧新區西側(ce) 段項目總麵積551.4畝(mu) ,分為(wei) 九個(ge) 版塊,其中1、2、3、4號地為(wei) 半固定沙地,固沙格內(nei) 實施人工播種種草, 5、6號地實施人工播種砂蒿和見縫插綠的方式種植砂生槐幼苗, 7、8、9號地種植油鬆、河北楊、巨柏、沙棘等,共計栽種苗木18482株。項目負責人劉冰告訴記者,“這個(ge) 項目是今年3月27號開工的,現在項目已經完成了95%,從(cong) 目前的情況看,我們(men) 的存活率已經達到了85%到90%,我們(men) 後期專(zhuan) 門安排了8個(ge) 固定的人員進行一對一的後期管護,穩固固沙成果,同時增加樹木苗木的存活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防沙治沙工程作為(wei) 生態建設的一項尤其重要且複雜的係統性工程,近年來,我市通過大力實施防沙治沙重點工程項目,采取生物治沙和工程治沙相結合的方法,大麵積種植人工林,同時積極引進花棒、沙棘、沙蒿等沙生植物,落實“封、固、造、播”等舉(ju) 措,一丘土、一個(ge) 坑、一棵苗木,一點點落地成林,隨著防沙治沙項目的穩步推進,也為(wei) 我市自然生態環境掀開了嶄新篇章。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援藏扶貧聚合力 蘇拉攜手奔小康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是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的重大戰役。[詳細]
  • 小康村寨耀邊陲

    拉郊鄉,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山南洛紮溝下部,平均海拔3675米,年平均日照時間不足3個月。[詳細]
  • 健康服務送到家門口

    居住在拉魯社區的居民巴桑卓瑪,得知功德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又在居委會開展幫扶義診活動,連忙讓丈夫去通知鄰居。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