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則江孜縣:新村裏麵新事多
康卓鄉(xiang) 卓麥村,西藏日喀則江孜縣最年輕的行政村,從(cong) 2020年3月15日正式掛牌成立到現在,不過一年半時間。
新村新氣象,新居新生活。走進卓麥,滿目皆景:硬化道路通村達戶,田間地頭綠意盎然,藏式新居錯落有致,休閑廣場設施齊備……一股小康新村的濃濃氣息撲麵而來。
卓麥村118戶535名村民,分別來自江孜縣的11個(ge) 鄉(xiang) 鎮,自2016年開始,陸續集中搬遷到此。搬遷前,他們(men) 大多居住在“偏、遠、散”地區,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wei) 了讓搬遷群眾(zhong)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包括江孜縣委、縣政府在內(nei) 的各級政府部門,始終把易地搬遷安置點配套建設和後續發展各項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外出務工增加收入,成立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發展經濟……短短幾年時間,卓麥村實現了從(cong) 易地扶貧搬遷到脫貧摘帽再到實現全麵小康的華麗(li) “蝶變”。
“基層組織強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亮起來,群眾(zhong) 收入漲起來……”采訪中,村委會(hui) 主任國傑打油詩般的語言引起在場群眾(zhong) 的哄堂大笑,也道出了卓麥村的脫貧之道。
和諧和美奔小康
搬得出,還得穩得住;能脫貧,還要能致富。
出人意料的是,康卓鄉(xiang) 在卓麥村燒的第一把“火”,不是發展生產(chan) ,而是通過加強黨(dang) 建,進一步豐(feng) 富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卓麥村村民過去分散居住在偏遠深度貧困地區,條件艱苦,交通閉塞,觀念落後。我們(men) 首先要做的,是讓他們(men) 高高興(xing) 興(xing) 地搬進新村,住進新房子,增強融入感,教育引導村民團結和睦,共同建設幸福家園。”國傑說。
鄉(xiang) 村治,百姓安,國家穩。卓麥村“兩(liang) 委”著力構建黨(dang) 建引領堅強有力、自治形式有效多樣、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德治教育春風化雨、民生福祉不斷提升的基層治理新格局,結合“四講四愛”群眾(zhong) 教育實踐活動、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我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實踐活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等,定規矩、改陋習(xi) 、立良俗、扶正氣,激活自治、彰顯法治、浸潤德治。村裏成立了文藝演出隊、體(ti) 育活動隊、電影放映隊,建起了幼兒(er) 園,不斷豐(feng) 富搬遷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讓鄉(xiang) 風文明為(wei) 易地扶貧搬遷村的長遠健康發展注入動力。
秉承“搬遷到哪裏,服務就延伸到哪裏”的理念,卓麥村“兩(liang) 委”堅持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推進搬遷村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著力探索後續管理服務工作,同時完善休閑廣場、衛生室、幼兒(er) 園、文化牆、宣傳(chuan) 欄、路燈等公共設施,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切實幫助搬遷群眾(zhong) 迅速融入新環境,樂(le) 享新生活。
羅傑和紮西多布傑父子過去是納如鄉(xiang) 恰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搬遷到卓麥村,在村“兩(liang) 委”的教育引導下,他們(men) 立誌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紮西多布傑過去曾在家具廠當過學徒,他貸款在拉薩建起了家具加工廠。短短幾年時間,紮西多布傑就從(cong) 貧困戶變成全村的致富帶頭人。紮西多布傑致富不忘鄉(xiang) 親(qin) ,每當回到村裏,他就挨家挨戶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免費打製家具。去年春節回家過年那段時間,紮西多布傑花了近萬(wan) 元,為(wei) 普瓊、曲達、桑珠、次仁旺久4戶家境困難的村民做家具,一幹就是20多天。
“我和紮西多布傑商量過了,盡快在江孜縣開一家家具加工分廠,幫助更多鄉(xiang) 親(qin) 就業(ye) 增收。”50歲的羅傑說。
如今的卓麥村,每個(ge) 村民心裏都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成為(wei) 村民們(men) 的精神之鈣、思想支柱、行為(wei) 準則,大家都在比誰家更愛黨(dang) 愛國,誰家更勤勞致富,誰家更孝老愛親(qin) ,誰家更和睦相處,誰家更無私奉獻……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日子美
龍馬鄉(xiang) 的巴桑,是當地出了名的靠撿廢品為(wei) 生的“破爛王”。搬遷到卓麥村後,她依舊四處撿破爛。去年,江孜縣人社局組織勞動力去亞(ya) 東(dong) 務工,任憑工作人員說破了嘴,巴桑就是不報名。最後,村裏與(yu) 她約定,先到亞(ya) 東(dong) 去看看,不滿意隨時可以回來。到了亞(ya) 東(dong) ,巴桑被安排在一處建築工地上幫廚,包吃包住,一天還有240元工資,這一幹就是半年,巴桑也不提回家的事了。工程完工後,縣裏還獎勵了她8000元。“這可比撿破爛收入高得多。”嚐到甜頭的巴桑如今三天兩(liang) 頭往村委會(hui) 跑,打聽縣裏、鄉(xiang) 裏有沒有組織群眾(zhong) 外出務工。有時,她還會(hui) 主動到附近的建築工地上打點零工。
“富口袋”更要“富腦袋”,易地扶貧搬遷不僅(jin) 僅(jin) 是“下山”與(yu) “上樓”的簡單轉換,而是生活方式、生產(chan) 方式、思想觀念的根本改變,更是從(cong) “住上好房子”到“過上好日子”的進一步提升。
通過改善生產(chan) 生活條件、提高就業(ye) 創業(ye) 能力、因地製宜發展產(chan) 業(ye) 等舉(ju) 措,卓麥村實現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構建起防止返貧長效機製,蹚出一條促進搬遷群眾(zhong) 持續增收的幸福大道。在康卓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和卓麥村“兩(liang) 委”的積極引導下,脫貧群眾(zhong) 充分發揮主體(ti) 作用,積極參與(yu) 發展、自主發展、共享發展,不僅(jin) 成為(wei) 脫貧攻堅的受益者,也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建設者。
發展扶貧產(chan) 業(ye) ,隻有激發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最大限度讓群眾(zhong) 參與(yu) 進來,主動作為(wei) ,才能激活群眾(zhong) 脫貧的“靈腦子”,引領他們(men) 走出致富的“好路子”。卓麥村積極探索“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dong) ”的“三變”改革,因地製宜發展燕麥草種植、牛羊養(yang) 殖、鄉(xiang) 村旅遊林卡、溫室大棚種植等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千方百計壯大村集體(ti) 經濟,有效拓寬群眾(zhong) 增收渠道。
一技在身,勝握千金。卓麥村廣泛開展技能培訓,圍繞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就業(ye) 需求,統籌各類培訓資源,開展“訂單式”“定向式”技能培訓。同時,創新幫扶方式,改變簡單送錢送物、發錢發物的做法,通過送崗位信息到戶、送公益崗位到人、送務工人員到廠等方式,鼓勵和引導搬遷群眾(zhong) 深度參與(yu) 勞務輸出、卡墊編織、牲畜養(yang) 殖、沙棘種植等,進一步增強脫貧群眾(zhong) 自我“造血”功能。
2020年,是村民普瓊變化最大的一年。他主動報名參加了廚師和電工培訓,並通過國家扶貧小額貸款,在家門口開了藏餐館,兼職幹起了電工,僅(jin) 此兩(liang) 項每年收入就有6萬(wan) 多元。
“搬遷後,我覺得我最大的改變就是思想上的轉變,勇於(yu) 嚐試、敢於(yu) 創業(ye) ,是新時代給我們(men) 提供了舞台。”普瓊告訴記者,他還計劃考駕照,買(mai) 一輛小汽車,進一步改善生產(chan) 生活條件。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築新夢
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後,老百姓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什麽(me) 念想?
民族團結戶片多和杜會(hui) 園的新居大門前,“回頭客超市·紅祥川菜館”的大紅招牌格外引人注目。夫妻倆(lia) 熱情地招呼記者一行進去坐坐。
走進屋內(nei) ,讓人眼前一亮——鮮花綠植爭(zheng) 奇鬥豔,廚房客廳幹淨衛生,商品琳琅滿目,桌椅整潔舒適,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一應俱全……
記者問起片多一家如今收入怎樣,片多沒有正麵回答,隻是向記者講起了他們(men) 的脫貧故事。
片多過去在江孜縣城開了一家小文具店,丈夫杜會(hui) 園承包了一座溫室大棚,一家人勉強度日,是龍馬鄉(xiang) 卓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搬出窮窩窩,日子紅火火。搬遷到卓麥村後,頗有經營頭腦的夫妻倆(lia) 利用國家扶貧小額貸款,加上轉讓文具店的資金,不但在村裏租種了蔬菜大棚,購買(mai) 水泥罐車,還買(mai) 了16頭牛,入股了合作社,家庭經濟搞得有聲有色。到2017年,片多夫婦不僅(jin) 還清了貸款、摘掉了貧困帽子,每年的收入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光去年純收入就達到了30多萬(wan) 元。
脫貧後的片多一家有什麽(me) 新的打算?快嘴快語的片多說:“現在縣裏、鄉(xiang) 裏、村裏經常給我們(men) 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說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就是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還有生活富裕。還說當前最重要的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這都說到我們(men) 老百姓的心裏了。你看,這家小賣部和川菜館就是我們(men) 今年三月投入8萬(wan) 多元開的,我們(men) 還打算今年再買(mai) 一台工地灑水車。”
“村裏的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都很完備,大家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有了黨(dang) 的好政策,我們(men) 以後的日子就更有奔頭了。”片多滿懷憧憬地告訴記者,如今他們(men) 一家正張羅著貸款,“我和老杜商量,要進一步盤活資金,將商店、飯店、運輸生意做大一點。”
安居才能樂(le) 業(ye) 。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關(guan) 心和幫助下,搬遷群眾(zhong) 依靠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居住有新房、收入有渠道、服務有保障的日子,大家在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幹勁十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日喀則亞東:“黑珍珠” 拓富路
近年來,日喀則市亞東縣不斷壯大特色經濟,大力發展以亞東木耳為主的林下產業,開展亞東木耳人工培育和銷售。[詳細] -
古道明珠 果蔬飄香(尋找最美鄉村·東壩鄉)
東壩鄉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左貢縣西北部的高山峽穀之中,瀾滄江和怒江從附近的峽穀流過,為東壩鄉帶來了豐厚的水資源。[詳細]